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爹娘生我养我,爹娘成就了我的事业。我很幸运。以前父母从来没照过相,等学会拍照片以后,就说给父母照照相吧。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深,老想用照相机,留住他们。用别的没法把他们留下来,只有用照相机,用照片能留住他们。我母亲过最后一个生日,我给她拍照片。我说娘,我给您照张相,她坐了15分钟,我给她拍了三卷的照片,还录了像,她只能坐着了,不能动。录像的时候,她脸上一点痛苦都没有,她说要照赶紧照吧,再不照就没了。她很支持儿子的事业。    
    ●现象:您一开始一直是用相机在拍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用DV的?    
    ○焦:1999年。1999年,我买了一台DV。因为摄像机更能够活生生地留着他们。虽然摄像机不能取代照相机,但是表现一种故事,表现一些细节、情节,摄像机比照相机好得多。比如有一次,我父亲骂了我母亲之后,觉得有些愧疚,在我母亲午睡的时候,父亲轻轻地走过去,抚摸着她的手,表示歉意。这些动作如果用照相机的话,只能用一个定格,就不会那么生动了。    
    有时候想想,我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来父母生前的生活,他们走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想看也不敢看这些录像。不过现在好多了,再看这些带子觉得很亲切,感觉他们都还活着,还在和我对话,还在和我交流。    
    我没有想过把我拍的照片和录像作为作品拿去获什么奖,但没想到获了那么多的奖项,还得了那么多奖金。    
    ●现象:您曾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摄影展,感动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焦:我办摄影展,不是追求什么轰动,我只是想让父母看看儿子给他们拍的照片有那么多人在看,能感动那么多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时,我把父母都接了过来,让他们也享受一下只有名人才能享受到的东西。30年前开始拍照片时,并没有想到给父母拍照片会成就什么事业,也没有想到能感动那么多人。录像也是这样,其实,他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平凡而生动的生活,但我觉得很有价值。什么价值呢?就是我觉得一定要通过影像把他们留下来。可以非常坦白的说,到后期,就是成名以后,可能有一种意识,就是朋友们说的,我一定要拍到最后,留下一个完整的故事,给社会留下一笔财富。可能我想,我的动机很单纯,一个是意识到一种责任,再一个确实也是想到要多拍,抢时间。这样,又把他们留下来了,又实现了我追求的目标。当然,再拍的时候,也不会意识到会发生什么事情,无法预测那些戏剧性的东西。比如他们的离别,比如我大哥的去世,比如一直瞒着母亲父亲去世的消息,这些充满悬念的东西其实就是真实的生活,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另外,我父母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他们知道我在拍、在照,时间长了以后,他们似乎淡忘了摄像机的存在,很配合我的拍摄,而且配合得很自然。我在拍摄的时候,他们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现象:因为摄像机后面是自己的儿子。    
    ○焦:对。很多镜头,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在拍,他们是不会表现得那么自然生动的。


第一部分焦波(2)

    ●现象:机器的存在一直没有改变生活本身。    
    ○焦:2002年拍《哑巴的正月》,拍摄他们家里的争吵啊,钱的冲突,对现实,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无奈。这种无奈,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也很无奈,我也说不出来,也找不到答案。拍《哑巴的正月》,我把哑巴的死亡过程都记录下来了。他的喘息,他弥留之际的那种状态,我都非常静地记录下来了。有人觉得太残酷了,但生活本身就是很残酷的。哑巴的死亡可能给大家一种强烈的震撼。他为什么生病?为什么生病的时候家里还吵架?为什么生病之后别人就不管他了?所以说,生活本身就很残酷,死亡增加了这种残酷。    
    哑巴的死是我见证过的第一次死亡。哑巴走了之后,到了年底,我见证了父亲的死亡,三个月以后,我大哥的死亡,过了几天,我婶婶的死亡,到我母亲的死亡。从2002年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我经历了5个人死亡。都是我亲眼见的,亲自记录下来。    
    ●现象:关于死亡,很多作品都有很不错的描写,比如余华的《活着》。但文字还是远远不如影像这么具有震撼力。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种震撼无疑是成功的,但同时,这种对死亡客观、真实的记录也会给人一种过于冷漠的感觉,特别是当拍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的时候。    
    ○焦:很多人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拍摄别人的死亡过程的确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比如《哑巴的正月》,我和哑巴并不是亲人关系,但我见证了他的生活,他的生命的最后里程,他带给我很多震撼。在拍他之前,我已经倾其所有来救助他,但还是没办法,最后他还是走了。他走之后,我用我的钱给他打了个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很无奈的情况下,我用摄像机把他的生活,甚至他的死亡过程记录了下来,把别人对他,他对别人的态度记录了下来。在我尽到责任之后,这种记录其实是很无奈的。    
    也有很多人说为什么我母亲病了,还叫我外甥背她上医院,而我在一旁拍摄。我说,是啊,是我外甥要背,他年轻,力气大,他背,我在一旁记录。等他背了一段,我去背,他来记录。很多镜头都不是我拍摄的,是我外甥还有他妻子拍摄的。特别是后来父亲母亲身体不好,快要走了的时候,那些镜头我是不可能拍的,我没法拍。那些镜头都是家人拍的。我不在家的时候,我跟他们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记录下来。他们做得很好,拍得也很好。记得母亲病危的时候,我往家里赶,我外甥知道我要回来了,就把机子架好,开始拍摄。所以,我回家的情境,和母亲的离别,母亲走了,都拍摄了下来。    
    包括我拍的照片。有一组照片拍的是我父母在地里干活,很多人看了有说很震撼。但有一个人在网上留言,说这小子不孝顺,父母在干活,他在那儿玩相机。这种批评也是很正常的。父母在地里干活,我当然不可能在一旁袖手旁观,我只是看到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情景,觉得很有必要记录下来,于是暂时放下手中的活,去拍摄他们。这并不影响我和父母一起劳动。而且,他们知道儿子拍照片也是一种工作,也很支持我。我是儿子,也是摄影师,但我首先是个儿子。    
    作为儿子,我首先要尽到自己的孝道,保证父母的吃穿住行,保证他们的健康。我每个月都要回家,不回家我受不了,因为我的父母在家里。    
    ●现象:您是一个摄影师,也是一个孝子。另外,在您的片中,我们注意到您大哥是父母之外一个重要的拍摄对象。虽然他不说话,行为有些呆滞,但从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缺陷的人,大哥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在您的镜头面前表现得也很充分。如果把他的镜头单剪出来,又将会是一部很优秀的人物纪录片。    
    ○焦:我大哥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16年前,他就差点走了。那年我和电视台的人回家去拍我父母。我大哥病了,很严重,幸亏县里的交通队派了车跟着我们去拍摄,我们赶紧用车把大哥接到县里的医院救治。大夫后来说,如果再晚来几分钟,你大哥就没了。    
    我大哥对父母非常重要,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拍摄父母,没有大哥是不完整的。所以我拿起摄像机拍摄大哥,是想把大哥和父母的关系,把他们相濡以沫的生活记录下来。大哥虽然没有劳动能力,是个傻子,但他也是父母的儿子。他虽然不说话,但他对父母的感情很深。    
    ●现象:您的片子里有一个镜头是大哥在窗外看到母亲睡着了,就轻轻地走进去,轻轻地拿起被子盖在母亲身上。看得出他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    
    ○焦:对。母亲也非常疼他。    
    ●现象:除了《俺爹俺娘》,以及之前剪出来的《哑巴的正月》,您以后还打算拍摄其它题材的纪录片吗?    
    ○焦:我要拍的话,也离不开我的家乡。父母在世时,我每个月都回家,去看望父母,去拍摄。我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很熟识。在拍摄父母的同时,我也拍了很多家乡其他的人和事。我有丰富的拍摄素材。    
    就现有的素材来说,我可以剪出好几部片子,除了《哑巴的正月》,还可以剪《乡里乡亲》等很多片子。家乡有一帮老头,我一直在记录他们。每一次回去,他们就告诉我,你看,你几天没来,死了多少多少个了。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叔,我走的时候对我说,你给你爹你娘照了二十年相,你也给俺照二十年吧。我说行,等以后回来好好给你照照吧。等我下次回家时,他已经不在了。    
    老头们每天在村头晒太阳,自称“等死队”。我说为什么叫“等死队”,他们说,坐在那儿等死啊,当然是等死队啊。他们每天晒着太阳,聊着天,乐观地面对死亡。夏天在这头坐着,冬天在那头。老头们个性鲜明,每个人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他们的素材可以编成一个《等死队的故事》,可以剪出很多故事来。    
    (采访:崔 颖)    
    作品赏析/焦波    
    《哑巴的正月》     
    导演:焦波    
    格式:DV    
    片长:100分钟    
    出品:2002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山村(作者故乡)。哑巴焦裕清患上了淋巴癌,生命已走向尽头。哑巴一生没结婚,帮助离婚的弟弟养大了4个孩子。春节了,孩子们却没回来。几年不与哥哥和爹打交道的弟弟开始照顾哥哥和双目失明的爹。为家里的各种事情,为哑巴无钱治病,为照顾两位病人,弟弟和妹夫产生了不少矛盾,弟弟两次借酒发疯,诉说心中郁闷。在正月快要过去的时候,哑巴走了,15天后他爹也走了。影片记录了2002年春节初一至二十五哑巴生病到死亡的过程。作者想借此展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状况和普通人家的情感世界。


第一部分张同道(1)

    张同道1965年10月生于河北。    
    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师大艺术学院教授,从事影视教学与研究。曾主持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电视栏目文化研究、中国电视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电视收视模式与收视行为研究、世界纪录片大师研究等课题。    
    主要影视著作有:《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2002年,中国电影出版社)、《时尚拼帖——中国电视栏目解析》(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大师映像:纪录电影大师与作品》(2003年,南方日报出版社)    
    主要纪录片有《居委会》、《经典纪录》、《白马四姐妹》、《跨越70年的国情报告》等,入选2001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3年瑞士国际电影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目前研究美国纪录片理论与制作、美国电影教学方法。    
    导演访谈/张同道     
    ●现象工作室(以下简称现象):从大的方面开始谈起吧。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是处在什么水平呢?    
    ○张同道(以下简称张):世界上的纪录片从筹资渠道的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政府出资的;一种是基金会或者个人出资的;还有一种是商业的。商业投资的要挣钱;政府投资的要说好话、做宣传;基金会或者个人投资的则是真正属于独立纪录片。对中国而言,商业纪录片还只有个别现象,尚不可称之为类型。我们主要是以政府投资、媒介投资为主,因为媒介代表政府。而投资纪录片的基金会基本没有,个别有的也是为其做宣传片,和政府投资是一个概念。剩下的就是个人投资的部分,而中国纪录片最有活力的就是这一部分,最有想法、最纯粹、最有价值的也是这一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纪录片的发展必定要四面受阻。首先是资金来源,因为没有资金来源,想获得高品质的影像非常困难。就录音来说,我们只能用那种随机的小话筒,声音方位都分不清楚,谁离机器近谁的声音就大,根本无法录下复杂的环境声音。其次,由于资金的限制,制作也受到相当的限制。比如说,在绝大多数地方,中国老百姓不太习惯接受个人影像的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