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⑥三公: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荣誉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及其职掌,历代颇异。周代为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有两说:一说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及西汉前期,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代太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皆沿东汉之制。三公位高而权轻,备皇帝顾问而已。隋、唐、宋、辽沿东汉之制,以之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官职。明、清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之作为最高荣誉头衔加于某些大臣。
【译文】
少师杨荣是福建建宁人,祖先世世代代以摆渡为生。一次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小溪涨水从而发生水灾,冲毁了百姓的房子,被淹死的人被水冲下来,其他的人都划了船去抢捞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人,对财物一无所取,同乡的人都嘲笑他们的愚笨。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里就逐渐富裕。有一位神仙变化成道人,对他说:“你的祖父积累了阴功,所以子孙后代应当有官高名显的人,所以应该把你的祖父葬在某地。”于是便依从道人的指示下葬,就是今天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科举,最后位列三公的高位,他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也都被追封了官爵。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显贵兴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的人。
【点评】
少师杨荣,是建宁人,世代以从事摆渡来维持日常生计。一次连日大雨致使河水暴涨,冲毁民房,淹死的人顺流漂下。在面临水灾之时,其他船只都去打捞财货,见利忘义,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搭救落水的人,丝毫没有捞取漂流的货物。在这种生命危急的时刻,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高尚与否立见分晓。同时,也显现了他们对于他人生命的珍视。春秋时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上,遇到正要进犯郑国的秦兵,而郑国对此还一无所知。为了保卫国家,弦高就用自己的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并说是他的国君派他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并迅速将秦军侵犯的情报报告给郑国国君。郑国马上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又被晋国借机打败。弦高作为一个商人,舍弃了自己的货物,从而使自己国家的人民免于杀戮。再如,马棚失火,孔子最关心的是伤人与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孔子重视他人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无遗。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的高尚行为却遭到了同乡人的嘲笑。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时,杨家的家境已开始渐渐宽裕。有位神人化作一个道长,对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父积有阴功,子孙应当显赫尊贵,适宜葬在某某地方。”这种论说深合早期道教的承负说思想。早期道教认为,人的善恶行为,会在后世子孙身上得到报应。《太平经》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同理,若先人行善积德,则后人就会报应受福。杨荣的祖辈有善行,积有阴功,所以子孙按理应有福报。杨荣的父亲于是就按照道长所指定的地点,埋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也就是今天的白兔坟。这里又涉及古人的“风水”概念。“风水”,是指宅地或墓地的地脉、风向、水流的统称。堪舆家认为,风水的好坏,关乎人的吉凶祸福。也可说是古代“天人合一”境界的具体化。杨家后来生有杨荣,弱冠之年就考取进士,官位一直做到位列三公,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也都追封了官爵,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显贵兴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之人。
※※※
※※※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①。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②。
【注释】
①哀矜:哀怜,怜悯。《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即,你如果审理出犯罪者的真情,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居功自喜。
②霁(jì)颜:敛威怒之貌,变为和颜悦色。
【译文】
鄞县人杨自惩,最初做一名县吏,心地仁厚,处事以法为原则且公正无私。当时的县令非常严厉,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打得囚犯浑身是血,但县令的怒气还没有消散,杨自惩跪下为囚犯求情,也为县令缓解怒气。县令说:“只是这个人触犯法律违背天理,不由得人不生气。”杨自惩叩头说:“如果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如果查清他们犯罪的实情,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高兴。高兴尚且不可以,更何况发怒呢?”县令听了之后,脸色便缓和了许多。
【点评】
鄞县人杨自惩,最初做一名县吏,心地仁厚,公正无私。当时的县令非常严厉。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致使血肉模糊,血流不止,但他仍然怒气未消。面对犯罪的囚犯,县令难以遏制内心的愤怒,对其施以重刑,以示惩戒。但相对于刑法,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注重德治。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杨自惩看到鞭打囚犯的血腥场面,于心不忍,跪倒在地替囚犯求情,为县令宽舒愤怒。县令说:“此人违背法律天理,让人无法不生气。”杨自惩叩首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如果能弄清他们的实情,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欣喜尚且不可以,更何况发怒呢?”杨自惩借用《论语》中曾子之言劝解县令,百姓之所以有犯法行为,可能是因为上层统治者的政策措施有了偏差,其中必有隐情。没有谁愿意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的。对于他们要有怜悯之心,得知案件的实情后,就应该哀其不幸。县令听后,神情马上缓和了许多。
※※※
※※※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①。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
妇曰:“囚从何来?”
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②,次曰守址③,为南北吏部侍郎④。长孙为刑部侍郎⑤,次孙为四川廉宪⑥,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⑦,亦其裔也。
【注释】
①馈(kuì)遗:馈赠,赠与。《史记·孝武本纪》:“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帛衣食。”
②守陈:即杨守陈(1425—1489),字维新,号镜川,一作晋庵,浙江鄞县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编修,成化时历侍讲、侍讲学士,编《文华大训》,弘治初年,擢吏部右侍郎,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有《杨文懿全集》。
③守址:即杨守址(1436—1512),字维立,号碧川。成化年间中乡试第一(解元),成化十四年(1478)登戊戌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后诏加吏部尚书致仕,曾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人称“杨太史”。
④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本为在宫廷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时称“郎中”,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则称“侍郎”。宋代门下、中书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元丰改制前为寄禄官,改制后方掌本部事务。隋、唐以后,职位日高,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副长官。明清时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长官。
⑤长孙:即杨茂元(1450—1516),字志仁,号麟洲。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安庆府知府、广西右参政、右副都御史,终刑部右侍郎。著有《麟洲存稿》。
⑥次孙:即杨茂仁,字志道,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授刑部郎中,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凤洲遗稿》。廉宪:官名,廉访使的俗称。宋设此官。廉访使每年八月至次年四月出巡,掌考校官吏政绩,断决六品以下官吏轻罪,复审地方冤案,有时亦负责劝农之事。明清改称为“提刑按察使”。
⑦楚亭德政:即杨德政,字叔向,号楚亭,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官至福建按察使,著有《梦鹿轩稿》。
【译文】
杨自惩家里非常清贫,但对别人的馈赠一概不取。遇到囚犯缺粮,常想方设法去救济他们。一天,有新来的几个囚犯没有东西吃。自己家里又缺粮少米,如果将粮食给囚犯,则自己家人没有饭吃;如果只顾自己,则那些囚犯就会十分可怜。于是他就和妻子商量。
他妻子问:“囚犯从哪里来?”
他说:“从杭州来的。一路忍饥挨饿,面带菜色。”
因此妻子拿出自家人的口粮煮粥给囚犯吃。后来杨自惩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守陈,次子叫守址,分别任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都是名臣。如今的楚亭德政,也是他的后代。
【点评】
杨自惩家里非常清贫,但对于他人馈赠的东西,一概不予收取。不贪恋别人的财物,也表明他廉洁、有操守。
中国古代,不乏廉洁之士。东汉有羊续悬鱼拒贿:中平年间,朝廷拜羊续为南阳太守。当时的南阳是著名的商业城市,住有大批官僚贵族和富商大贾。权豪之家,贿赂贪赃,奢侈腐败。一次,府丞以生鱼进献羊续,羊续收下后将鱼悬挂于庭院,后府丞又进献,羊续便将上次悬挂于庭院中的那条鱼指给府丞看,以此谢绝府丞,杜绝贿赂。其他官吏都被他慑服,再也不敢来送礼。从此羊续就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悬鱼”便成了为官清廉的典故。
关羽不贪恋官位财物,也有“挂印封金”的佳话。《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流落到曹操军中之后,曹操对他极为看重,封为汉寿亭侯,并赏与大量财物。而关羽在得知自己的故主刘备的下落后,马上将累次所收金银,一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出去寻找结拜兄弟刘备。
※※※
※※※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①,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②,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③。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④,中状元⑤,为宰辅⑥;孙丕⑦,复中探花⑧。
【注释】
①邓茂七(?—1449):原名邓云,江西人,后迁居于福建沙县,佃农出身。正统初年,因愤杀豪强,便改名躲在福建。正统十二年(1447),邓茂七因联络佃家拒送“冬牲”事被官府抓捕从而拥众起义,自号铲平王,深得民众响应,聚众八十余万,控制了大半个福建。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邓茂七听信内奸罗汝先谗言,中了官兵的埋伏,起义军损失惨重,邓茂七也在混战中阵亡。
②都宪:明朝都御史的别称。明、清皆置,为都察院长官,掌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
③布政司:明代地方行政机构,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一人。下设布政使司左右参政、参议、经历、都事、理问、照磨等官。
④谢之子迁(1449—1531):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状元。历任修撰、左庶子、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政绩卓著,当时人有“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的话,为一代贤相。
⑤状元:科举考试中文武科殿试第一名之称。唐时有状元之称,指省试的第一名。宋开宝八年(975)后增加殿试,因称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亦称殿元。此后一直至清代均沿用状元之名,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
⑥宰辅:辅佐皇帝的大臣,多指宰相或三公。
⑦丕:谢丕(1482—1556):字以中,号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