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画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免赋最多的天子明黄缎绣金龙朝袍

    惨败之后,雍正帝清醒了,知道准部强大,不能进攻,而为了防御敌军入侵,十万清军及十余万役夫长期屯驻边境,年需军费上千万两,几年之内用银多达五六千万两,国库“动支大半”,实在承担不起,因此雍正帝决定停止用兵,与准部议和。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也因两次大败于喀尔喀策凌额驸手下,元气大伤,愿意休战,故从雍正十二年八月起,双方开始谈判,几经商讨,雍正帝基本上同意了准汗的要求,仅作了一小部分的修改,遣使告诉准噶尔汗。准部尚未回答,雍正帝即已去世。    
    乾隆大阅铠甲乾隆帝继位后,确定了对待准噶尔部的基本方针,即“息兵”、“守边”、“议和”。他认为,从“眷爱生灵”使兵民不致于劳累伤亡和保证国家钱粮两方面考虑,必须“息兵”,不能兴兵。对付准部的最好办法,是固守边疆,敌兵到来则全力痛歼。边疆既固,准军不能入侵,必会求和。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对促进西北息兵讲和,起了重大作用。    
    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本来已经决定与清朝划界议和了,这时突然传来雍正去世的消息,便想乘机施加压力,要求领辖更多的地区。他推翻自己过去的划界提议,要喀尔喀内徙,要得到整个阿尔泰地区。    
    乾隆帝坚决拒绝了准噶尔汗的无理要求。在晓谕准噶尔汗及其使者敕谕中,他明确宣布,必须按照清朝的方案来划定双方的界地,不划定界,就不能“通市”。清军牢守内地边疆,不会出兵远征,准军如果冒险入侵,必然失败。    
    乾隆帝又继承了皇父优待喀尔喀策凌额驸的遗规,厚加赏赐,并亲写手敕,告诉额驸说:“所有军务,惟尔是赖。”策凌更加感谢皇恩,坚决效忠。    
    准噶尔汗既不能吓住清帝,又不能诱使清军远征而设伏围歼,额驸策凌又忠于清帝,无法长期僵持,只好放弃吞并阿尔泰山以南地区的要求。于是,以阿尔泰山为界,双方划界议和了。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以上政尚宽大,革除弊政,用兵苗疆,议和准部,使政局较前平稳,人心更加安定,军费大量减少,为乾隆帝进一步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促成“大清全盛之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免赋最多的天子    
    要想知道一位皇帝是好是坏,还是庸碌之辈,比较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看其对赋税的态度,是加赋,还是减赋免赋。历史上被人们公认的英君明主,没有一个是横征暴敛之君,他们最基本的一条德政就是减赋蠲税,轻徭薄赋。    
    在这个至关重大的问题上,乾隆是很有作为的。他认为“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治国之道,“莫先于爱民”;而爱民之道,“以白玉“德日新”玺减赋蠲租为首务”。因此,他多次地、大规模地减免国赋。他在即位之初大赦天下的恩诏中,就宣布免除雍正十二年以前的欠赋,仅江苏、安徽就免了赋银1010余万两。此后的63年里,他以“灾蠲”、“恩蠲”、“事蠲”、“逋蠲”等名义免除的赋银超过一亿两以上。    
    更为难得的是,他还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六十年五次下谕全免天下一年国赋。他于乾隆十年正月初六日下达的第一道上谕中讲道:要想海宇(yì)安,民气和乐,持盈保泰,“莫先于安民”。“况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皇祖屡蠲租赋,又特颁恩旨,“将天下钱粮普免一次”。朕欲使黎民均沾恩泽,特将丙寅年(乾隆十一年)钱粮,通行蠲免。    
    从这道上谕,结合五次普免全国钱粮的具体情形,可以归纳出五免天下钱粮的四个问题。    
    其一,效法皇祖。乾隆对皇祖玄烨十分崇拜,常讲“以皇祖之心为心”,“法皇祖之事为事”,以皇祖为楷模,效其所行,法其所事,达到皇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功勋更著,是他毕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皇祖曾经普免天下钱粮一年,他也要这样做,而且具体实施办法也仿其例。当年因为一年之内全免各省钱粮,对国家财政影响太大,承担不起,遂改为三年轮蠲,第一年免若干省,第二年再免若干省,第三年免前两年未免之省。这次乾隆也是这样做的,将各省分作三批,乾隆十一年全国应征田赋丁税银2824万余两,十一年免江苏等十一省赋银1042万余两,十二年免广东等省赋银862万余两,第三年免剩余的山东等省赋银919万余两。    
    其二,知难而进。普免全国一年钱粮,并非轻而易举,没有很大的勇气,是不能行此特恩的。虽然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国库存银有所增加,乾隆十年库银有3317万余两,但全国田赋、丁银、盐课、关税,一年只有4000余万两,其中田赋丁税占了将近四分之三,而每年官俸、兵饷、河工等项额定支出多达3000余万两,万一遇到大灾或大的用兵,动辄需银几千万两,便会入不敷出。因此,御史赫寿上疏谏阻,力言“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览疏大怒,下谕痛斥赫寿“悖谬已极”,重申本固邦宁,“朕以爱养百姓为心”,故要普免天下钱粮。这样一来,制止了反对普免的浮议。    
    其三,青胜于蓝。乾隆不只简单地重复皇祖做过之事,而且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是皇祖是在即位五十年并且国库充盈,存银多达500《京畿水利图》


第一部分:免赋最多的天子清人《清明上河图·水运商贸》

    余万两之时,才下谕普免全国一年钱粮的。而乾隆帝却是在登基之后仅仅十年,便下谕全免一年田赋丁税,此时国库存银才3317万余两,不如皇祖时富裕。二是皇祖只免正额赋税,而乾隆还免除了历来不在蠲免范围内的甘肃“番粮草束”,福建台湾的“夷米”,陕西、西宁的“马贡”等十多种名目的征派。三是康熙帝只下了一次普免特旨,乾隆却连免五次,普免次数之多,不仅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中,也是空前绝后的。    
    其四,理财方针好。乾隆在第一次普免谕中说道:“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过了25年,他又在乾隆三十五年第二次普免钱粮谕中更明确地指出:“天地只此生财之数,不在上,即在下,与其多聚左藏,无宁使茅檐蔀(bù)屋自为流通。”这实际上是说要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这才是最好的理财之道。历代几百位君主中,能有这样想法的皇帝太少了,将它落实于行动,多次全免钱粮的天子,更是少而又少,也可能就是乾隆这一位了。    
    清人《清明上河图·水运商贸》    
    乾隆帝还三次下谕,全免八省漕粮。“漕粮”是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八省正额田赋中运往北京“京仓”和通州“通仓”的那部分粮食,供京师帝王官将兵民食用,每年定额400万石,另外,江苏、浙江两省还要运送白粮99000石。    
    每年额定漕粮400万石和白粮99000石,本身就是十分庞大的数目,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很重的了,可是,更加苦累黎民的是,漕粮的实际费用远远超过非漕粮的400万石正额田赋。因为,一般的正额田赋是收银子,百姓到州县交纳钱粮时,不包括官吏的额外苛索,大致是一两正赋银要交银子1两1钱至1两2钱(那多交的1钱2钱是正赋银的火耗),就算交清了。但是,漕粮就不同了。这400多万石“漕粮”是粮食,是要运到京师的,这上千里到几千里的路程,需花多少运费?需交多少打点费?这笔开支非常大。    
    姑且不说贪官污吏的额外盘剥,就是按照官府的法例规定,每石漕粮就要另外征收多项银米。一是“随漕正耗”,每石加征耗粮3~4斗。二是“随漕轻赍(jī),易米折银”,每石征米2~3斗。三是“随漕席木板片”,每年征收10~20万两银。四是“赠贴银米”,乾隆刻本《永定河志》    
    每石漕粮大约征银4~6钱。五是“白粮耗米”,每石加耗三四斗。此外,还有“行月”、“羡银”、“厅仓茶果银”等等名目。大体上,这些“耗米”、加派,每年多达七八百万石,两倍于正额漕粮。    
    由于“漕粮”是供京师帝王官兵食用的,因此一般是不能蠲免的。康熙帝这位以“蠲租为第一仁政”的天子,鼓足勇气,才于康熙三十年特下上谕,蠲免一年漕粮。“以皇祖之心为心”的乾隆帝,效法皇祖的爱民之心,分别于乾隆三十一年、四十三年、五十九年三次颁发了全免八省漕粮的上谕。蠲免八省漕粮的次数之多,在历代皇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乾隆帝的五免全国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对国计民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五免钱粮三免漕粮,估计蠲免了正额赋银2亿两,加上历乾隆刻本《农书·圃田》年“灾蠲”等的1亿多两,共计3亿两以上。以当时米1石(400斤)折银1两计算,3亿石米为1200亿斤,按1人每日食米1斤,1年为360斤推算,1200亿斤米可供1亿人吃4年,或1000万人吃40年。如以1亩田价银10两计算,3亿两银可买田3000万亩。1户5人,有田地10亩,便可养活全家,照此推算,3000万亩田地能长期养活1500万人。可见其效果之巨大。    
    另一方面,朝廷粮赋,岁岁交纳,违令抗粮,严惩不贷。有清一代,年年都有几十万几百万贫苦农民和中小地主因欠交国赋而惨遭贪官污吏豪横差役的残酷鞭挞和百般勒索。除了额定正赋正耗,还有各种额外苛派和“耗外之耗”,常常数倍于正额,一旦明谕蠲免正赋,那么因征正赋而带来的苛派,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乾隆帝宣布在苗疆永免苗赋的上谕中讲道,正赋征之于官,收之于吏,繁苛之费,转多于正《姑苏繁华图·农家小景》    
    额,只有将正赋悉行豁除,使苗民不与官吏有交涉之事,则差役就无法扰累苛索苗民了。因此,普免天下钱粮,对有土地的业主,特别是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的确是一大福音,从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赞颂。江苏昆山的巢林散人龚炜,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进士,岳父家乃娄东望族,本人喜经史,工诗文,善丝竹,然屡试不第,著书自娱。这样一位怀才不遇颇有牢骚的雅士,对乾隆帝普蠲天下钱粮极力称赞,在其《巢林笔谈》中,专门写了《乾隆十年全蠲丁粮》说:“乾隆十年上谕:本年各省地丁钱粮按次全蠲,与民休息。诏下之日,万方怡舞。”皇恩至大,我侪小人,惟有祝丰年,“急公税”,请香一炷,祷祝上苍,祝愿皇子皇孙永保黎民。    
    普蠲天下钱粮的恩诏下达之时,“万方怡舞”,这是对乾隆帝大蠲租赋的最好赞扬,可见此举之深得人心,对促进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改善小自耕农、中小地主的处境,均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国库存银最多的皇帝    
    国库存银的多少,是反映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乾隆帝于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和九月下的两道上谕,讲述了国库的情形。


第一部分:免赋最多的天子乾隆骑马像

    其中说道:“乾隆骑马像今户部帑(tǎnɡ)项充盈,各省藩库积存充裕。”乾隆即位初年,户部库银不过三千万两,四十余年来,三免天下钱粮,两免八省漕粮,以及赈灾,用银“总计何啻(chì)万万”,用兵新疆、金川,又用了大量军费,但“赋税并未加增”,库银却已增至七千余万两。并且库银之增加,又“非如汉武帝之用桑弘羊,唐德宗之用裴延龄”,“以掊克为事,而致府藏充盈也”。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军机大臣奏报了康雍乾年间户部银库存银数目,其中乾隆元年至三十九年的存贮数目是:    
    元年,实在银3395万余两;二年,3438万余两;    
    三年,3485万余两;四年,3258万余两;    
    五年,3048万余两;六年,3146万余两;    
    七年,3274万余两;八年,2912万余两;    
    九年,3190万余两;十年,3317万余两;    
    十一年,3463万余两;十二年,3236万余两;    
    金嵌珠天球仪十三年,2746万余两;十四年,2807万余两;    
    十五年,3079万余两;十六年,3249万余两;    
    十七年,3863万余两;十八年,3987万余两;    
    十九年,3760万余两;二十年,4299万余两;    
    二十一年,4322万余两;二十二年,4015万余两;    
    二十三年,3638万余两;二十四年,3673万余两;    
    二十五年,3549万余两;二十六年,3663万余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