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升任为参谋典史的利苍走到了赵佗面前,小声地贴着赵佗的耳朵说,“禀告大王,还有第四条路可以走。”
老谋深算的赵佗诧异了一下,连忙问道:“哪条路?”
“留在这里按兵不动,谁得天下我们跟谁。”
历史最后让赵佗成为了刘邦的藩臣。曾经提议的功臣利苍也成被刘邦找到了咸阳。被委任以“轻车都尉”这个职务。时隔不久,另一个封王英布起兵造反。英布的小舅子吴臣在长沙做长沙王,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说客以“丞相”的名义出使长沙国,刘邦问:“谁愿意出使长沙国?”
满朝文武谁都是经过了战乱的人,长沙是什么地方?四百年后,一代诗宗王粲赴长沙做官都发出了“复弃中国去,委身事荆蛮。亲戚为我悲;朋友相追攀”的《七哀诗》。在医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时代,从北方到达长沙要经过秦岭、云梦湖沼泽区、神农架林区、长江天险、洞庭湖汪洋区这六大天然屏障。刘邦的“招贤令”一下达,整个大殿,顿时一片寂静。
“臣利苍愿往。”一声如洪钟大吕般的声响,震动着整个大殿。
在汉代,常常会有一系列的个体,这些个体所承担的分量往往类似于一个赌注一样可怕。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前途,老于世故的汉武帝不是不知道,利苍这次前往长沙,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说服长沙王保持沉默,一个是被长沙王活活放入沸水中煮熟——这是处理说客的常用办法。
一年之后,长沙王吴臣将英布的头颅砍下,送给了刘邦。
在思考历史的时候,我常常会想一些折磨人的问题。究竟利苍对吴臣说了什么?显然在整个历史来看,利苍是顺历史而动的,他巧妙的将诸侯王与朝廷的矛盾化解了,维护了领土的统一。从这个层面上看,利苍是功不可殁的。在吴臣死后,利苍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长沙王轪王,时年六十六岁。
这个马王堆,就是利苍一家的墓地。
我敢确信一点,那就是利苍的几次临危受命,绝对不是出自于今后的利益。在汉代,出奇地涌现了一批这样的人,张骞、苏武,包括一代女杰王昭君。他们都没有任何怨言或是不满的前往边陲,为自己的王朝不断的树立威信,就在前往边陲的路上,他们都否会想,我是哪里的人?
没有民族观念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为一个民族的创建而求索。
说来可笑,利苍的尸体最后腐烂掉了,现在在省博物馆看见的,是利苍妻子追辛的尸体。
英雄无种,将相无后,一家功臣万骨枯。为大汉朝殚精竭虑的利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死在了长沙,死得干净利索,连尸骨都没留下。最后后人见他建立博物馆,陈放的是他妻子的尸体。
根据《汉书》记载,利苍是湖北浠水人。浠水黄冈和我家相隔极近。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就是浠水人。利苍从浠水出发,到了广西做官,又回咸阳就职,最后在长沙病故,他这一辈子等于和长江黄河绕圈子,最后死的地方离浠水也不是太远。
《大国小城》 第四部分千古遗梦(3)
这就对了,在古时候,人类是没有多少空间观念的。让你去哪,你就要安稳一辈子。不像现在的人,去哪儿就会把周边该看的地方全部玩遍。现在人,是大空间观念,我的一个前辈老师徐卡嘉先生,在英国读了几年书,整个欧洲都跑遍了。
那个时候,一是交通不准许,二是心态不准许。
说到心态,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这里我只有简单的说说,现在看长沙和浠水,高速公路一百码的车只用四五个小时就能到,在古代,也就是两三天的车程。但是在利苍心里,这就是一种沟壑,毕竟浠水是楚王的辖区。
去年和一个研究生聊天,海阔天空。不知怎么地谈到了欧洲,他告诉我他在去年的时候去过欧洲,“那里一点都不好玩,国家都太小,从这里到那里不多远,办护照都需要很久的时间。”由此可知,他没有去过欧洲。
欧洲现在连英镑都抛弃了,还要护照干什么?
欧洲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国与国之间的沟壑也是才消除的。现在国际上习惯用各种各样的会议、论坛来团结同区域内的各个国家,因为时间和空间在科技和金融的作用下大大变小了,一旦速度跟不上,就是一种落后。
去了博鳌论坛,找到了日内瓦或是法兰克福的感觉。现代人懂得了国家的沟壑实际上是最脆弱的。因为这些沟壑都是政治、历史人为的产物。不像某些沟壑,一旦形成,就很难做到真正的恢复。比如说心理的沟壑——利苍完全有能力告老还乡,但是他没有。
站在那些展品旁,我又不自觉地想到了一个问题。
在马王堆博物馆之后,有几个小的展厅,一般人也懒得去看。这样一来,里面很多珍贵的东西都被人忽视了。但是这些小展厅的馆藏价值,绝对不亚于马王堆。所谓珠夺玉辉,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青铜器展厅,我很感兴趣。里面陈设了大量的青铜器,都是商周时代的。可惜有很多是复制品。博物馆放复制品,这在国外是绝对没有的,中国近年来也很少。仔细看看了介绍,一看吓了一跳,在每个复制品的下方都有这样的小字:
“原品藏于东京博物馆”
“原品藏于大英皇家博物馆”
“原品藏于美国西雅图国立艺术博物馆”
……
敦煌也有这样的情况,这对于一个粗通道理和文化的人来说,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再走走,忽然看见某个空档连复制品都没有了,直接糊上一张纸条“由于交流需要,送到国外某(大学)展览”。
这就很荒谬了,一方面,耗资数十亿修建了这样一座高档次的博物馆,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文物。在瑞典和南非,很多展品是根本拿不出来的。一旦放进去,就永久的锁死了,连核弹头都炸不开。我去了那么多的博物馆,确实没有见过哪个博物馆像这样的,东西放进去了,还能拿出来,像商场的柜台一样。
在这里我并不是批评博物馆做得不对,而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些东西,是根本没有必要送出国去给人家看的,一方面,这些东西本身脆弱,沿途飞机颠簸,很容易破碎,另一方面,送出去的东西,价值远远不如人家过来看你放里面的东西。
我听见了几个澳大利亚的游客在议论这里的工艺品之精美,“这样好的东西,太让我激动了。”
我敢确定,这个声音在外国绝对没有如此响亮。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