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迦说淖髡街校物G曾忽发奇想,伪托一封皇帝让他即日班师回营的诏书,一边佯装撤退,一边在路上设下伏兵。结果,信以为真的鲜卑人果然哇啦哇啦地前来追赶,像一群北欧旅鼠冲向灭顶的海洋,正中段将军的伏兵计,鲜卑人大败亏输。〃矫诏〃可是掉脑袋的重罪呀!段颎的胆量真是不可思议。当然他既然打了胜仗,皇帝也不好意思下令把他处死,坐牢则是免不了的。翻阅史书,我对段将军的连续作战能力尤其表示钦佩,他的部下,据说可以在〃自春及秋〃的半年时间里,以〃无日不战〃的旺盛斗志,连续追剿入侵之敌,凯歌频传。──当然,即使打掉史料中夸张的折扣,将〃无日不战〃理解成〃每旬一战〃,也同样让人惊心动魄。 
  也是合当晦气,功成名就后的段颎代替桥玄任太尉刚过一个月,就出现了日食现象。蒙昧无知的古人,总是本能地将这一寻常的天文现象视为〃天怒〃的表征,每一次短暂的〃天狗吞月〃,都会引来宫廷长时间的惶恐不安,既然皇帝不可能让下御座,太尉只能引咎辞职。这当然没完,公元二世纪的官场规则可与二十世纪的权力游戏不同,段颎还是再次被投入了大牢。这一次是死牢,他唯一能够享受的〃太尉级〃待遇是:不必被开刀问斩,只要把送给他的那杯毒酒喝下就行了。──不知该说侥幸还是不幸,他的家族虽然没有一个接一个地人头落地,却无一例外地被发配到蛮荒的边疆。 
  诛杀功臣,在中国历史上曾频频上演;每一次上演,都会把巨大的阴影罩上朝廷。 
  董卓上台后,当时讨伐黄巾军最力的两位朝廷恩将皇甫嵩和朱儁,也立即靠边了,不出两年,相继抱恨而终。 
  幸亏司马迁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然,依据司徒王允杀害大学者蔡邕的理由,我们也就读不到《史记》了。我们知道蔡邕曾被董卓一日之内连升了三次官,董卓暴尸街头之后,出于某种愚昧的书生义气,蔡邕竟然在那具肥胖的尸体面前哭嚎了几声。难道蔡邕真地认为:仅仅因为董卓对自己有过强盗式的〃知遇之恩〃,就值得为他掬一把清泪?作为一个旷世无俦的史学大家,他难道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抚尸痛哭〃经常是一件导致杀身之祸的危险行为吗?也许他太天真了,对自己的〃德高望重〃过于自信了,他认为这样玩一次火,大不了多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罢了。他没有全看错,确实有不少人曾在王司徒面前替他求情,只可叹王允不是曹操。当众人以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的例子试图说服王允时,竟反而惹得他火气更盛。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让司马迁活着,世间才多出一部邪恶的〃谤书〃出来,若让蔡邕活着,谁知道他会在书中如何诽谤我王允呢? 
  小人得志,天才惨死,这是历史上最让人心寒的一幕,又是最容易同时上演的一幕。 
  蔡邕固然没有机会用自己的春秋笔墨为王司徒立传,王允作为千古恶人的形象,却再也无法被历史抹去,即使他曾成功地惩治了董卓。何况,用一种暴政替代另一种暴政,并不能使后人有所感谢,难怪罗贯中要这样感叹:〃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按:这里有一个无伤大雅的错误,王允杀蔡邕之时,诸葛亮年方三岁,所睡之处亦不在隆中,当然更谈不上〃轻身事乱臣〃了)。 
  沮授,姓氏已在字面上露出某种不祥,命运的淹蹇可悲,便多少得到了暗示。这个人让我感兴趣之处在于:以他出色的大局观,他本来完全可以在三国这一片伟大的围猎场上立下不朽声名,结果,他却选择了一个注定无法让他展现才华的主子,并誓死效忠,我说的是袁绍。作为三国时最能看破天下大势的奇才之一,单纯说计道谋,沮授完全不在荀彧、郭嘉之下,有人更将他置诸荀、郭二人之上,而直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我们发现,在袁绍迈向失败的每一步之前,沮授都曾及时给出正确的建议,或表示反对,或另建良策。沮授曾建议袁绍将皇帝劫持在身边,以便〃挟天子以号令天下〃,袁绍不屑一顾;官渡之战前沮授曾表示反对,希望袁绍能暂时休养生息,励兵秣马,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机会,一举击败曹操,执住天下之牛耳,急不可耐的袁绍仍然未予理睬;即使在官渡之战进行正酣之际,袁绍也有很多获胜的机会,沮授均曾一一看出,或者当面,或者以书牍的形式告知袁绍,袁绍竟以某种只能理解为鬼魔附体的固执,一再摆手道:〃非也非也,差矣差矣〃,终致覆水难收…… 
  沮授官渡之战前已被袁绍剥夺了大部分军权(因为他反对战争,懈怠军心),袁绍战败后带着亲信随从八百人仓皇逃亡,把沮授弃置一边,遂使沮授被曹操俘虏。总体上极为爱才的曹操,可说是给足了沮授面子,不仅上前亲自为他松绑,延之上座,还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评价道:〃本初若听从阁下的劝告,哪里会有曹操的今天。有奇才辅佐却不知如何重用,本初焉能不败。〃沮授应该知道这一事实:曹营中不乏因投降曹操而终于叱咤风云、扬名立万的例子,名将中就有张辽、徐晃、张郃,若沮授就此投降曹操,别说〃不失封官加爵〃,从此获得更大的成就威望,也完全有可能。然而沮授见到曹操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竟然都是:〃我不向你投降。〃沮授后来为曹操所杀,乃是因为他执意逃奔袁绍,结果被曹操手下抓住。 
  仅据〃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是无法解释沮授行为的。沮授原在〃幽滞之士〃韩馥手下任事,当初袁绍胁迫韩馥交出冀州时,沮授就曾表示反对,举出种种理由力劝与袁绍一战,这至少说明沮授不属于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范畴。袁绍起先虽曾对沮授颇为信任,但最终的行为,应已可使沮授寒心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去投靠一个对自己背信弃义的旧主子呢?想到袁绍逃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田丰,沮授即使不为曹操擒杀,是否能在袁绍手中讨得活路,也大可怀疑。 
  沮授大概是爱上袁绍了吧?中国古人历来对〃男风〃设禁松弛,而相貌堂堂的袁绍,至少在仪表风度上,还是极具煽情性的。 
  时值乱世,过于刚烈的性格,虽然有助于迅速建功立业,但命丧疆场,猝然横死,往往也在所不免。所以中国古代有为之士,大抵属太极高手,他们兼擅阴阳,总是奋发与韬晦结合,精进与隐忍互动,若单执其一,身为主将却好勇轻身,虽可在历史星空中划过一道亮灿的星光,但星光过后,除了赢得后人几下唏嘘,并不能留下更多玩味的余地。以是观之,三国时代东吴那一对〃上阵父子兵〃,便足称典型。在董卓一章里,我对孙坚锐不可当的骁勇本色,已略加点染。他的大儿子孙策(即〃孙郎〃),同样令人闻名丧胆,当真乃将门虎子,一时无双。三国鼎立之势,就东吴一方面来说,其实早在曹、袁官渡之战时,已然形成。东吴形胜,历来属天下名郡,然此前也曾兵戈交迸,自封为土皇帝的小毛贼也自不少。孙坚、孙策俱早早脱颖而出,八方邀击,完全凭恃着自身独具的沙场魅力,开创出一片壮丽的山河,供后来孙权稳稳经营。这一对父子的沙场名号一为〃破虏〃,一为〃讨逆〃,也名副其实得很。 
  孙坚是在自己最具雄鹰姿态的时候,骤然殒落的,年仅三十七岁。虽然手下兵士众多,但孙坚体内无疑充盈着一股独行侠的血液,相信生命来自神授(孙坚的出身,也曾被人附会出一段〃山海经〃来),所以他竟然匹马孤剑地追杀强敌,终于在一个无名山脚,寂寂惨死,〃谁知霹雳火,落地竟无声。〃孙策死时不仅更年轻,才二十六岁,死前的姿态也许比阿父还要矫健壮美。曹操对他的称呼是〃狮儿〃,对他的评价是〃难与争锋〃。生活中的孙策除了可能比父亲更具幽默感外(陈寿说他〃好笑语〃),在孤胆英雄气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太年轻了,如此妙龄而竟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谁都不敢展望他的未来。所以,天命适时地显示出其揉乖违、和谐于一身的结果出来:孙策只能和他父亲一样,接受横死疆场的恶运。两人既然都是那么无敌天下,无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远远射来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冤吗?如果死亡能进入美学的范畴,则我们不妨从审美的角度,赏析吴山下的那两具遗骸。 
  若论沙场冤死,曹操著名的〃兄弟将〃夏侯渊,大概算得一个。死前他是曹操镇守西北刘备防线的主将,探究他的死因,即使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也不合理数。和当年死在关公手下的颜良一样,他也是在自己华丽的将军麾盖下,还未来得及问一声〃来将通名〃,就被一个白发老汉一刀斩落了人头。黄忠的马是从山上直冲下来的,这符合事实(罗贯中写关羽斩颜良时,也曾提到关羽的赤兔马跃下土山,但不符合事实,关羽斩颜良,应在某个水边渡口处)。依夏侯渊当年在江湖上的名声,突然见到一个犟倔的老头冲下来叫阵,他显然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下对方姓甚名谁,以决定是亲自出马,还是让手下一个寻常小校对付一番了事。谁知道这老头正窝着一口气,直想着在刘备面前露一手,再加地形有利,老头又确有两下子,夏侯渊这便糊里糊涂地送了命。其实,夏侯渊更大的冤处还在死后:当刘备听说黄忠阵斩对方主将时,竟没有流露出起码的高兴,反而说了这样一句话:〃杀掉夏侯渊有什么用,要杀就杀最厉害的。〃刘备指的是张郃,夏侯渊的部将。──虽然当年谭鑫培可以把京剧《定军山》唱得震天响,在当时,刘备并没有太当一回事,黄忠因此得到的犒赏想必也不会很丰厚。夏侯渊能不冤吗? 
  那就顺笔再说说张郃罢,一位不仅让刘备忌惮,据说连诸葛亮都不得不小心提防的曹操名将,然而和夏侯渊一样,冤将命运仍然罩上了他的将星。熟悉〃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读者都知道,街亭之败,虽可归罪于马谡用兵的可笑,但不也说明了张郃之善于用兵吗?想到街亭之役乃是导致诸葛亮出师不利的最大败因,张郃便更值得我们另眼相看了。 
  张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讨伐黄巾的战团,几番周折之后,投至袁绍帐下。官渡之战时,张郃也曾向袁绍提过若干合理建议,不必说,〃袁绍定律〃决定了这些建议的结局。张郃在袁绍大势将去前的一刹那率军投向曹操,给了袁绍更加致命的一击。曹操显然对张郃仰慕已久,他见了张将军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韩信归汉了。〃想到韩信乃是时人公认的千秋名将典型,想到曹操并没有盲目抬举他人的习惯,这份评价便更见贵重。然而,张郃并没有像同属降将出身的张辽、徐晃那样经常获得独挡一面,自领一军的机会,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在曹操行军过程中,我发现张郃常常充当某种工兵营营长之类的角色,在前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曹操曾被马超追得不可开交,幸亏神勇的许褚一面单臂划船,一面举起盾牌遮挡,才免于一死。这位神勇的好汉其实不是许褚,正是张郃。夏侯渊死后,为确保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张郃被手下民意选举为夏侯渊的继任者(这事后来得到了曹操的准许),但张郃任主帅的机会并不长,曹操死后,防备西川刘备的重任落到司马懿身上,张郃再次成为司马懿的副将。 
  诸葛亮忌惮张郃,难不成司马懿对他也有所防备。张郃之死,同样冤曲莫名,因为他很可能是被司马懿以〃借刀杀人〃术害死的。战场上张郃再次击败了诸葛亮,蜀军只能退却。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表示反对,理由是〃诸葛亮极善用兵,虽然一时撤退,也会沿途布防。且附近一带山势林立,地形复杂,一味追击,必有凶险〃。然而军令如山,司马懿怪脸一翻,张郃只能知难而上,结果,诸葛亮预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乱箭齐发(好像还是那种诸葛亮亲自设计的十枝连发的强弩),张郃就地沦为一张活靶。──据说,张郃只是膝部中箭,膝部中箭怎么会当场死去呢?这一缕小小的疑云,并不能改变张郃屈死的命运。 
  若结合罗贯中的编派,蜀国名将魏延受到的冤曲,无宁远较夏侯渊和张郃来得深重,其引人同情之处,因而也更强烈。罗贯中不知从哪里来的邪门灵感,竟然凭空对这位忠心耿耿于蜀汉的将领,外科手术般地造作出脑后一段〃反骨〃来。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