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ぃ颐怯纱朔⑾郑驮谥罡鹆劣胨韭碥苍诼の骼獍憬徽街剩饺耸窒峦倍加幸晃怀錾慕痹谔逦蹲拍持肿持静坏蒙斓纳刺U培A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能与诸葛亮共事,即使对所有人都是无比荣幸的奇遇,对魏延则实在是宿命的打击。刘备信任魏延而警惕马谡,诸葛亮信任马谡而防范魏延,由此亦可见两人识拔人才上的优劣。魏延是心比天高的,当年刘备任命他为汉中太守重任时,魏延曾以气贯长虹的口气对刘备拍胸脯担保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想到蜀国赖以威世的五虎将除赵云外差不多同时辞世,在诸葛亮时期除降将姜维外几乎也没有出过优秀的将才,生性本就孤傲的魏延,也就更有理由白眼向天,冷眼瞧人。诸葛亮的死,在魏延看来不啻为一次天降机遇,他正可借此施展抱负,大展雄才。〃什么?仅仅因为一人去世,就要改变国家大事?丞相去世,不还有我魏延在吗?〃由于诸葛亮临终托付之人杨仪乃是魏延的死对头,让刚刚在诸葛亮手下熬出头的魏延反而受自己瞧不起的杨仪管教,他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魏延决定单独行动了。投降魏国?不,他正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蜀国父老:谁才是真正能胜利北伐的人。 
  两个小人(杨仪和费祎)与一介武将(马岱)合谋,再加上士兵大量开小差,终于把魏延暗算了。 
  若天命安排魏延在曹操手下,他会杀出一片怎样的沙场景观呢?我固知历史容不得假设,想想而已。 
  大将于禁,其英雄末路的心态,可悲又复可怜。他是被曹操一手提拔上来的,曾与张辽、徐晃、张郃等人齐名,并称为曹营名将。当年何其擅长治兵,可说有周亚夫之风。一次,为了严肃军纪,当曹操手下归夏侯惇调度的〃青州兵〃趁着战乱间隙胡作非为,对百姓肆意劫掠时,他不顾夏侯惇在曹营中的特殊地位,毅然驱军上前,予以就地正法。〃于禁谋反了〃,所有人都在如此传言,不明就里的曹操惊慌之下准备亲自前来问罪,却见于禁不慌不忙,先在外围布置好防备敌人偷袭的阵势,才来到曹操面前,从容解释经过原委。这一刻,曹操为手下有这样的将领,内心该有多么自豪啊!后来关羽围困曹仁,曹操亲自点将,让于禁出马时,曹操几乎没有怀疑于禁战胜关羽的能力,更谈不上怀疑于禁的忠诚。那是一个夏天,1998年夏天在中国长江爆发的那场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看来在那一年也有所发作。在不期而遇的滔滔洪水面前,于禁突然丧失了一个战将的斗志,也完全没有当年周亚夫般的治军才能,他的兵力不在关羽之下,却刹那间以洪水溃散之势土崩瓦解,他自己也向倨傲的关羽屈下膝来。 
  孙权袭杀关羽之后,于禁作为关羽的俘虏同时获救。为了讨好曹魏,孙权曾给予于禁极高的礼遇,让他在路上与自己并驾齐驱,立刻就有唾沫和恶语扑向他的面门:〃无耻的败将,你也配和我们主公站在一起。〃于禁回到魏国时,已完全判若两人,面容枯槁,神情颓败。魏文帝曹丕表面上安抚他几句,私下里却虐待狂十足地派人在陵堂里画上一组壁画,将关羽连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场面,一一再现,然后安排于禁前去参观。 
  无尽的羞愧,不出几天,就把于禁折磨至死。 
  个人早晚行迹的判若两端,虽然永远能引起世人的好奇,但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却未必是反常的,比如我们在本世纪的中国,就可以不加思索地举出汪精卫、周作人和林彪的例子。 
  三国名将中死得最可笑、最名不符实的,莫过于颜良、文丑。两人此前曾被袁绍爆炒得仿佛当世一等一的高手,结果,颜良生命的全部价值,似乎仅仅为了完成对关羽的烘托;文丑则更丑得丢人现眼,罗贯中曾在小说中将文丑处理成死于关羽青龙刀下。从小说的立场而言,这一两面讨好的笔法当然无可非议:既加强了关羽的神勇,又使文丑死得合乎身份,但事实上,文丑之死不仅与关羽无关,也与大破文丑军的徐晃无关,他很可能死在杂七杂八的乱军刀下。 
  三国诸侯中,死得最惨烈的,无疑属公孙瓒(详《玄而又玄的英雄》),死得最荒诞的,自非袁术莫属。想袁术当年为避开董卓的锋芒,差不多与袁绍、曹操同时逃离长安,路经南阳时,正逢上长沙太守孙坚诛杀了当地太守张咨,袁术遂坐享其成,将一座有着数百万人口的郡县据为己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社会优势,想来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一番基业袁术既得来全不费功夫,自然也就想入非非起来。孙坚攻占洛阳后曾获得一块传国玺,袁术不择手段地弄到手中之后,便更开始盘算起天命来。战场上的袁术几乎是屡战屡败的,但他本钱雄厚,输得起,即使兵士们一个个嗷嗷待哺,他照样异想天开地要做皇帝。袁术死前,正逢酷暑,这具刚刚学会用〃朕〃开口讲话的行尸,突然回光返照地来了点食欲,遂请下人到厨房里给他弄点甜食来。厨房里除了所剩无几的一些麦屑,哪里还有别的东西可供充饥。〃朕应该落得这个下场吗?〃袁术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气力,向老天爷挣扎出这一声天问,随即瘫伏在床的一侧,毒如蛇蝎的血,流满一地。 
  邓艾与钟会,两人是在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之时,戛然而止的。邓艾,这位古今第一口吃名将兼水利专家,很可能是被钟会陷害而死。观察邓艾的为人,应无叛国之心,他只是过于想仿效古时名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在处理蜀国投降事宜上显得有点自说自话,放言无羁,才被押赴回朝受审,不幸半道上遭到一个部下截杀。而钟会,这位当年在嵇康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半拉子文士,属于那种虽值得让人重视但又始终有人比他更值得重视的可怜虫,他当然也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绝活:因家学渊源,他从父亲钟繇处学得一手好书法,但没把它用在正道上,模仿他人笔迹倒非常来得。由于他距真正的天才永远缺一口真气,便会在心里生成极大的恶气怨气,嫉妒也就随之扩散开来。钟会当年既会进谗言谋害嵇康,此时再进一词,将唯一的劲敌邓艾暗算了,也就不值得惊讶,何况,他恰可因〃世无雄才〃之故而一举竖子成名。他拒绝班师回朝了,脑子里想着〃顶不济也能做一个刘备〃,便在蜀汉的首府成都安营扎寨了。结果,他因确凿无疑的叛乱罪,遭到了比邓艾更惨的结局。 
  不管怎么说,当这两个重新整理旧山河的大将相继死于非命,三国故事也就可以结束了。            
文学的虚实与历史的曲直     
  三国实在是一个被谈论得太多的时代,因而也成了被误解得最深的时代。三国中人,大抵盖棺而不能论定,彼等身后的升迁荣辱甚至较生前的戎马岁月更动荡不定,也更富于戏剧性。设若有一艘时间潜艇将这班好汉运抵当今,读着由一位名叫罗贯中的后人为他们撰写的集体传记(且不说还有一位名唤王扶林的导演据此敷演出的八十集电视连续剧),真不敢想象会生何感想。诸葛亮多半会被自己的绝顶智慧弄得目瞪口呆,一俟看到自己竟沦为一仗剑作法的妖道而在七星坛上咒语喃喃,胡乱祭风,大掠周郎之美,或许一羞之下便拂袖而去。随之离席的还有借口〃如厕〃的东吴谋士鲁肃,这位〃体貌魁奇,少有壮节〃的〃狂夫〃型儒将,实在无法接受小说里那位──更不必说还有电视里那位──也叫〃鲁子敬〃的孱头。张飞照例在哈哈大笑,只管用大碗喝着〃人头马〃;关羽,这个极度自负的美髯将军一边暗叫惭愧,一边寻思着哪天去给罗贯中老弟上一回坟去,虽然一出门便受到当代同性恋者的追逐;曹操沉默无言,只顾嚼着口香糖,眼神里布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般的憔悴。如果个中闹出人命案的话,多半便是周瑜了,这位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东吴大都督,纵然从不曾在〃诸葛村夫〃手下受过气,这次怕要因罗贯中的编派而气绝身亡了。因为,说周公瑾气量偏狭,本来就和说诸葛亮智力平平一样离谱。昔东吴老将程普,仗着三朝元老的身份,对周大都督不理不睬,搭足了架子,由于公瑾天性豁达,不念旧恶,遂重演了一出三国版的《将相和》,致使程普慨然有叹:〃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饮自醉。〃三国故事肇始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该书〃古今訾嗷者非一〃(王士祯语),誉之者如叶适标举为〃笔高处逼司马迁,但少文义缘饰,终胜班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诃之者即如渔洋山人,至若认为一本我莫识其名的歙人撰写的《季汉书》,较陈著〃不惟名正言顺,抑且文词斐然〃(《池北偶谈》卷十六)。陈寿虽为蜀人,一度在蜀地为官,但考《三国志》的立场,仍以魏为正统,对曹操及手下众多谋臣武将,着墨既夥,也多褒扬之词。陈寿撰书时,世间已有《魏书》、《吴书》可资取材,独蜀国无史,但这未必便是《三国志》中《蜀书》篇幅最弱的原因。我们发现至少在这位大半辈子生活在三国时代的谯周后人眼里,如关云长、张益德、赵子龙等辈并不被特别看重,对诸葛孔明也非一味赞誉,〃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判词,着实让后人心惊。又百余年后裴松之出,此公鉴于陈寿选材过苛(一方面也是陈寿所能依据的史料当时不过区区三种,由是亦可见叶适所谓〃(裴)注之所载,皆寿弃余〃之不确),遂立志增补。裴松之本着〃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收以补其阙〃的雄心,参较各类著述二百一十种,以超出原著数倍的篇幅,终于使自己获得了几可与陈寿共享署名权的荣誉。虽然裴松之在注中不时加上点个人的指谬辨疑性的评论,总体上仍可把他看成一位囫囵吞枣型的资料收集者;因了他这份辛勤的罗列,我们顺便知道民间的三国热,非自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始。 
  曹操形象的嬗变在裴注中已露端倪,盖正始玄风吹拂下的魏晋士大夫在月旦士林、臧否人物上自有一份独特的睿智、宽容和超然,不似后世只知将人判为或善或恶、壁垒分明的两极,是以曹操之名尚可在奸雄与英雄之间游移。曹操奸相品格的定位至少在有宋一朝已成铁论,不仅孩子们都会〃闻曹操败,则喜唱快〃(《东坡志林》),其人因是〃汉鬼域〃,抑且为〃君子所不道〃(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而当朱熹《通鉴纲目》中正式确定〃帝蜀寇魏〃的立场时,曹操的奸相也就只能毕露了;他在去自己千余年的罗贯中笔下沦为古今第一奸人,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罗贯中当年着手处理三国故事时,掌握的书籍及民间传唱资料(主要是《三国志评话》)已非常丰富,结构上的经营布局较之人物事件上的摹拟虚构也更为棘手和切要。罗贯中有横空出世之才,《三国演义》规制雄奇,大开大阖,小说的气势已不逊于所描绘的时代。塑造人物匹似顾恺之为人写真,寥寥数语已是颊上添毫,龙首点睛,靡不神情毕肖,千载之后犹猎猎生风,呵之得生。罗贯中执笔时虽未尝一刻稍忘陈、裴之《三国志》,但他的小说在民间却真正促成了对《三国志》的遗忘。然则罗氏所撰究系历史耶?小说耶? 
  关于此种体裁有一个现成的抹稀泥似的称谓,曰历史小说,然困惑亦于兹生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