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古时庖厨之门在东。这二句写出小儿的稚气:也写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说
过:“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赴奉先咏怀》)但也正是这种主活实践,使杜甫对人民能具
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
… 43…
病橘 *
'一'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 ?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剖之尽蠢虫,采
'二' '三' '四'
掇爽所宜 。纷然不适口,岂止存其皮 ?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 。
'五' '六' '七'
玄冬霜雪积,况乃回凤吹 !尝闻蓬莱殿 ,罗列潇湘姿 。此物岁不稔
'八' '九' '一○' '一一'
,玉食失光辉 。寇盗尚凭陵 ,当君减膳时 。汝病是天意,吾
'一二' '一三'
愁罪有司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伎: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
* 这一首讽刺统治者以口腹残民,希望肃宗能停止贡诸之事。诗中也含有比意。
'一'亦奚为,又有什么用。
'二'采掇,采摘。爽,失。所宜,一作其宜,是说微敛非时。
'三'不适口,不中吃。岂止句,是说难道只要它的皮吗?橘皮可以制药。
'四'杜甫常常以人情来体会物情,所以无知的景物,往往也显得有情。
'五'玄冬,即冬天。玄,黑色。古人以黑色配冬,故冬神也叫 “黑帝”,“玄冥”。浦注:
“死叶别枝,穷而离散j霜雪回风,又迫以刑威,比意如此,而其文则隐指贡橘也。”
'六'《太真外传》:“开元末,江陵进乳柑橘,上(玄宗)以十枝种于蓬莱宫。”
'七'鲍照诗:“橘生潇湘侧。”二句是说统治者曾吃很多的橘子。
'八'此物,指橘。橘结实,一年多,必一年少,所以说岁不稔。捻,熟也。
'九'玉食,美食如玉,此指皇帝的饮食。失光辉,因缺少远方名橘,显得不够味。
'一○'凭陵,犹横行或充斥。
'一一'减膳,封建时代,如果碰到大灾大乱,皇帝便来一个”减膳”,表示他的关怀和忧虑,
其实,是骗人的把戏。君,指唐肃宗。
'一二'汝,指橘。病则不能进贡,但碰到皇帝减膳,所以说“是天意”。但我终恐皇帝要加
罪于地方官吏,这样一来,倒霉的还是百姓。这一定是肃宗时,有献橘之事。
'一三'未四句是借记忆犹新的往事来作警告的。但不正面说穿,转觉意味深长。杨贵妃好吃荔
枝,南海所生更好,每年飞驰以进,到长安,味不变。眷旧,老人熟悉旧事的。
… 44…
枯椶 *
'一' '二' '三'
蜀门多椶榈 ,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 ,
'四' '五' '六'
青青岁寒后 。交横集斧斤,调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
'七' '八'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稷木 ,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
'九' '一○' '一一'
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啤 ,侧见寒篷走。念尔形影干 ,摧残没
藜莠'一二'。
* 这和上一首,都是上元二年所作。当时笨兴赋繁,故作此为蜀民请命。写实中兼有比喻。
杜甫是一向关心人民的,所以写景赋物,往往必有所感触。即如此诗,也不是为赋枯椶而赋枯椶的,
他是由椶之枯,看出了剥削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因而写了这首诗。
'一'蜀门,犹蜀中,即成都。椶榈,一名拼榈,常绿乔木,俊搁皮上有毛,称椶毛,可制绳
帚刷等,故下有“割剥”语。起八句写其枯。
'二'十八九,十有八九。
'三'椶榈有叶无枝,状如蒲葵。
'四'《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说椶榈和松柏一样经冬不凋。
'五'因割剥太厉害,故反先蒲柳而枯死。
'六'军乏,军用缺乏。取字,这里读 zhou。这以下八句联系到人民和时事,说明了所以枯之
故。伤时二句,是一诗的主旨。因一物尽取,故殃及子椶树。
'七'生成,即上所谓物。生是地之所生,成是人之所成。总之什么都被剥一空。
'八'是说如同椶木的被斧斤割剥以至于死。
'九'这两句双关人和木。死者即已休,如楼之已波剥多而枯死,生者何自守,如椶之未甚遭
割剥但终当被割剥而死。何自守,是说凭什么来保住自己的生命呢?
'一○'未四句慨叹其桔。啅,群雀噪声。啅字一作“啄”
'一一'尔,指枯椶,亦双关人民。
'一二'莠,狗尾草。摧残二字和上文“割剥甚”“一物尽取”照应。
… 45…
野望 *
'一'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二' '三'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
'四'
条 。
* 此诗当是七六一年,成都作。时严武尚未镇蜀。
'一'二句写望。上句远景,下句近景,已含人事萧条之感。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
名雪岭。杜诗:“雪岭界天白。”由于平仄关系,杜甫有时亦称“西岭”,如“窗含西岭千秋雪”。
当时因受吐春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二'杜甫这年五十岁,故云迟暮。杜甫困守长安时已患了肺病、疟疾,到成都后又得了头风
等症,故曰多病。供字沉痛。对一个有作为的人说来,不多的迟暮光景,是尤为可贵的。
'三'涓,细流。埃,微尘。句意谓来曾为国宝做得一点事。
'四'极目,放眼远望。朱瀚云:“不堪人事萧条,欲忘忧,反添忧也。时国步多艰,虽有天
命,亦由人事,故结句郑重言之。” (《杜诗解意》卷二)
… 46…
不见 *
'一' '二'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三' '四'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米 。
* 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有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诗当作于肃宗上元二
年 (七六一)。按次年,肃宗宝应元年,李白卒于当涂,杜甫无诗哀悼,可能未曾作诗,也可能有诗
而今已失传。
'一'杜甫从七四五年和李白在山东分手后一直未见面,所以说 “不见李生久”。佯狂,诈为
狂人。李白的头脑原是清醒的,他的从永王李俶起兵也是为了保卫祖国,所谓“扫清江汉始应还”,
决不象肃宗和他的一班爪牙们所想的是要帮助永王来夺取皇位。但这种赤诚和苦心,只有杜甫才能了
解。
'二'七五七年李白坐永王事,系浔阳狱,七五八年长流夜郎,七五九年行至巫山,遇赦得释,
此后三年,漂泊于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即“世人皆欲杀”之征。
'三'张上若云:“二句可括太白一生,品题甚确。”按上旬承上写李白天才,下句为李白抱屈。
酒一杯,是说借酒消愁,即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
'四'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杜甫担心李白在外,不免闯祸,所以希望他能回到故乡。郭知达 《九家
集注杜诗》卷二十四引杜田 《杜诗补遗》云:“白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有大小
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台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坊,号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
有大白像,唐绵州刺史高忱及崔令钦记。所谓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匡庐也。”《唐诗纪事》卷
十八引杨夭惠《彰明速事》云:“元符(宋哲宗年号)二年(一○九九)天惠补令于此,窃从学士大
夫求向逸事,闻唐李太白,本邑人,居大匡山,杜甫诗云: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然学者多
疑大白为山东人,又以匡山为匡庐,皆非也。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按唐郑谷《蜀中》诗“云藏李
白读书山”,亦即指大匡山。黄鹤、钱谦益、仇兆鳌诸家皆以匡山为指九江的匡庐(庐山),是不对
的。第一,太白蜀人,非九江人,如指匡庐,则“归来”二字讲不适。因为所谓“归来”,一般都指
故乡说。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也是他由彭泽县回到他的家乡——柴桑而作的。况诗明言“头白”,
则归来自应指故乡。第二,杜甫怀念李白,见诸梦寐,这时适在李白故乡,又长久不见,故急盼其归
来,如指九江之匡庐,则杜甫自在四川,李白自往庐山,还是见不了面。本欲见其人,反挥之使去,
这也不近人情!第三,称庐山为匡山虽始于六朝,然唐人一般皆称庐山。李白有《庐山谣》,不曰匡
山谣。杜诗中如“巫山不见庐山远”,“似得庐山路”,“隐居欲就庐山远”,也都不说匡山。假如
是指庐山,杜甫在这里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不直说庐山而“自乱其例”的忽然又改称起“匡山”来。第
四,白浪游各地,安陆、任城、金陵、会稽,皆其旧游处,为什么独独希望他回到庐山去呢?——清
薛雪《一瓢诗话》云:“敏捷诗千卷(当作首),不过一时推许之词,如‘安得恩如陶谢手,令渠述
作与同游’、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之类,非直以敏捷为美事也。着以敏捷为美,则‘晚岁渐
于诗律细’、 ‘语不惊人死不休’,又何谓乎?大凡人具敏捷之才,断不可有敏捷之作。温太原(温
庭药)八叉手而八韵成,致有 ‘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上下情景不相属,竟是园亭对
子,非以敏捷误之于?李青莲 (李自)倚马而万言,未必果然。”
… 47…
花鸭 *
'一' '二'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大分明 。不觉群心妒,
'三' '四'
休牵俗眼惊 !稻粱霑汝在,作意莫先呜 !
* 这是杜甫在成都所作 《江头五咏》(丁香、丽春、栀子、鸂鶒、花鸭)的最后一首。这五
首诗都是借咏物以自咏的,而花鸭一首,结合自身经历,讽刺特深。旧注以为”戒多言”,还是肤浅
和片面的看法。
'一'二旬以花鸭之无泥,喻自己之洁身,以花鸭之级行,喻自己之从容自得。
'二'上句以羽毛独立喻自己的才能,下旬以黑白分明喻自己的品德。所谓黑白分明,也就是
是非分明,善恶分明。杜甫所咏的花鸭,羽毛应当是分黑白两色的。说“太分明”,似有贬抑意,其
实是极力赞扬。这句诗充分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的性格,在旧社会,是极可贵的。
'三'仇注:“下四作警戒之词。群心众眼,指诸鸭言。然惟独立,故群心妒;惟分明,故众
眼惊。”按群心众眼,比一般俗物。
'四'稻粱,喻禄位,先鸣,喻直言。 (作意,见前注。)未二句含义极深广,意在揭露权贵们
用威迫利诱的手段来垄断言路,使大家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