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红军撑船的梢公共有36人,有汉族,也有彝、傣、纳西等少数民族。他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遗俗,夜以继日,终于在7天之内将所有红军摆渡过江,未掉一人一骑。后来西方人了解到此事,认为其组织完善堪与后来“二战”的敦克尔刻大撤退相媲美。殿后的红五军团也交替掩护渡过金沙江,随即凿沉了七条木船,国民党追兵望江兴叹。
  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的时候,选择了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这里人称“万里长江第一湾”,传说当地是蜀汉诸葛亮“五月渡泸”和忽必烈“革囊渡江”的地方。红军依然是佯攻昆明,调动敌人,依然是只有七条小船。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红二、六军团仅用4天,18万人便平安渡江。
  大渡河、嘉陵江:神奇以少击多,渡江堪称经典
  中央红军长征时,先后经过了于都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22条江河,按军史和战史专家的观点,其中以强渡大渡河最艰险。
  红军进至大渡河边时,正值5月下旬,天气转暖,上游雪山融化,水流不仅湍急,而且冰冷刺骨。大渡河大渡河的河面及水流较金沙江更宽更急,水浪更高。渡船每一往返,历时至少50分钟。每只船至少须有8名船夫才能操作,稍有不慎,即会触礁,船毁人亡。
  红军在安顺场不仅强渡成功,且未亡一人,以18勇士驱逐对岸敌军一营,确实前所未有。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索尔兹伯里为泸定纪念馆题词,评价夺取大渡河上铁索桥一役说:“在长征中,没有一次战斗的地方可以同泸定桥相比拟。”
  相对于红一、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可称得上是红军长征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强渡江河的行动。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为迎接中央红军,以主力西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嘉陵江是著名的天堑,山高水急,四川军阀在对岸修筑了许多碉堡。四方面军组织了很大的船工会,短时间内造了上百只船,要求在短时间里至少能够同时遣送三个团兵力到对岸,以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发起战役当夜,红军突破川军嘉陵江防线,8万大军陆续过江,对岸敌人旅长连裤子都没穿上就被红军活捉。
  【点评】善用兵者化害为利
  “半渡而击”和“背水一战”,是与渡河有关的最常用的两条军事成语。自古江河于民虽然有舟楫、灌溉之利,也有泛滥暴虐之害,更为兵家行军之大碍。原因很简单,肆虐的江河是兵力机动的大敌。然而善用兵者,又能化害为利,
  在长征中,仅中央红军就渡过了22条河流,时常面临被敌人半渡而击和背水一战的危险,然而这些凶险都被英勇的红军避过。红军强渡这些江河后,恰好能利用难阻迟滞大批追兵。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成功,利用这条天险在遵义换取了半个月的休整;四渡赤水后,又把几十万被拖得疲惫不堪的敌军甩在后面,就是巧妙利用江河的典型例子。

  第二章 势如破竹(1)

  ——红军夺险关之谜
  在长征中,仅中央红军就爬过了20座山脉,其中有5座是雪山。爬雪山固然难,其他山也未必容易。
  山高必险,高山上的最险处通常都形成关隘。人称:不过草地,不知长征之苦;不越险关,则不知长征之难。
  当险关未被征服时,便是置人于死地的对头;征服了险关之后,它又会成为臂助。长征的各路红军为摆脱交通工具便捷的敌军,很少走道路方便的平原,一般都在山区跋涉,因此整个征途总与险隘为伴……
  老山界:头座峻岭,嘴唇碰脚跟
  老山界海拔只有1860米,亦无敌人拦截,然而很多回忆录中都谈到了老山界,因为那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进入五岭山区后遇到的第一座高山,时间为1934年12月上旬。
  毛泽东的长征诗中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五岭横亘在南国大地上,老山界为五岭中越城岭中的一岭,峰峦重叠,悬崖峭壁,遍山林深叶茂,人迹罕至,河谷幽深,触目惊心。人们只能走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径,它如同一条细长的带子,或伸向山顶,或坠入峡谷,曲曲弯弯隐没在丛林深处。
  刚刚经历了湘江之战的红军,到了老山界崎岖难行之地,暂时避开了敌军重兵的包围,却已经疲惫不堪,望着直插云端的老山界,许多人有“老天爷也来作对”的感觉。先头部队刚爬了四分之一的山路,夜幕就已降临。山上又黑又冷,路又窄又滑又陡,在雷公岩、百步陡等地方倾斜度接近90度。上山时,后者的嘴几乎可以碰到前者的脚跟。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则宽不盈尺,一侧就是高达百米的悬崖。
  爬这样的陡坡,伤员也必须离开担架,由人搀扶着攀登,携带的辎重根本无法通过。折断了腿的马匹,成群地躺在悬崖脚下,发出痛苦的嘶鸣。
  被人们视为畏途的老山界,终于被红军征服,指战员们的沉重的心情并未舒缓。刚经历惨重损失,自然障碍造成的困难无形中被放大了许多。毛泽东此时疟疾未愈,带病翻山,并与王稼祥、张闻天、聂荣臻等人一边行军一边交谈,大家都痛感有更换指挥的必要。翻越老山界后,毛泽东在通道、黎平两次会议上建议改变行军路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主持军务的周恩来接受了这一建议,从而摆脱了军事上的凶险。
  红军从老山界翻越越城岭,走出了逶迤的五岭。险隘让红军不得不抛掉部分辎重,行军速度大大加快,更便于机动作战,可谓是因祸得福。毛泽东写了“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词句。
  娄山关、腊子口:迂回包抄险途“走泥丸”
  长征,本身就是战略退却,但却不乏红军的主动进攻,如江河之战中的乌江、大渡河之战,山川险隘之战中的娄山关、腊子口之战等等,都是红军主动寻机歼敌的战例。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通行;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扼守。红军进入云贵边境后,乌江、赤水河都在乌蒙大山之中,这里属于横断山系,气势磅礴。山路虽难行,紧要之处又有敌把守,但红军主动迂回,穿插自如,有如“走泥丸”。
  1935年1月7日,红军智取遵义。次日,朱德总司令下达了夺取娄山关的命令。娄山关是遵义的北大门,系黔北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四周山峰环立,川黔公路由南向北盘旋至关口,从两座山峰之间穿过,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红军如果不控制娄山关,遵义的安全将受到很大的威胁。当地守敌为黔敌侯之担部的3个团,王家烈已经下了死命令,绝不许后退一步。
  1月9日拂晓,红二师四团开始向守关之敌发起进攻。为了减少伤亡,红军兵分两路,由一个营正面主攻,另一部攀上陡峭的岩壁,隐蔽向右侧山峰迂回,截断敌军退路。夺取娄山关的战斗进行了三个小时,敌人发现红军迂回企图之后,退向桐梓方向;红军趁势猛追,不仅占领了娄山关,而且顺势拿下了王家烈的老巢——桐梓,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如期召开。
  腊子口之战,与娄山关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刚过草地的中央纵队和红军一、三军团只余8000余人,又遇到长征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此处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隘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是川甘两省的天然门户,素有“天险”之称。当地有句民谚:“人过洮岷山,像过鬼门关。走过腊子口,像进老虎口。”前有险关挡路,左有反动土司率领的藏族数千骑兵,右有胡宗南主力虎视眈眈,身后则是茫茫草地,只有奋勇夺关才是生路。
  腊子口的险要,超出人们的意料。山口窄得出奇,最下部不到30米。抬头望去,悬崖高达两三百米,几乎要仰断脖子。对于进攻者来说,腊子口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险关,而对于防守者来说,狭长的山谷对给养和兵力调动也是障碍。在这一险关面前,双方都无法展开大的兵力。红军能在先失地利的情况下,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攻克腊子口天险,狭路相逢毕竟还是勇者胜。
  剑门关:午前进攻,黄昏拿下
  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也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战绩。重重雄关和峻岭,都没有能够阻挡住英勇的红军。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随后又进抵剑门关下。剑门关横亘于剑阁、昭化之间,控扼川陕大道,七十二峰峰峦绵延,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削斧砍。山间只有一条小路通向隘口,隘口悬挂在几丈深的绝壁中,素有“剑门天下险”之称。在关口处有座三层门楼,上有了望哨,底楼装有两扇大铁门,在冷兵器时代,若守关士兵关闭铁门,插翅难过。
  攻关之战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亲自指挥。1935年4月2日上午11时,红军发起总攻,激战至黄昏,全歼守敌三个团,占领了剑门关要隘,使四方面军主力能通过这里顺利西进同中央红军会师。
  红二十五军长征时,也经过了朱阳关、铁锁关、庾家河等险峻山关,与守敌展开激战,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都在战斗中负了重伤。此后部队又翻越秦岭,进入陕甘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长征时,经过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两岸山石壁立,水深浪急,十分险要,是通往黔西的要道。此外,在层峦叠嶂的乌蒙山进行的千里回旋战也克服了自然界许多险隘,由于这支红军的许多指战员出身于湘鄂西山区,习惯于爬山,把那些吸大烟而身体衰弱不堪的国民党军阀“双枪兵”远远甩在身后。
  【点评】善于攀越胜于敌军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中的毛泽东,对山峰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根据地时,山地从来是革命者的朋友,飘扬起红旗的地方正是井冈山、大别山、大巴山……对国民党军来说,山区则是他们的畏途。红军长征中也选择山区穿行,正好可避开敌军的重兵,以翻越大自然险隘表现出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显示了红军的生存技巧。

  第三章 敌机脚下飞(1)

  ——红军过雪山之谜
  红军翻越雪山,与过草地并列为最艰苦的行程。雪山有足以能留住冰雪的海拔高度,夏季温度也在冰点以下——山脚下明明是夏天,山腰就成了春秋季,山顶则是肃杀的冬季。
  长征中的红军除了红二十五军外,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二、四方面军都领略了大雪山的淫威。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进入邛崃山区,把几十万追兵甩在身后。蒋介石此时不再追赶,而只派兵守在川西的山口外面,因为他断定走向雪山草地的红军,正在走向死亡。
  红红的辣椒成了“救命果”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位于懋功之南,山上终年积雪。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当地藏民把它称为“甲儿”或“神仙山”,意思是说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山上除了寒冷还缺氧,当地人把缺氧而死的人说成是被山神掐死的,这为大雪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时红军向北的路不只一条,西侧有商队常走的道路,但距离远且要穿过藏区;东侧的一条路虽然易行,却已有川军扼住险隘之处。利害相权,红军决定走东西之间最难走的路,强行翻越夹金山。
  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最好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找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烧酒也很少。当时部队指战员们不仅衣衫褴褛,而且绝大部分是湘、闽、赣、粤籍,从没有见过如此高峻的雪山,也没有经历过严寒刺骨的气候。朱德总司令运用自己曾转战川、滇、黔的丰富经验,向总部建议后通报全军:必须在山下吃一顿饱饭,喝一些辣椒汤,尽可能多带一些干姜、辣椒,在攀越峰顶体力不支时嚼碎吃下去,以刺激精神。总部还要求:每人都要将破衣、破毡子剪成条,牢牢包在脚上,以免冻伤。
  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也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
  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穿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