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法国总统密特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西德总理科尔、印度总理 


… Page 226…

拉·甘地等23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葬礼之后,在灵柩移往阿道夫·弗雷德克教堂时,灵车通过的道路两旁 

聚集着数万市民。教堂距帕尔梅遇刺的地方只有一箭之地。市民们忘记了严 

寒,自动地站在冰雪覆盖的街道两旁,手持一朵洁白的小花,挥泪默默地为 

帕尔梅送葬。夜间,成千上万的市民穿着黑丧服,顶着寒风,络绎不绝地来 

到墓地,向帕尔梅致以最后的敬意。他们都是自发地前来的,凭吊的队伍一 

直到天亮不绝。 

     那么,是什么人要把瑞典人民爱戴的首相杀害呢?案情扑朔迷离。现在, 

我们这个故事就先从帕尔梅生命的最后一天谈起吧—— 

     1986年2月28日,星期五。瑞典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星期五就是一 

周最后一个工作日。 

     早晨,帕尔梅前去瑞典皇家网球馆,同他20多年的老友、瑞典投资银行 

行长哈里·沙因打了一场网球。 

     8点55分,他像往常那样,准时进入办公室。他坐下来,看了看办公桌 

上的日程记事簿,发现到下星期一以前,他没有什么重大外事活动,于是他 

便让警卫人员和助手们回家度周未去了。 

     警卫人员和助手们走后,帕尔梅审阅了一些特批的文件,签署了一项瑞 

典同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希腊和坦桑尼亚联合发表的六国声明。这项声 

明呼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举行下次首脑会议之前暂时停止进行地下核试 

验。 

     尔后,帕尔梅在办公室接见了当地一家工会报纸记者英格瓦·约格贝尔 

格,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帕尔梅显得非常轻松,兴致极高,在谈到世 

界形势时,他满怀信心地对约格贝尔格说:“今年是实现和平大有可能的一 

年。”这位记者在为坐在窗前的帕尔梅拍照时,半开玩笑地说:“坐在窗前 

不危险吗?”帕尔梅望了望窗外,不在乎地回答说:“谁也不知道窗外会有 

什么危险。” 

     帕尔梅一家早在20多年前,就在波罗的海的费罗群岛上租了一幢别墅, 

他常带着他的三个孩子到那里休假或度周末。但是这一天,帕尔梅一家没有 

像往常那样,前往费罗岛。晚饭后,帕尔梅决定同妻子一道去看电影。晚上 

8点40分,他们离家,乘坐地铁前往格兰德电影院。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 

为首相留在人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项活动。 

     斯德哥尔摩市警察局接到报警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警察们发现是首 

相帕尔梅被枪击中,感到事情非常严重。他们在把帕尔梅夫妇送往医院的同 

时,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向警察总部作了报告。首都警察分头行动起来, 

封锁出事现场周围的一些区街,控制了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要冲,严格 

检查过往旅客。正在外地度假的斯德哥尔摩市警察局长汉斯·霍尔默,不到 

4小时就赶回首都,连夜分析案情。 

     从现场检查情况看,刺客很可能是一名老练的职业杀手。整个作案过程 

只用了几十秒钟,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唯一的罪证就是两颗直径为9毫米 

的穿甲子弹。警察在瑞典的武器库中还没有发现这一型号的子弹。他们只好 

把子弹送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和联邦德国侦探机构鉴定。 

     据首相夫人莉斯贝特回忆,当她听到第一声枪响时,还以为是小孩在放 

鞭炮,她回过头来时,第二枪也接着响了。她在慌乱中没来得及看清刺客的 

面容。 


… Page 227…

     第一个目击者,出租汽车司机代尔斯博恩提供的情况是,当他听到枪声 

时,曾看到开枪者跑向几百米外停着的一辆大众牌“帕萨特”型蓝色小轿车, 

车上似乎还坐着一个人。凶手上车后,车子立即开走了。他看到了车牌号, 

但没有记全。另两名听到枪声的女孩子说,她们看到凶手身高约1.8米左右, 

年龄约30多岁,身穿一件深色的长大衣,头戴一顶带帽沿的帽子。但是没有 

看清面容。 

     还有一位22岁的女画家提供了一条线索。她说那天晚上出事时,她正沿 

着内加尔但胡同,朝斯韦亚瓦根大街走去,同一个跑来的男人相遇。她还根 

据回忆画下了一张据认为是凶手的头像。瑞典警方请了两名德国专家,在对 

这幅头像进行修改和鉴定以后,于3月6日公布于众。从画面上看,嫌疑犯 

的特征是:长脸型、黑头发、高鼻子、黑眼珠、深眼窝,年龄约32—33岁, 

样子像是中东人或拉丁美洲人。 

     警方从全国调集了300名警察,根据已有线索进行搜捕工作。他们还检 

查一切行迹可疑的人,对各种恐怖组织严加注意。侦察机构的领导也进行了 

改组,充实了有办案经验的人员。警方通过电视台播放了凶手的肖橡,将绘 

制的凶手肖像广为散发,并发出通告:凡能提供线索、抓住凶手的人,将得 

到7万美元的奖金。 

     警察总部大楼里,连续接到人们提供的他们认为同案情有关的各种线 

索。 

     瑞典警方还使用计算机数据系统,搜索凶犯和线索。这种系统利用为在 

瑞典出生的所有瑞典人,和在这个国家定居的所有外国人确定的10位数字身 

份号码,可以很快找到他们的一切情况,从以往犯罪情况、健康状况、文化 

程度到纳税申报单都有。警方通过移民局和海关当局,可以查到进入这个国 

家的外国人的情况。 

     斯德哥尔摩市的出租汽车司机也是警方的助手,他们都随身带有与计算 

机相连接的电传打字机。警方还把对凶手的初步描绘输入了出租汽车的电传 

打字机中。 

     到1987年3月的一年中,瑞典警方一直在运用各种手段,紧张地搜查罪 

犯。他们已经审查了一万七千名有嫌疑的人,侦察记录多达二万九千份,曾 

向一万多证人作了调查。 

     一年过去了,瑞典人民思念帕尔梅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 

失。在他遇难的地方,人们经常献上一束鲜艳的红玫瑰,或点上长明灯寄托 

哀思。1987年2月28日,瑞典全国各地,为前首相帕尔梅举行了隆重的遇 

难周年纪念活动。 

     人们之所以如此怀念帕尔梅,是因为他的一生,为社会进步、为和平正 

义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凶手究竟是谁?瑞典和全世界都关注此案的侦破。 

     一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在这两年间,有人声称自己是凶手,有人被人 

怀疑为凶手,但始终没找到真正的凶手。 

     1988年12月,在经过旷日持久的调查之后,侦破工作突然有了新的进 

展。据报道,警方让帕尔梅夫人观看了所有可疑分子录像,当看到一名 42 

岁的男子时,她惊呼道:“就是他!他的脸型、眼睛和令人生厌的外表跟我 

以前说的一样。”这名嫌疑犯叫彼得松,无正当职业,家住斯德哥尔摩郊区, 

曾因盗窃、行凶和杀人被判过徒刑。警方随即逮捕了彼得松。 


… Page 228…

     1989年5月29日,彼得松在被关押了半年之后,在斯德哥尔摩地方法 

院被起诉。检查官起诉的主要依据是,有人能证明嫌疑犯在事发之前,曾对 

帕尔梅进行过跟踪。法庭于6月5日开庭。除关键证人帕尔梅夫人以外,还 

有嫌疑犯的一个熟人出庭作证。嫌疑犯声称出事那天夜里他没到过现场。但 

这位熟人证明,他在格兰特影院外见过他,当时两人相隔不过2米远。 

     另一位证人是当时走在帕尔梅夫妇后面的一名男子。他看到在他前面走 

着三个人,以为他们是一伙的。后来他突然听到两声枪响,随即看到中间的 

男子倒下了。他是所有目击者中最靠近凶手的人,但当时他却没有看到凶手 

的脸。 

     整个审讯过程共有32人出庭作证。7月27日,审讯结束,斯德哥尔摩 

地方法院判定彼得松是杀害帕尔梅的凶手,并因此判处他终身监禁。 

     彼得松不服,提出上诉说:“如果我是凶手,那么仅仅为了结束这场官 

司,我也甘愿承认。”瑞典中部地区的斯维亚上诉法院予以受理,并重新审 

理这一案件。 

     同年11月2日,斯维亚上诉法院作出判决,宣布涉嫌杀害帕尔梅首相的 

瑞典公民彼得松无罪释放。法院的判决书说,在帕尔梅遇刺当晚,没有充分 

证据证明彼得松对帕尔梅夫妇跟踪过,并向他们开了枪。审讯过程中提出的 

各种证据不足以证明是彼得松杀害了帕尔梅。证人提供的有关作案的相貌、 

体型或走路姿态等,不足以说明凶手就是彼得松。帕尔梅夫人在受到震惊的 

情况下,断定彼得松为凶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由于斯维亚上诉法院的这一判决,使帕尔梅遇刺案搁浅。那么,究竟谁 

是真正的凶手呢?也许真相大白指日可待,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贺金之) 


… Page 229…

                               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 

政权。成立新政权之初,美国和古巴关系还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 

理,访问了美国,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美国的目的是想把古巴 

纳入它的势力范围。但是,到了6月份,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了很大变动, 

政府的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激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对此表示不满, 

企图逼新政府就范。但古巴政府不肯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由此两国关系日趋 

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同古巴断交。同年4月,美国支援雇拥军入 

侵古巴,结果以惨败而告终。同时,美国加强了对古巴的经济封锁。这使得 

处于困难时期的古巴经济更加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 

寻求援助。 

     苏联出于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正想在美洲找一个立足点。古巴 

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1960年,古巴就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 

系。在美国与古巴断交后,苏联就逐渐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最 

后,赫鲁晓夫决定把导弹运进古巴。随着古巴和苏联的关系日趋密切,美国 

政府也越古已导弹危机来越感到不安。 

     1962年7月2日,古巴武装部队部部长劳尔·卡斯特罗到苏联访问,两 

国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当年秋天,苏联要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具体计划 

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运去萨姆导弹和米格一21战斗机等防御性武器。第二步 

是待这种地对空导弹部署好,可用来保卫基地和阻止美国间谍飞机对古巴上 

空进行摄影侦察后,立即运进弹道导弹和能够运载核弹头的伊柳辛28喷气式 

飞机等进攻性武器。 

     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美国中央情报 

局的情报人员从古巴难民口中获悉了古巴港口比往常显得繁忙的情报,于是 

进行了观察研究。三个星期后,中央情报局给总统肯尼迪送去一份紧急情报: 

苏联大概已经在古巴建立了地对空萨姆导弹发射网。 

     肯尼迪警告苏联说:我们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进入古巴。否则,将会发 

生最严重的事情。同一天,赫鲁晓夫也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 

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之前,他不会挑起任何事端。 

     肯尼迪当然不会相信赫鲁晓夫的话。他命令U—2飞机增加对古巴上空侦 

察次数。侦察提供的证据表明,那些军事设施是防御性的。但与此同时,美 

国情报机关通过古巴难民的渠道,不断听到关于核装置的传闻。为了弄清楚 

这些互相矛盾的情报,中央情报局建议U—2飞机重点对古巴西部进行摄影侦 

察。这一建议得到肯尼迪总统批准。 

     10月14日,美国U—2飞机开始对古巴西部圣克里斯托尔进行飞行侦 

察,发现那里已设置了苏联使用的机动中程导弹基地,还有正在修建的进攻 

性导弹基地。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乔治·邦迪在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