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月一年年地流逝了,但那些陪伴我们生活过来的歌曲已深深地镶在心中。像一盘盘录像带,存在心的库房里,随时心一想便能取出。一唱那歌,儿童、少年、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情景便色彩斑斓地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歌声曾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不能设想没有歌声的生活,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歌唱,喜欢让歌声陪伴着学生度过学习生活。我常想整个人生,无论苦的人生,甜的人生,酸的人生,辣的人生,无论幸运的人生还是不幸的人生,都像是一首歌。从歌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生,人会变得豁达超脱。
从农村教小学时起,我便教学生唱歌,教中学了,更是每周教一首新歌。使我欣慰的是学生们也愿学愿唱。我外出开会,归来后,落了语文课,学生不让补,少教了一首歌,却让我补。
我还记得,我教1981年毕业班的最后一首歌是《我爱祖国的蓝天》。
1982届学生,毕业考试前我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期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然后,我们集体排着队,唱着这支歌,走向考场,果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后来,我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外出的机会更多了,开会两周归来,到家便需给学生补4首歌。
教歌不像讲课。讲课可小声,可轻声,可慢讲,可低声讲。教歌必须唱足调门,高音i,唱成中音7,就坏事了。连续教歌,确实很累。
于是我想起了自己的管理原则,不是班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吗?教歌这件事,何不交给干部做?于是我每个班找了10名唱歌好的同学,请每名同学备出两节课。这样,一个学期的教歌任务便完成了,既解放了我,又锻炼了学生。
又过了一段,有同学提出教唱歌这件事也可以按学号轮流做。刚开始我有顾虑,觉得教歌不同于写字、办报、干力气活,有的同学连自己唱歌都唱不好,怎么能教别人呢?再一想,试一试看吧,试试并不吃亏。
经同学们讨论,通过了按学号轮流教唱歌的决定。
有同学提:大家轮流教歌,是不是每个人想教哪首歌曲便教哪首?
大家说:〃那当然不行,教歌前一两天要把准备教的歌告诉文娱委员,文娱委员认为这首歌适合中学生唱,才能教,文娱委员不批准,就得换一首。〃这便成为教歌这条班规的具体规定。
这项班规通过的第五周,按学号该轮到班级唱歌最难听的一名比较淘气的男同学教歌。他平时不是不愿唱歌,他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唱,但是总跑调,有人说这是先天五音不全导致的。
第二天就要轮到他教歌了,他很激动,便调查同学们愿意学哪首歌。不少同学觉得他不可能会教歌,便说:〃电视正放连续剧《上海滩》,里面的插曲挺好听,可是,你能教吗?〃他听了,便去请示文娱委员,《上海滩》插曲能不能教,文娱委员同意了。
第二天教唱歌课,这名同学往讲台上一站,拿出了录音机,把《上海滩》录音带往里面一放,说:〃今天咱们学一首新歌,《上海滩》插曲,请大家先听录音机唱一遍。〃同学们笑了,录音带的音调能不准吗?
他又说:〃下面,录音机放,请同学们小声跟着录音一起唱。〃〃再小声地跟着唱一遍!〃〃好!这回,请同学们大声跟着唱。〃
20分钟后,他问:〃大家学得怎么样?〃
〃会唱了!〃大家响亮地回答。
〃那么,男女同学比一比,看谁唱得好。录音机起歌,男同学先唱。〃
20多分钟,一首新歌学会了,尽管他没有亲自教,但班级的观念是:一件事有一百样做法,只要把任务完成了,具体用哪种办法都可以。
3年过去,每届学生都学会了100多首新歌。
电视剧《诸葛亮》插曲,我们全班同学能合唱。
《四世同堂》插曲,京韵大鼓的韵味,唱起来难度很大,全班同学课前合唱,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外地来听课的音乐教研员说:〃有点像专业合唱队,这么难唱的插曲,合唱,为什么音调唱得这么准呢?〃学生回答:〃我们经常练,而且是跟着录音带学的,能不准吗?〃
我们班同学都为自己班级普及新歌速度之快感到自豪。
昨天,电视台如果播放了新歌《跟着感觉走》《三百六十五里路》等新歌,同学们如果喜欢,文娱委员又批准了,那么今天,全班同学就能学会《跟着感觉走》和《三百六十五里路》了。
当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歌都可以拿来教,有的思想意识明显不健康的,就被文娱委员给卡住,不准教了。
文娱委员卡住的,大部分有道理,个别歌有争议,想教的同学便来找我:〃老师,我想教《月朦胧,鸟朦胧》,可文娱委员不让教,您觉得这首歌怎么样?〃
〃我不能先表态,我得先问问文娱委员为什么不让教。〃我请来文娱委员杨颖同学,她回答:〃这首歌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曲调平淡,略带凄婉,歌词最后一句'但愿同入梦',也不适合中学生。老师您看呢?〃
〃我没想那么多,只是听起来挺轻松,如同进入一个幽静、高雅的环境,我挺喜欢听,也挺喜欢唱,至于该不该在全班教唱这首歌,我没想好,算弃权吧?〃
后来,不知文娱委员因为什么,解除了禁令,《月朦胧,鸟朦胧》便在全班唱开了。
不久,又有一名同学不服气,来找我,说:〃我准备教《昨夜星辰》,可文娱委员不批准。〃〃文娱委员不批准一定有她的道理。先不教吧!〃
我问杨颖:〃《昨夜星辰》你怎么不让教啊?〃
〃这首歌爱太多了,适合中学生吗?〃杨颖反问。
我说:〃这里的爱细细分析起来,还都是纯洁的,是充满责任感的爱,听了以后,使人感觉开阔、崇高,人世间充满了真情。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你如认为不该教就不必教。〃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需要求一律,更不能由于自己是班主任就单方面推翻文娱委员的决定,如果那样,班干部还怎么负责怎么工作。歌曲像汪洋大海,教哪几首不教哪几首,都可以。即使非做不可的事情,倘若班干部已决定不做,老师也不该立即否定班干部的决定,而应背后找班干部谈话,使他理解自己的意图,再由这名干部去做出新的决定。
我当校长以后,便要求全校每个教学班每周教一首新歌。前几年由班级自己确定时间,从1990年起,全校确定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学唱新歌时间。届时,学校教学楼每个教室都传出嘹亮的歌声。
学校有两位从沈阳音乐学院和一位从省艺术师范毕业的音乐教师,他们除了上音乐课和辅导器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以外,还要指导各班每周学一首新歌。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教唱歌这件实事,由学生轮流做,基本可行。教歌过程中提高了普通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对集体的责任感,提高了同学们学新歌的积极性。
六 新年联欢会
1979年年末,全班同学喜气洋洋,班干部和积极分子们忙着准备班级新年联欢会的节目。教室里张灯结彩,屋顶上拉着拉花,窗上贴着班级〃剪纸大师〃的艺术作品。一到课间,跳舞的、唱歌的、说相声的、演小品的便聚在一起分头排练。这些,我没有过问,更没有组织,只是班干部问我:〃咱们班可不可以开联欢会?〃我说可以开,同学们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过年便可以吃零食了,干部们用班费买了糖果,献给到班级来的客人和老师;又买了瓜子,还买了20斤玉米,爆了半麻袋玉米花……
他们满怀喜悦,迎接伟大的八十年代的到来。
晚会开了整整6个小时,在师生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结束。
参加了同学们的新年联欢会,我有一种被喜悦、被和谐融化了的感觉。
学生们对联欢会的激情相互感染着。联欢中,同学们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更爱自己也更爱别人,当然也就更爱自己的集体。
我还发现,联欢会投入时间最多的班干部、联欢会上的文娱积极分子,绝大部分都是学习上优秀的尖子生。他们活跃,他们自信,他们有和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他们有活力,有热情,尽管为联欢会准备工作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在联欢后不久的期末考试中,他们都获得比平时更好的成绩。
学生新年联欢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我一直这样认为。一届一届学生联欢会的实践证明了我的认识,我便更重视全校各个班级开好一年一度的联欢会这一问题。
到八十年代中期,人们钱多了,有的班级的联欢会把精神全用在研究买什么吃上,有的开一次联欢会向每名学生收5元钱,甚至更多,买了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大有把联欢会开成联吃会之势。
吃当然也算是一种集体活动,组织得好,也有教育作用,但对学生来说,毕竟不如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教育作用更大些。
从1986年起,我要求各班联欢会不得向学生收取一分钱费用。布置教室可借用学生家里的茶盘、花束、拉花、彩绸,用后即还;联欢会开得时间长了,大家怕渴或怕饿,可从家里拿点现成的水果、点心之类来,自己解决自己饥渴问题,而无需集体再花一分钱去买,又费人力又不经济。演节目,比赛中获奖的小纪念品所需费用,每教学班发30元钱,现在则是每班发40元钱,买书签、小贺卡之类的东西。我觉得中小学生的奖品,主要是纪念意义,不能向生活化或商品价值化方面发展,那样容易引导学生忽视了竞争过程中对超越自我的重视。
原来各个班级联欢会都可放鞭炮,从1988年起,我们禁止放鞭炮。理由是国外许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在喜庆的日子,都不准燃放鞭炮,这并不减弱人们喜庆的程度。燃放鞭炮不安全,也不高雅。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鞭炮的燃放范围会越来越小,人们会找到更高雅、更有趣、更文明的喜庆方式来替代它。
1993年要来了,班里的骨干分子们早已开始串连,商量新年献给大家什么节目。
离过年还有十多天,文娱委员滕玉欣同学便来问我:〃老师,快过年了,用不用安排大家准备新年联欢会的节目?〃
我问:〃同学们积极性怎么样?〃〃积极性挺高的,有的已开始准备了。〃
〃既然这样就不用提前过长时间布置,以免影响学习。大家已经有了去年联欢的经验,今年提前两天布置就行。〃
12月29日,滕玉欣才宣布,请同学们将自己准备的节目单报上来,报到联欢会总导演雷蕾同学那里。并公布此次联欢会由雷蕾同张海滨、张海英、王海鸥、王海鹏五名同学主持。大家有事,可同自己认为方便的主持人联系。
不知何故,雷导演选的主持人名字都带一个海字,海滨、海英、海鸥、海鹏,不知是有意设计还是无意巧合。
30日下午,全校教职工开联欢会,同学们便排练自己的节目。
孙玲玲、张颖、李冬昊等一些喜欢画画、写字的同学,在教室的隔壁、学校原来的大会议室布置会场。前面写着1993新年联欢会和二年级七班的会标。上面是红色的幕布,左边一只一米高的雄鸡正昂首报晓,预示鸡年来到;右面一米高的金猴挥手告别,说明猴年结束;下面开满了烂漫的山花,背面则是一颗颗闪烁的星辰。在屋顶的大吊灯和4盏小吊灯的映照下,充满诗意和生活情趣。
看了这些,不能不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
1992年12月31日下午两点,雷导宣布:〃盘锦市实验中学二年级七班迎接1993年新年联欢会正式开始!〃同学们带来的四台录音机同时放出欢快的乐曲,会场内100多个氢气球在空中浮动,有的在光天化日之下还点着了早已准备好的串串红烛。
首先是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的元旦献辞。
接下来,便是付国栋扮演拉车的马,赵伟扮演车夫,车上坐的是由吕兵扮演的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乘车绕场一周后,便晃着高高的红帽子,抖着鲜艳的红大衣,捋着长长的白胡子,郑重其事地预测1993年的大好形势,鼓励大家奋发努力,再攀新高峰。
正在这时,1985年毕业的我的学生徐建峰、李琦、纪磊、刘勇进了会场。徐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