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妮是那类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想遇到的投资人:她自己的生意很稳定,而且希望帮助那些有前景的项目和个人,而不是去补救什么项目和个人。当我第一次和科妮会面的时候,她34岁。科妮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学士学位和MBA学位,同时她还持有计算机科学和社会学的双硕士学位。她把自己在学业上多方面的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她既不是一个“机械脑袋”,也不是一个激进社会改革者。科妮既富有社会责任感,也很敏锐现实,这也正是为什么在33岁那年赚了2 000万美元之后,科妮决定经营一项新的生意,利用她在硅谷长达15年的工作所获得的技能和洞察力,寻找那些有前景的个人和产品。
开始,我和科妮之间的合作进行得很顺利:我的一个朋友愿意帮助科妮找到一个合适的接替者。科妮的孵化器业务也进行得很完美。但是,当我和科妮谈到她的个人生活时—我对于接受治疗的每一个人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科妮非常不愿意透露个人生活的细节,她用一种满不在乎的口气说,“要是你认识不太讨厌的50岁以下单身男人,那就介绍给我吧”。当我建议我们关注一下她职业之外的事情时,科妮断然打断了我,不过她答应会再给我打电话。“如果我遇到麻烦的话。”科妮说。大约一年之后,科妮来到洛杉矶,和我谈了她的个人生活。
人们对年龄的看法有两种,一种人认为年龄无非是数字罢了,另外一种人却为自己超过一定年龄而歇斯底里。科妮属于后一种。在我们再次见面前的大约一个月左右,科妮刚刚庆祝完她的35岁生日,不过,那场聚会简直不能称之为庆祝。科妮的十几个好朋友为她办了一个意外惊喜的派对。但是,打开香槟酒后的没几个小时,科妮就陷入了沮丧。她驾车回家,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科妮一直躺在床上,不是哭就是睡觉。
当我第二次开始和科妮合作的时候,我告诉她我将再次要求知道她的家庭的全部情况。当我提到“家庭”这个词的时候,科妮禁不住哭了起来。当她平静下来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来就不想有家庭,在我的概念里没有家庭这个说法。”我慢慢了解到科妮是一个孤儿,她是在孤儿院长大的。科妮的母亲是一个从越南西贡来的酒吧女郎,根本不想抚养科妮。科妮是非洲裔美国人和亚洲裔美国人混血的后代,因此,她在童年饱受欺凌。
当我知道科妮早期的生活状态后,我终于明白,科妮之所以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是因为她不能承受早年经历的创伤。科妮在后来的25年努力工作,尽量不去想那些事情。科妮对当时情况的惟一印象是,她的退伍兵父亲令当时十几岁的母亲怀孕,然后生下了她。在科妮10岁那年,她被一家做兽医的越南裔美国人夫妇收养,然后,科妮就在旧金山生活,那对夫妇让科妮得到了同龄人所能得到的一切爱护和关怀。
科妮后来生活的那个城市非常开放自由,所以她的异族人血统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麻烦。科妮高高的个子,非常漂亮,而且擅长体育,更不用说优秀的功课成绩了,当她熟练掌握了英语,并且适应了新的家庭之后(科妮有两个哥哥,也是被这家人收养的越南孤儿),科妮就没有再受到社会歧视了。但是,科妮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自己融入了群体。她告诉我,“我经常是一颗明星,而不是人群中的一员,你知道我的意思。我知道,我被宠爱,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从来都感觉不到爱。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一直在不断地重复:因为做过的事而被关注,而不是仅仅因为我是科妮。”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我了解到科妮从来没有过长期的爱情,虽然她喜欢性。她对亲密关系的惟一看法是,“瞧,跟男人在一起很快乐,尤其是英俊的男人。问题是,我经常对自己说,‘别陷进去。’”当我提醒她在我第一次提到家庭问题时她对我的要求(让我帮她介绍合适的男人),她点点头,“你必须显得很愿意恋爱,不然人们会认为你不正常。”
这次谈话为我帮助科妮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建议她:“难道你不能在建立商业孵化器的同时做一项替代家庭的事情,这样你可以从目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开始新的生活。”科妮同意了,并且承认当她第一次拒绝和我谈家庭生活之后,她的逃避做法开始逐渐破坏了她的生活。
几个星期之后,我发现我可以通过挖掘科妮的商业才华来帮助她摆脱寻求亲密关系的障碍。我计划让科妮在不放弃原有的孵化器生意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她充满激情的事业。我建议说,“你看,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件你全心全意愿意亲近的事物。你自从读高中以后,就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心理失控过,换句话说,你从来没有自由自在地满足过自己的心理需求,那么,试着这么做一次,有什么是你全心全意热爱的呢?”科妮马上回答说,“孤儿。”
唤起你的激情(2)
三个星期之后,科妮暂时中断了我们的合作,因为她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机构,致力于帮助美国家庭收养孤儿。正如预期的那样,科妮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当这个机构不再需要她全职投入后,科妮回来继续接受治疗,在这项工作中(援助孤儿),她开始感受到了爱、投入,和沉浸在亲密关系之中的快乐。而且,由此产生的对科妮的心理治疗成果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科妮刚刚庆祝完她与一个男人的六个月纪念日,科妮把那个男人称做“我一生的爱人”。
60分钟治疗法
我看《60分钟》(60 Minutes)这个节目很多年了,并且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详细观察那些参加节目的强制部分的人们的动机,那么你就会找到帮助人们再燃生命之火的策略。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60分钟治疗法,因为这种方法是通过让人们在60分钟内用自己的灵感来找到解决办法。很多人否认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像《60分钟》里那样的力量。这也是这个节目吸引人之处:证明一个一无所有的小人物依靠激情可以改变世界。同样的,你又怎么看待反诽谤联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行动起来 (ACT UP),及酒后驾车母亲协会(MADD),或者巴里·施莱克(Barry Scheck)发起的为死刑犯做DNA化验等等这一系列组织的行动呢?
人到中年,很容易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厌倦,认为自己被职业所操纵,或者所从事的事业无法再燃起自己的激情。看上去他们似乎毫无疑问应该重新规划,找寻生命中那些真正的激情。但是金手铐之苦和对别人的责任(通常还有名声的问题)经常会使大多数白领人士认为,摆脱自己不喜欢的乏味职业对任何一个超过25岁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有什么错误或者不公平存在,那么,就勇敢地和它做斗争吧。按照亚里士多德建议的方式去做: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向合适的人,为了合适的事情,以合适的方式大发雷霆。
当我建议人们采取60分钟治疗法应对职业抑郁的时候,他们通常有两点反对意见。第一点反对意见是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能开始一项全新的事业了。这个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现代社会,人类已经可以一直工作到70岁了。而且,正如科妮所证实的那样,精疲力竭症的患者通常都获得了很大的物质成功,因此他们可以去做一项副业追求而不必担心财务上的困难。即便是物质上并不是很成功,从事副业追求也要比继续只做自己厌恶的事情要安全得多,我指的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一直痛恨自己的职业,那么你迟早会不得不把自己解脱出来,而到了那个时候,你遭受的损失将远比早做调整要大得多。
第二点反对意见是,人们认为60分钟治疗法是用“钱不是问题,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方式来唤回职业的青春,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下面几点是我多年来得出的结论。
1。 60分钟治疗法是基于人们的愤怒、痛苦和轻视,而不是基于人们心中所爱的一种行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给我们带来长期的自我陶醉,感受到传授和给予的乐趣。同样的,60分钟治疗法是基于对社会中的错误现象的反对,也是一种传授。当巴里·施莱克和他认为的不公平的死刑宣判做斗争的时候,他肯定会从胜利的结果中获得精神满足。每一个获得了期待成果的人都会得到巨大的精神满足。当施莱克为那些被错判的人奔走的时候,他的目标是改善司法和社会的公正。但他同时也为客户工作,以保证自己有能力支付与家人出去度假的费用。施莱克把60分钟治疗法和获取金钱的职业结合了起来,从而同时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2。 著名剧作家乔治·萧伯纳以巨大的勇气放弃了成功的商业职业,因为他从商业中无法得到精神满足。“真正的快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是只顾怨天尤人地抱怨上帝没有让你快乐。”萧伯纳描述的伟大的事业也就是我们书中所说的传授,传授是职业中恒久的激情。如果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尊重,而不是沉醉于成功的瞬间陶醉,你得到的是恒久的精神满足,而不是痛苦中的短暂解脱。很多人把“做你喜欢的事情,金钱会随之而来”的观点理解成了越南箴言,“如果觉得好,那就去做吧。”那样的观点实际上是自我陶醉,而不是通过激情投入,传授而获得的精神满足。
3。 表达出心中的愤怒是一种自我解放。通过大声宣布,“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感受,我的信仰。”而从观众的认可中得到精神满足的做法,正如自恋狂们一次又一次所证明的那样,终究会遭受悲惨命运。而且,通过真实地面对自我,面对自我的情绪,你可以从一味适应外界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释放激情的过程也是获得满足和传授的过程。
在希腊传说中,普罗米修斯希望证实人类优于所有的动物。这也正是为什么普罗米修斯敢于挑战宙斯,去奥林匹斯山盗取火种,并把火种当做人类生存和高尚的证明。我把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当做是心理进步和自力更生的力量。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证明了人类的力量,那么每一个拥有成功的人也拥有这一火种。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同时我也依靠这句名言坚信人类一定能战胜精疲力竭症,那就是弗莱德·尼采的一句话:“当一个人清楚了生命是‘为什么’之后,‘怎么办’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问题了。”尼采当然是指找到纯洁的动机,也就是我所说的激情。这一点是所有自我实现的动力,也是帮助人们再燃生命之火的动力。
问自己“怎么办”意味着有一位观众在那里评判,衡量,分级,或者肯定你所做的事情。而“为什么”这个问题则让我们从关注结果中解脱出来,关注于我们的真正目标。当我们按照“为什么”的思路做事时,我们也在无声地为社会做贡献。这些贡献可能会得到赞誉,也可能遭受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命运。如果你有像尼采那样的目标,那么内在的动力将永远不会枯竭,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激情,重燃生命之火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