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建筑和购置自己的房屋?
与死亡的对弈,从何时开始?
于何时结束?我们何时
在墓地上,与久违的亲人重逢?
三、灵魂与躯壳的意象。
刘继明有一个诗剧《一个灵魂在寻找自己的躯壳》,该剧的第三场有一段:
〃上帝:你们是人群中的骄子,灵魂中的选民。按我的安排,每个灵魂必得在尘世寻找一个合适的躯壳安居。在合适的躯壳里安居是有福的;在不合适的躯体里苟活乃是不堪承担的屈辱,因而是不幸的。凡不愿受辱的应尽早从躯壳中逃离,再去寻找对自己合适的。你们看见了那些络绎不绝者吗?他们就是在寻找自己合适的躯壳。而你们,我钟爱的灵魂,为何一直按兵不动?是担心旅途艰难,无功而返,还是缺少追求尘世幸福的勇气和兴趣?〃
我经常在刘继明的谈话中听到诸如〃拯救〃、〃救赎〃、〃领受〃、〃公义〃等等词汇,由此,我想到刘继明对〃灵魂〃的理解。我想刘继明并不相信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可以独立存在,但是他依然采用灵魂和肉体的二分法来解释这个世界,在刘继明的意识中〃灵魂〃相当于〃彼岸〃、〃理想〃、〃绝对〃、〃爱〃、〃永恒〃、〃纯洁〃、〃透明〃、〃光明〃,而〃躯壳〃则大致相当于〃现世〃、〃短暂〃、〃流逝〃、〃低沉〃、〃浑浊〃、〃阴影〃。
刘继明渴望灵魂的得救。在他的诗歌中,流淌着一种疯狂的动机,超越这个世界一切有形的障碍,达到一个无形的脱离的自由的世界,刘继明知道这个世界在躯体的所及的范围内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他设置一个躯体和灵魂的二分法,在〃灵魂〃中寄托对彼岸世界的怀想、感恩、期盼,寄托对自我救赎的渴求。
然而从上面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知道,〃灵魂〃也是有欠缺的,它不能独立,它注定必须和躯壳结合,在这个诗剧中,作者接着讲道:
〃上帝:我的孩子,我之所以创造
你们这些完美的灵魂
正是为了让你们
与那些不完美的事物作伴
和平共处,各有其序
这才是宇宙的规律
你们要学会与丑恶事物相处
要有更多的同情、怜悯之心〃
灵魂的存在在作者的意识中是为了使得尘世的躯壳得到拯救?但是灵魂在寻找自己的合适躯壳的道路上却是无比艰辛的,他们疲惫万端,乃至绝望都无法得到一个合适的躯壳,一方面是成群的肉体瘫痪在精神的悬崖上,另一方面是成群的灵魂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躯壳,他们在不合适的躯壳中忍受煎熬。
这就是灵魂和躯壳的辩证法。他们互相需要,却在大多数情形中不能彼此和谐。刘继明写道:
〃灵魂:这么说,你要和我住在一起啦?我可不喜欢两个人住,我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里我们知道灵魂在许多时候怀着宿命的目的来到肉体的身边,但是肉体却并不西药他,肉体已经习惯了没有灵魂地生活于世,他们在没有灵魂的时候似乎获得一样地好。这就是灵魂的悲剧。〃肉体(对灵魂):你觉得我的胃口如何?不错?那就好,这表明我的健康状况良好。一个人只要能吃能喝就什么都不用怕。不能吃喝他就完蛋了。一个人只要活着也什么都不用怕。……其实有没有灵魂并不重要,换句话说,有没有你我不在乎,你看,我现在不是吃得比以前还多么?〃
而灵魂呢?一个在尘世的灵魂是无比地虚弱的,他不吃不喝,无法享受尘世之乐,他在躯体之外就无法活动,他甚至无法抛弃躯体,而躯体却时刻可以抛弃他。比如在嫖娼、杀人的时候。〃肉体(对灵魂):有的地方你一去准会扫人兴……所以哥们,老师在家呆着吧。〃肉体就此可以潇洒扫视吹着口哨出去,而灵魂呢?〃没有肉体的居所,显得比肉体本身还要虚空。幽暗、压抑、寂寞,仿佛尸骨已寒的坟冢。被肉体抛弃的灵魂,忧郁、寡欢、孤独……〃
刘继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理想,没有信念,他无法生活。因而一个虚构的灵魂对于他这样的写作者来说绝对是必须的。我看到诗人在这个世界上,他的躯体是衰颓和腐朽的,而他的灵魂却在奕奕闪光。
九、幻觉
刘继明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一、幻觉与错觉。
刘继明常常会沉浸在幻觉中,一任幻觉的驱使。在下面这首《我看见衰老提前来临》中,我们会发现刘继明是如何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们构成了一个幻觉的网络,诗人在这幻觉中将一种生命的易碎感、流逝感表现得非常极端。
我看见衰老提前来临
象一头发疯的野兽
青草纷纷夭折
花园满目狼藉
我听见衰老在门外嚎叫
死亡的天气预报
岁月啊,无处躲藏
露出了丑陋的尾巴
我触摸到衰老的皮肤
易碎的玻璃
四分五裂的骨骸,仿佛
内心的石头:炽热还是冷漠?
诗人的感觉是极端敏锐的,甚至是过敏的,它将衰老看成是发了疯的野兽,将衰老听成是嚎叫着的怪物,将衰老触摸成四分五裂的尸骸。这首诗主题极为单纯,但是在感觉方式上却是复合的、错乱的,具有一种阴郁悲绝的气息,渗透着诗人几近疯狂的幻觉。
但是诗人并不是一个失措的人,他的幻觉是用爱武装起来的。在《儿童乐园》一诗中,我们将看到这种〃爱〃──如果我不能做你们的父亲就让我做你们的看门人。
新开业的游乐场
这城市的稚嫩心脏
植根于谁的手掌上?
我看见孩子们的笑声
在低空飞翔
像浮出水面的荷叶
互相碰撞着,发出
悦耳的回响,一张张脸
擦洗得比早晨还明亮
而恐惧隐蔽在笑声的背后
一场蓄积已久的谋杀,像一条蛇
正悄悄爬行于公园的某处
我嗅到了空气中的哭泣
以欢乐的名义
即将从生活的瞳仁倾泻而下
〃让我做你的父亲……〃
我摩挲着一个孩子的脸颊
喃喃地恳求
我的手像一把伞
在她的头顶缓缓撑起
但她毫不犹豫地跑开了
哦,既然不能做父亲
就让我在这儿
做孩子们的看门人
让世界敞开,让内心合拢
用我的身体,去独自对付
那迎面而来的死亡
此刻,在游乐园里有的只是孩子们的笑声,父母们甜蜜的目光,谁也不会注意一个忧郁的诗人,他将这一切感受为一种危险,而且是即将来临的死亡的危险。〃而恐惧隐蔽在笑声的背后/一场蓄积已久的谋杀(奇*书*网^。^整*理*提*供),像一条蛇/正悄悄爬行于公园的某处/我嗅到了空气中的哭泣/以欢乐的名义/即将从生活的瞳仁倾泻而下〃。诗人感觉到了,他敏锐的嗅觉帮助他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杀机,他是多么担心这些孩子,然而孩子不能理解他,它们对这着诗人摇头,将诗人的关心摆在脑后。〃‘让我做你的父亲……'/我摩挲着一个孩子的脸颊/喃喃地恳求/我的手像一把伞//在她的头顶缓缓撑起/但她毫不犹豫地跑开了〃。这就是诗人的遭遇。因爱而失措,因爱而极度地失望,产生的幻觉心理──诗人在幻觉的驱使下,因极度担忧,陷于某种僭妄之中。
再如《身体的秋天》:
大地慢慢松驰
仿佛中年的子宫
天空却更远了
多余的事物相继剥落
只剩下回忆,光秃秃地
如一棵树,站在清瘦的风中
感受到了近处的寒冷
而我的身体浸入水池
像一朵早年的玫瑰
作者将〃回忆〃比喻成一棵站在清瘦的风中的树,进而联想到自己在〃近处的寒冷〃,这种感觉又直接化为〃身体浸入水池〃的触觉以及〃象一朵早年的玫瑰〃──凋零枯萎,在风中失去光泽和活力的视觉感受。
诗人对于他的感觉是忠诚的;丝毫也不虚伪。诗人在《流水十四行》地16首中写道:
如果婚礼和葬礼同时举行
有何庆祝可言?
如果神取下肋骨
是为了让我终生残疾
我为什么要感恩?
如果语言日益饱满
而精神越来越委缩
我为什么要写作?
如果美味佳肴
只能加重肠胃的负担
我为什么要赴宴?
我在梦中原谅了我的身体
但身体并不会饶恕我
当我醒来,我将被我自己淹死!
诗人对自己的生命体验是那样地细致,他写道:我在梦中原谅了自己的身体,但是身体不会饶恕我,当我醒来,我将被自己淹死。诗人没有掩饰自己身体的欲望和精神的欲望之间的冲突,对自己的身体行存在是悉心地加以分析,而不是厌弃。这种对身体感觉的重视构成了刘继明诗歌的独特的艺术性。
通感的使用使刘继明的诗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刘继明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将之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加工,加入主观情感又保留原生态感觉的鲜活。这是一种直觉主义的诗歌写作,它使作者可以直接进入和自然以及生命直接相通的领域,通过感性直接和生命的真理以及自然的奥秘契合。这方面刘继明的追求是自觉的。
二、真理
刘继明诗歌有一种令人心惊胆战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邪恶的,它攥住了你,以一种向下的力使你的心不断地往下沉,但是你无法摆脱,因为你感到诗人直接打开了平时不敢打开的那一隅,它让你看到了生命在本质上的虚无和悲观的图景。《去公墓的路》:
一张从前的脸
结在路边的枣树上
秋风萧瑟
所有的人都是亡灵
〃离公墓还有多远?〃
孩子的声音,像夭折的
果子;还没掉到地上
就已化为尘土
雨迟早要来
一场内心的风暴
迟早会堵塞道路
〃我们也许无法到达
但无时不走在
去公墓的途中……〃
〃离公墓还有多远〃?一句非常简单的句子方在这里是多么地使人震惊?而回答〃我们也许无法到达,但无时不走在,去公墓的途中……〃又是多么直接地点出了人世生活的真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难道我们每一个人不是正走在前往公墓的道路上吗?
又如《失眠者说》:
〃所有的人都睡着了
谁还醒着?〃
鸟睡着了
而树还醒着
羊睡着了
而羊圈还醒着
列车睡着了
而铁轨还醒着
雨睡着了
而风还醒着
眼泪睡着了
而悲痛还醒着
身体睡着了
而床还醒着
交易所睡着了
而股票还醒着
商场睡着了
而商品还醒着
所有的事物都睡着了
活着的人都睡着了
只有死者还醒着
包括电脑、钢笔、盲目的手
包括里尔克和布罗茨基的《哀歌》
是的,都睡着了
笑声睡着了。欢乐睡着了。梦睡着了
爱人也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而爱还醒着,灵魂还醒着
像一个受惊的婴儿
开题第一句〃所有的人都睡着了,谁还醒着?〃这是一句具有悖论色彩的日常口语,然而这样的句子却具有哲理的深度,世人都在昏睡之中,谁还能在这昏睡的世界上保持独醒?诗歌并没有就此止住,诗歌的发现在于突破悖论的僵局,在普遍之中找到特殊的事体,让我们寻到一丝慰籍,即使是及其微弱的慰籍。接着诗人写道:〃鸟睡着了而树还醒着羊睡着了而羊圈还醒着火车睡着了而铁轨还醒着雨睡着了而风还醒着眼泪睡着了而悲痛还醒着身体睡着而床还醒着……〃等一系列的排比句勾画出这个世界上不能睡着的事物,它们清醒着充当一种守护的使命,它们是昏睡的敌对形式,最后诗中写道:
是的,都睡着了
笑声睡着了。欢乐睡着了。梦睡着了
爱人也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而爱还醒着,灵魂还醒着
像一个受惊的婴儿
诗歌在这里是在歌唱一种爱情,一种不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情感,虽然他对于活着的人是一种折磨、一种刺伤、一种特殊的永劫不复的死亡。
十、诗歌在什么意义上感人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捧读刘继明的诗歌,有时候我会泣涕涟涟,现在我还记得一个晚上,凌晨两点打电话给一个远方的朋友的情境,那晚我在电话中朗诵刘继明的《流水十四行》……
一种诗歌,它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是感人的,而且感人至深?我也许可以从技术上分析刘继明的诗歌,但是我感到将一种内心的感动传达出来是极为困难的,而且也不会有两种感动它会是一样的,同样一首诗歌,对于不同的读者,甚至对于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它的感人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如此,说出一种个人化的感动是有意义的吗?其实我也不认为对诗歌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因为诗歌绝对不是理性的产物,他是灵感的产物,是感性本身,用理性化的语言,是难以传达诗歌的本质精神的。一种诗歌分析,如果,它引起了读者对诗歌的深度兴趣,他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