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舞蹈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一历史时期,舞蹈的繁荣,除了表现在宫廷舞台方面,同时,还体
现在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舞蹈活动里。唐代统治阶层人士,普遍喜爱舞蹈、
自舞成风。擅长诗文和能歌善舞,成为人们自我完善的组成部分。唐太宗能
绘制舞谱,唐玄宗擅长音乐舞蹈。不少贵妃宠姬能歌善舞,如唐玄宗宠妃杨
玉环是唐代著名舞蹈家,唐玄宗另一宠妃梅妃也是能歌善舞。武则天时贵戚
武延秀擅长《胡旋舞》。唐高宗的太平公主曾在皇帝面前起舞求嫁。唐玄宗
的节度使安禄山善舞《胡旋》。皇家贵族以及地方官员们,行宴时喜爱起舞
祝酒,以舞自娱。与此同时,在唐代社会民间街头、广场、酒肆等地,也有
丰富的舞蹈活动。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河南郾城广场上,观看了著名艺人表演
《剑器舞》,场面是“观者如山”。歌舞伎人在酒肆献舞,取娱顾客,不仅
在唐代诗歌中,也在壁画中均有反映。如敦煌壁画360 窟“维摩诘变”和李
白诗词等。唐代舞蹈的繁荣,与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的歌舞活动,是分不开
的。

在唐代传统节日里,歌舞活动十分盛行。传统的元宵节以及春耕伊始或
秋收后,常有歌舞活动。当时节日中盛行民间自娱性歌舞《踏歌》和泼水歌
舞《泼寒胡戏》。唐玄宗时,宫廷曾组织“与民共乐”的元宵佳节盛大活动,
几千人参加《踏歌》,载歌载舞,连续三日,盛况空前。每遇朝廷举行大典
时,要举行全国性的庆祝活动,叫“赐酺”。唐代诗人描写当时的节日歌舞
活动场面是“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歌响舞分行,艳色动
流光”。

唐代寺院歌舞活动也很流行。当时寺院一般设有戏场。宗教活动同歌舞
活动结合在一起。现存的敦煌遗书中记载了当时寺院佛事活动中的舞蹈表
演。与南北朝时期宗教游行队伍表演活动不同的是,唐代宗教舞蹈活动则重
在舞台上表演。这也是宗教舞蹈活动的进步发展。在民间的祭祀活动或巫术
活动中,舞蹈也流行。比如,有求雨的龙舞和祭祀的迎神送神歌舞等。唐代
诗人王维的《祠渔山神女歌》、王叡的《祠神歌》、李贺的《神弦曲》、刘
禹锡的《梁国祠》和王建的《赛神曲》等,都描写了这方面的歌舞活动。唐
代宫廷还有“大傩”仪式活动,每年除夕夜举行,在仪式活动中,有扮演的
各种神、兽等,扬戈执盾,高呼低吼,咒语祷歌,应声唱合。与周代和汉代
宫廷“大傩”有所不同的是,唐代宫廷“大傩”气氛轻松愉快。

从唐代社会歌舞活动各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舞蹈繁荣兴
盛,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的。

随着唐代社会的强盛和开放,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交流频繁。各国使节来
访,盛宴歌舞,互赠乐舞,赏赐乐工乐器等。这一时期乐舞文化交流与前代
有所不同的是,侧重乐舞文化的输出。中原乐舞文化随着唐代社会的强盛与
开放,传播四方。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外来乐舞作品是《南诏奉圣乐》《骠
国乐》。唐德宗时,南诏(今云南)王遣使向朝廷献南诏民族歌舞,经过当
时剑南节度使韦皋的改编整理后,以阵容庞大的歌舞伎队赴长安,进宫演出,
乐舞定名为《南诏奉圣乐》。此乐舞以“字舞”形式表演,载歌载舞中,摆
出“南诏奉圣”五个字。据史籍记载,这个乐舞在乐奏、歌唱、舞蹈、场景


调度、总体结构和服饰设计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这次演出活动,是古
代乐舞交流的盛举,体现了唐代乐舞文化对外来乐舞的吸收与包容。唐代宫
廷将此乐舞保留在宫廷宴乐节目中。南诏献乐之后,当时的骠国(今缅甸)
仿效其行,向唐代宫廷献演《骠国乐》。《骠国乐》是表现佛教思想内容的
乐舞,异国风格,粲然可观,深受欢迎。但没有被宫廷保留。对外来乐舞,
不是盲目接收,体现了唐代乐舞文化明确的主体意识。

在唐代宫廷各种仪式中,虽然大型燕乐节目和各种表演性舞蹈占据主要
地位,然而,文武舞形式的雅乐体制仍然保留。比如,唐太宗时,设《庆善
乐》为文舞,《破阵乐》为武舞,分别象征“文德洽而天下安乐”“武功成
而定天下”,文武舞阵于殿庭,歌功颂德祷太平。唐高宗时,曾将《破阵乐》
等,修改编入雅乐,并强调“。。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久
长安稳”。在唐代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盛况中,雅乐舞的模式一直保留,这
是西周以来的传统雅乐舞思想的遗风。

唐代乐舞队伍非常庞大。伴随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不断增长的声色追求
而来的“女乐”队伍,在唐代已发展成包含多种层次的专业艺人和具有专业
水平的表演者的庞大队伍。由于舞蹈艺术的普遍发展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舞
蹈的普遍喜爱和重视,唐代出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舞蹈家和善舞者。其中包
括了乐舞机构中的乐舞艺人,还有散在各地的能歌善舞的官伎、营伎和家伎。
也有不少擅长歌舞的高官、贵族、公主、贵妃等。唐代达官贵人、士大夫阶
层盛行宴饮歌舞,歌舞艺伎被视为玩物,供人娱乐,随意驱使。她们大多年
轻貌美,受过专业训练,艺高技强,活动出入于官吏、贵族和士大夫之中。
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乐舞艺人和善舞者们,对唐代舞蹈的繁荣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唐代乐舞机构也很庞大。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
如《十部乐》。鼓吹署掌管“卤簿之仪”(仪仗)和“大傩”之礼。教坊掌
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唐玄宗时,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乐舞机构,叫“梨
园”,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歌舞。唐代庞大的乐舞机构,将数以万计的歌
舞艺人集中起来,给以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推动唐代舞蹈走向
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

唐代舞蹈的繁荣盛况,充分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成就。唐代舞蹈之所以能
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首先在于,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
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品格登上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
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得最为完善。唐代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
特征来划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
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说明了编导水平的成熟。唐代舞蹈中,“字
舞”以舞动之中突换衣衫而显字;大型群舞用数百匹绸布装扮舞人;用彩绸
装置仙池等场景等,均是前代舞蹈所望尘莫及的。倾其财力人力和物力的程
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动作艺术,唐代舞蹈动作技巧十分全面,充分运
用人体各部位动作,如手袖、腰身、下肢腾跳、脚部踢跳、身体旋转、道具
技巧以及面部表情和头部动作,无所不有。

敦煌莫高窟220 窟东方药师净土变
在唐代舞蹈艺术发展中,“舞谱”也随之发展起来。以唐太宗李世民绘
制“秦王破阵图”开始,到后来有了成熟的“敦煌舞谱”。舞谱的发展,对


舞蹈的创作、编排、记录和传授,都起到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舞蹈文物,有享誉中外的敦煌石窟(见图5)、云岗石窟和
龙门石窟。其中丰富多彩的乐舞形象,多与佛教有关。另外,四川仁寿县摩
崖造像乐舞浮雕,四川夹江千佛崖伎乐飞天造像,北京万佛堂孔水洞古塔伎
乐神,河南安阳修定寺唐塔舞蹈形象,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舞乐伎
形象,陕西西安大雁塔乐舞伎人形象,山西汾阳田村圣母庙宫乐图,陕西出
土的石刻乐舞俑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文物形象。除此之外,在四川成
都、湖北武汉、湖南湘阴、江苏扬州等地,有不少出土的陶乐俑、击鼓俑、
表演俑和舞俑,它们都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舞蹈发展的情况,是探索研究
这一时期舞蹈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强盛的大唐帝国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至顶峰。但是,“物极必
反”的事物发展规律,即将在唐代以后的舞蹈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古代舞
蹈艺术将从顶峰滑坡而下的趋势,由唐末藩镇割据的战乱局面导引而出。此
后,五代十国分裂状况结束了唐代。辉煌唐舞一去不再复还,舞蹈历史的发
展,开始走入迂回曲折阶段。
思考题:

1。汉代乐舞“百戏”的特点是什么?
2。唐代舞蹈艺术的成就具体表现哪些方面?
参考书目:

1。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彭松著:《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

3。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第三章盛极而衰异军突起

唐末藩镇割据的战乱局势致使强盛的唐朝灭亡。随即出现五代十国若干
小政权相继并存的分裂时期。这些小王朝保存了一些唐代乐舞,但规模很小。
而整个舞蹈发展在此处于停滞状态。持续50 年时间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
北宋统一。此后,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阶段——宋、元、明、清时期。在
封建社会后期,舞蹈再难撑起独立的旗帜,逐渐衰落,并且被戏曲艺术发展
的潮流所吞噬。

一、封建后期,舞蹈衰落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虽然宋朝建立,但辽、西夏政权与宋
朝长期对峙,宋朝国势没有达到唐代的强盛。舞蹈发展虽然从唐代顶峰跌落,
但没有一落千丈。在此尤如回光返照般,闪亮着昔日的光辉。

唐代乐舞虽然散失很多,但留下的作品,在宋代宫廷被继承并加以变革。
宋代宫廷乐舞的主要形式是“队舞”。“队舞”多承唐代遗制。它是舞人众
多的、程式严格的表演队伍。唐代舞蹈中的许多经典作品,都被宋代“队舞”
继承发展。如唐代舞蹈《柘枝》《剑器》《浑脱》《菩萨蛮》等,在宋代宫
廷变成《柘枝队舞》《剑器队舞》《玉兔浑脱队舞》《菩萨蛮队舞》。宋代
宫廷队舞,虽不如唐代宫廷乐舞那样气势庞大,但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变革。
如,宋代队舞出现了唱、念、舞结合的综合化趋势,边歌边舞,运用道具。
道具运用不是回归前代手执器具方面,而是朝着场景方面发展,如桌子、酒
果、笔墨、莲花和荷花道具等。同时,“队舞”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有朗
颂致语。表演人数由数十人至上百人,兼具礼仪典礼和娱乐欣赏多种功能。
“队舞”中主要演员有分工,负责念口号的叫“杖子头”,负责指挥表演队
伍兼念致语的叫“竹竿子”,负责引舞和独舞的叫“花心”。演出时先有致
语和念诗,后有歌舞奏乐表演,中间有问答,起到衔接节目的作用。宋代宫
廷著名“队舞”有《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菩萨
队》《抛球乐队》《佳人剪牡丹队》《拂霓裳队》《采莲队》等。唐代乐舞
中经典性的舞蹈,被变革在宋代“队舞”新的表演形式之中。宋代“队舞”
讲究服饰华美和场景效果,如《佳人剪牡丹队》由女伎数人表演,头饰衣领
都戴上牡丹花,服饰花色要变化多次,使人眼花缭乱。《采莲队》用大量的
牡丹花表现仙女乘轻舟翩翩起舞的动人场面。

唐代大型乐舞套曲“大曲”,在宋代虽不存全貌,但部分存在。宋代大
曲歌舞是从唐代大曲中摘取一部分表演,叫“摘遍”。保持了歌、舞、奏乐
相结合的形式。但出现了用音乐舞蹈叙述或表演一定人物情节内容。

故事歌舞比前代更为盛行,一般是用唱词叙述故事,由歌舞者载歌载舞
表演。宋代著名的故事歌舞,如表现柘枝伎灼灼与裴质恋爱故事的《降黄龙》,
表现穷书生郑六遇艳狐的《南吕薄媚舞》。宋代《剑舞》中有扮演书法家张
旭和舞蹈家公孙大娘的角色,并用歌舞朗诵结合表演。

北宋时,有一种新的歌舞表演节目,叫“转踏”,它是由两个曲调循环
重复演唱表演,歌舞相兼,类似“队舞”。

综观宋代宫廷舞蹈发展状况,承接唐代舞蹈而来的乐舞作品,一部分虽
然依然保持歌、舞、乐相结合的形式,但纯舞蹈的性质已被削弱,表演人数


增加,趋于群舞发展,加设了朗诵和对答等形式,复杂了表演程序。另一部
分乐舞明显走向综合化发展:人物情节,布景道具等因素十分明确。两方面
的情况都说明,唐代舞蹈所标志的独立表演性舞蹈,在此已开始发生性质转
变了。综合化情节化是这一时期舞蹈发展趋势,它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
曲艺术相互印合,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