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说得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就是准确的)真切地这么说。”就是谁都没有象你那么说的有把握、那么准确。“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咱们看看,连地位很低的奴才,婆子是奴才,她都敢当着外人,如此褒贬御医,这要传出去,是御医的话,那可就麻烦了,贾府就麻烦了,所以做为奴才的婆子,他是不会这样当着外人褒贬御医的,也可以证明这些大夫,他确实不是御医。
(红楼梦第十回,对张友士的身份描写确实古怪,刘心武先生认为张友士是废太子胤礽一派的秘密御医,所以回目会是“张太医论病细穷源”,那么张友士到底是不是一位御医呢?难道只是由于当时人们尊重大夫,都用太医的称呼而将他称为太医么?这背后到底暗含玄机还是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呢?证据四,张友士的身份)
第四条、张友士他不明明是业余太夫么?可是张友士也被称为太医,回目就是“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由此可见,在曹雪芹写红楼梦那个年代,人们尊称大夫常常用“太医”。因此,绝对不能从有几位太医来看病就得出结论,说这是御医来了,好几位御医来了,那身份就高贵得不得了,这是不行的,这没有文本依据。再说这张友士,他是业余大夫,他上京为儿子捐官,求人来了,你想张友士他敢褒贬御医吗?张友士可说话毫不客气啊!他说秦可卿的病,奶奶的病可是让那几位给耽误了,你想那几位要真是御医,冯紫英肯定跟他说过,您一定得去帮个忙,贾珍跟我是老朋友,已经有好几位大夫给她看过了,如果是御医,那冯紫英肯定跟他说了,好几位御医看过了,张友士敢去吗?连御医都去,好几位去过不行,他敢么?再说,他知道是御医了,他敢那么褒贬,说都让那几位给耽误了?他还想不想捐官了?这些地方都证明不行,有读者问了,张友士会不会是派来秘密联系任务的呢?让他传达自杀的呢?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想到一个问题,秦可卿不是有病吗?张友士如果是奉命来让秦可卿自杀的,秦可卿得的就不是普通的病,而是政治病。政治病就要从政治的角度去治疗。贾珍一开始就不会去请几位普通的(大夫)来给秦可卿看病了,这是矛盾的。所以这个结论不能成立。
(证据五:贾珍的否定)
第五条、贾珍否定了他们是御医,因为尤氏在跟贾珍报怨这些大夫实在要不得的以后,我们看,那一回的最后,贾珍说了一段话,他说这些人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他肯定不是御医。可是问题来了,贾珍既然知道这些大夫水平不高,他怎么不请些水平高的来?应该说,这些大夫在当时就属于水平高的了,那么贾珍怎么不请御医来看?贾珍级别不够,他请不动啊,再说了秦可卿是民妇,她不够格。御医不能给秦可卿这样的民妇看病,贾珍本人够不够,我估计都不够,他三品,应该是不够。怎么会出现这几个大夫同时看病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显然是出在贾珍身上。俗话说有病乱投医,贾珍是太着急了,请了一个大夫来,那个大夫说没有病,那婆子不是说吗?不是病,有的说不相干。怎么会没有病呢?不是病呢,不成,你也先别走,再请一个。再请一个来说,跟那个说法又不一样,觉得有点不象,说再请一个,这个也不敢走,也不让走,然后,你想贾珍,宁国府又是贾府的族长,身份地位摆在那儿,贾珍越是不放心,这些大夫他越不敢说,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什么呢,大家谁都不敢负责任,开小组会集体讨论商量方子,商量一个吃了死不了、也好不了的太平方子,这种怪事。
(除了张友士之外,红楼梦还出现了好几位太医,比如<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由于晴雯生病,贾宝玉就请来了一位王太医医治,最后药到病除,如果这位被称为王太医的大夫是御医的话,那也就是说,连丫鬟都可以请到御医的话,作为主子的秦可卿,岂不是更可以请御医了吗?那么,给晴雯看病的这位“王太医”是不是真正的御医呢?解读给秦可卿看病的大夫的真实身份是否能够揭示秦可卿的真实出身呢?证据六、御医出诊的规矩)
第六条、御医出诊,他必须要看病的对象要够级别。另外,御医出诊要穿朝服。<红楼梦>里面多次写到,贾府这个那个病了,请人看病,请大夫看病,提到了好多太医,这里头有没有御医呢?有,四十二回,贾母因为接待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还让她住在这儿,还陪她玩儿,有点累了,着了点凉,有点儿不合适,请大夫来了,结果曹雪芹通过贾母的眼光看着他,写出这个大夫。“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就是穿着六品官的服装),便知御医了”可见御医出来,是要穿品级的服装的。这位御医肯定是十三个御医之一,甚至有可能,因为御医他是七品,但是他可以穿六品服饰,所以也有可能是副院长亲自出马。为什么贾母就可以请御医看呢?因为贾母是一品诰命夫人,根据清代的官制,公,他可以三代、诰封三代,而贾母是贾府的第二代,代字辈的夫人,所以她还可以享受一品的保健待遇,正部级、副总理级保健医疗。所以贾母就聊起来了,说当年有一位王太医水平挺高,结果这位王太医就说了,他说那是晚生的叔祖,爷爷辈的了,是他爷爷的弟弟,当年这位老王太医,当过太医院的正堂,就是院长。看来这个王太医是祖传名医,这个王太医,御医果然了得,水平就是不一样,一号脉就说了,老太太就着了点风凉,风凉比风寒还轻,说吃不吃药都无所谓,只要穿得暖和点,吃得清淡点就行了完了出来以后怕不放心,万一家里不放心,我写个方子留着,吃不吃两可。你瞧瞧人家御医怎么样?水平就是不一样。好,妙在哪儿呢?王太医给贾母看完病出来以后,正好凤姐的闺女大姐,那会儿大姐还没取名叫巧姐呢,大姐有点儿不合适,就顺便请王太医瞧了瞧,王太医瞧了瞧,就过去了。所以这个御医水平,那就是没得说,根本用不着开小组会。有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五十一回,给睛雯看病那位大夫也相当不错,也姓王。这位王太医也叫王太医,这位王太医是不是就是给贾母看病的这位王太医呢?如果给晴雯看病的王太医就是那位六品王御医,既然御医能给丫头看病,他就必定能给秦可卿看病。这个就对我这个结论就不利了,我在研究这个问题,我就要排除它,我要证明这位王太医不是那位王太医。如果我证明不了,我就得放弃我的观点。好,咱们一块儿来证明它,到底是还是不是。
(这确实是让人很蹊跷的描写,如果这位给晴雯看病的王太医与给贾母看病的王太医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说,既然御医可以给丫鬟看病,自然也可以给身为主子的秦可卿看病,即使她不是公主级的人物。那么,这两位王太医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呢?)
我们前后仔细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位王太医不是一个人。何以见得?睛雯刚生病的时候,是另外一个大夫给看的,那位大夫姓胡,水平不怎么样。连宝玉看了那方子都生气了,说快打发他走吧,再请一个熟的来。婆子就说了,打发他走是可以的,可是这车马费您得给人家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贾府一开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就交代,这个荣府上下,三四百口的人,主子、奴才三四百口子呢。所以它经常有这个病、那个病要请大夫。这里头在贾府,它有一个规矩,就是说,这个大夫,如果是通过总管房请来的,这个大夫看病的钱,就由总管房给,这就是所谓官中的钱,做官的官,官中的钱。而这位胡太医是怡红院自个儿请来的,所以他不能用官中的钱,得怡红院自个儿掏钱。宝玉就说,咱得给多少钱啊?婆子说了,说怎么着也得给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可是个大数,两千个钱呢。总得给一两银子,像咱们这种大户人家,您又是公子,给一两银子。然后,宝玉不是对这个胡太医不满意么?“用虎狼药”女孩子哪能用这样的药啊?打发走吧,再请,请谁来了,请了这位王太医来了。这位王太医水平真高,给晴雯开了药,宝玉一看,也合适。你看,看起来药、大部分药跟胡太医差不多,但是有几味没有了,很厉害的没有了,分量也不一样了。而且,睛雯一吃,果然马上就见好。当时王太医给睛雯看完病以后,宝玉就问了,给多少钱?得给钱。咱们得掏钱,婆子说了“这位王太医和经常来的张太医,他们都是咱们经常请的,就是咱们荣国府经常请的,平常是不给钱的,一年四节,哪四节呢?过年、端午、中秋、冬至,总的给一笔钱,叫做年例。当然这笔钱少不了,一年给四回,平常甭管是给主子、给奴才看病,看完病是不给钱的。所以它这个交待得很清楚,由此可见,给睛雯看病的王太医不是那位王御医,是荣国府经常请的两位保健医师之一,还有一位张太医。咱们想一想,封建专制制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封建专制、严厉的等级观、制度到清代发展到极致。贾府要真是让御医给丫头看病,那可是严重的违制行为,那可就不是抄家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一位御医给秦可卿看过病。从给秦可卿看病的所谓太医当中不能发现任何支持秦可卿出身非常高贵、非常神秘的线索。另外,我们不能不注意一个现象,因为这里边包含着一个很大的矛盾。不是说秦可卿是废太子老亲王藏匿在贾府的公主级、郡主级的神秘人物吗?她不是藏匿吗?藏匿就需要保密,就不能暴露。那么好,如果他要能够把御医,而且把三四个御医都请来给秦可卿看病,他就必定要暴露秦可卿的公主、郡主身份。他不暴露御医不可能来,当然了,我们还可以从里面再发现一个矛盾,她已经是废太子的女儿了,御医也不会来。我们假定,假定就是因为她太高贵,如何如何等等,就是你只有暴露她的身份,才有可能御医前往。请问院长、副院长敢负这个责任吗?他敢做主吗?而且三四位御医一起来给一个人看病,那是皇上或者皇后才有的待遇啊。所以要么秦可卿根本没有这样的身份,来的根本就不是御医;要么秦可卿如果真有这样的身份,这个身份在她御医来看病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暴露了,这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在对秦可卿的误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这样二者必居其一的悖论。所谓悖论就是相反的结论,也就是说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两个同时存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种情况肯定不存在;如果出现那种情况,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好,我们下一集再讲,谢谢大家。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二)秦可卿与太医-周思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