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看着──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伍子胥一语成谶,一切都在范蠡的预计中!
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断吴主力 回援之路,掩护主力作战;其自率主力直趋吴都,在郊区泓水歼灭迎战之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夫差南归,恐因国都失守士气下降及远程奔返造成部队疲惫、决战不利,派人请和。勾践亦以吴军主力未损,不愿进行无把握的决战,遂与吴订和约后撤军。四十二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发动进攻,与迎战吴军在笠泽隔江相峙。越军利用夜暗,以两翼佯渡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精锐,实施敌前潜渡、中间突破,并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河川进攻的成功战例。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周元王元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数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夫差自杀,吴亡。
吴正派公孙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想答应,范蠡说:“过去天意叫吴国灭掉越国,可吴国偏偏不干;现在天意叫越国灭掉吴国,难道大王要违背天意吗?”吴使闻听泪如雨下。勾践遂说:“请夫差迁到甬江以东,让他管理一百户人家。”夫差羞愧交集,对勾践说:“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真没脸见子胥呀!”说罢,蒙面自杀。
这二十二年,越国上下,特别是越王勾践、范蠡和西施过着的是非人的忍辱负重的生活!最后,他们成功了!夫差跟范蠡经历二十多年的双雄斗,最终胜利者是范蠡!范蠡把西施接回越国,跟西施成亲,对她感激及宠爱有加。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恩荣无比,功成名就。夫差离世后,范蠡彷佛亦感意兴阑珊。荣华一刻,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
范蠡与勾践深谋了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越王勾践对范蠡说:我想与你平分了越国,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杀了你。范蠡假装答应下来,偷偷的装了一些珠宝乘船从海上跑到齐国,从更名改姓做起了商人。后来齐王寻访他,让范蠡做官,范蠡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居,必不详。在齐地,范蠡散尽千万家财,去游历五湖,走到陶地认为可以经商,就自号“陶朱公”,短短几年他赚了数千万,后来他再散了家财,到了宋。
自此中国商人的鼻祖就是,千秋商圣“陶朱公”。吴越争霸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司马迁以其鲜活的笔法记述了这一传奇历史。除了范蠡成就中国历史上能进能退的能臣,结局得以善终的人之外,吴越争霸中众多人物,几乎皆以悲剧结束。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楚汉四年大战中,项羽最终被打败了,最后自刎于乌江边;越王勾践不要人格、尊严的方式,终于打吴国。虽然中国以后历史中以勾践这种方式的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多见的。多少英雄的头颅滚落,成为千古悲歌。吴越争霸,最后的结局是吴为越所灰,越为楚所灭。
在实际生活中,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有时并不是一开始就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试探,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会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一方前进,一方后退,这也是符合斗鸡定律的。
因为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两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双方实力的强弱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了,当然有时这种试探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现实社会中,以这种形式运用斗鸡定律,却比直接选用严格优势策略的形式,要常见的多。这也许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维、更多的欲望。
斗鸡博弈进一步衍生为动态博弈,会形成这样一个拍卖模型。拍卖规则是:轮流出价,谁出的最高,谁就将得到该物品,但是出价少的人不仅得不到该物品,并且要按他所叫的价付给拍卖方。
假定有两人竞价争夺价值100元的物品,只要双方开始叫价,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就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这样想:如果我退出,我将失去我出的钱,若不退出,我将有可能得到这价值100元的物品。但是,随着出价的增加,他的损失也可能越大。每个人面临着是继续叫价还是退出的两难困境。
这个博弈实际上有一个纳什均衡:第一个出价人叫出100元的竞标价,另外一个人不出价(因为在对方叫出100元的价格后,他继续叫价将是不理性的),出价100元的参与人得到该物品。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尽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是做不到的,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汉武帝的强者意识
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做出优势策略选择,如果实力相差很大,那么实力强大的斗鸡理所当然会选择“进”,而相对而言,实力弱小自然会选择“退”,这就是实力小的优势策略。但是当两只斗鸡实力不相上下的时候,进退就变成一种预测,只能通过探望,才能得知,而这种探视同样需要付出代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秦朝覆灭后,中原地区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无暇再顾及北方。与此同时,匈奴部落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分散走向了统一。匈奴人先前分为许多个小部落,彼此之间也经常互相攻伐。其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酋长叫头曼。他有2个儿子,大儿子是前妻所生,叫冒顿,小儿子则是后妻所生。头曼非常喜欢小儿子,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他。他故意疏远冒顿,甚至狠心地想借别国之手杀死他。为此,冒顿对老爹恨之入骨。
不久,冒顿发明出一种射出时能发声的响箭,他下令给他的部属说:“以我的响箭为令,响箭射什么,你们也射什么,不射的处死。”开始,冒顿用响箭射猎物,响箭射出后,发现有未跟着射的,立即杀掉。有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马,部属有不敢跟射的,也立即杀掉。又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妻子,部属又有不敢跟射的,再立即杀掉。过了一些时候,冒顿用响箭射他父亲的坐骑,部属们不敢再不跟射,发箭将马射死,冒顿知道已训练成功。公元前201年,在一次打猎时,冒顿突然用响箭射他的父亲,部属们跟射,头曼遂死于乱箭之下。随后,冒顿杀掉了他的继母与弟弟,宣称自己是“单于”,意为全匈奴的首领,建立起了匈奴汗国。
冒顿单于野心极大,且能力超群。他统率匈奴骑兵四面出击,不但征服了匈奴各部,还重新收复了被秦朝夺走的河套地区,向东打到辽东半岛,向西一直打到新疆,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及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冒顿也像他的先人们一样,把目光盯向了富庶的南方。他找了个借口,自称是中国古代夏朝人的后代,中国有他们的一份,开始率军入侵中原。
此时,楚汉战争已经结束,刘邦建立起了西汉王朝。刘邦不能容忍匈奴人的侵略,他挟统一中国的余威,于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大军34万北征匈奴。冒顿采用计策,率军撤退,引刘邦追击,然后突然切断汉军后路,将刘邦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无奈之下,刘邦听从谋士陈平的计策,用重金买通冒顿单于的阏氏,使她说服冒顿,终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白登之败后,刘邦认识到,天下刚平,国力疲惫,无法支撑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他采用了和亲的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并与冒顿约为兄弟,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威胁。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登基,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汉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满足于王朝贵族固步自封的做法,希望能有大的作为。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势力;在经济上征收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将天下财源收归中央政府;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大养战马,加强骑兵队伍建设,选拔有才华的年轻将领作统帅。汉武帝认识到,要想彻底摧毁匈奴,解除边患,战争极可能持续几十年。为了一雪前朝之耻,彻底解决北方之患,他苦心经营,从各方面做好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准备。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与匈奴开战。鉴于初次作战,不能冒然北进,他计划诱敌深入。汉武帝选择了与匈奴有商业往来的马邑作战场,派大将王恢统军30万,埋伏在马邑左右山谷之中。然后派间谍去向匈奴人告密,说马邑太守已被人杀死,请匈奴乘虚进击。匈奴军臣单于信以为真,亲自率领10万骑兵,奔马邑而来。在距马邑已不到100公里时,军臣单于只见牛羊遍野,不见牧人,感觉到有点异样。于是命人去俘虏了一个汉军士卒来审问,结果问出了全部机密。军臣单于大惊,急令撤退。汉军马邑之谋遂告落空。
马邑事件后,汉匈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邦交破裂,匈奴汗国又恢复从前那种大规模的侵略行动。不过,汉朝再也不会消极防御了。汉武帝决定,汉军进行全面反击,将战争引向敌国土地。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入上谷、渔阳,杀死太守,掳掠百姓。汉武帝当即命大将军卫青率军5万从云中沿黄河北岸迅速向西北挺进,意在乘匈奴注意力在东北方,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