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进退博弈-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入上谷、渔阳,杀死太守,掳掠百姓。汉武帝当即命大将军卫青率军5万从云中沿黄河北岸迅速向西北挺进,意在乘匈奴注意力在东北方,一举收复河南地。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区,是大漠以南的黄河南岸气候最为温和,水草最为丰美的地区。它楔入长城,直接威胁汉朝都城长安,既是匈奴重要的经济基地,又是进攻中原的跳板。卫青出身于养马奴隶,后因姐姐嫁给汉武帝而一跃成为国舅。不过他可不是酒囊饭袋之辈,此人胸有韬略,是个难得的将才。卫青率军日夜兼程急进,在匈奴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举攻占军事要塞高阙,切断了占据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所部与匈奴王庭间的联系。随后,卫青又沿黄河西进,直下陇西,完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战略包围。匈奴二王极为惊慌,放弃河南地,率残部逃出塞外。汉武帝随即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五原二郡,修筑城堡,并从内地移民10多万在这里屯田戍边,从此河套地区并入中国内地。汉武帝收复河南地成功,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北伐大漠的进攻基地。 

  匈奴失掉了河南地,从战略态势上已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军臣单于已死,伊稚邪继承匈奴大单于之位。他派遣军队连连进犯朔方郡,希望能夺回河南地。为进一步打击匈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遣卫青率军出击,向北进入漠南,打击匈奴右贤王。在此之前,还没有过中原军队向北深入过沙漠,匈奴军毫无防备。卫青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北出边塞六七百里,长途奔袭,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俘虏匈奴小王10余人,男女15000人,牛羊数近100万头。右贤王狼狈逃往北方。漠南之战的胜利,巩固了河南地的防卫,切断了伊稚邪单于主力和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所部的联系。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度出定襄向北进击,歼灭匈奴匈奴军队1万多人,迫使匈奴主力退却至漠北一带,远离汉境。不过汉军这一次损失也很大,大将苏建所率领的3000骑兵全部覆没。另一大将赵信于兵败后投降匈奴,因赵信深知中国内情,伊稚邪单于像宝贝一样看待他,特地为他修筑了一座赵信城。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河西地匈奴。河西地即现在的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又称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域新疆地区的战略要地。当时河西地区还未属于中国,是在匈奴人控制之下。霍去病当年才19岁,在此之前并无战功,只因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才当上了将军。不过也是天佑汉武帝,这个小皇亲竟也是个战争天才,甚至比他舅舅卫青还要厉害。 

  霍去病率骑兵数万人从陇西出发,越过乌鞘岭,突然出现在匈奴人面前,发动了猛烈攻击。匈奴军被这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打懵了,立时全面溃败。霍去病一路连破匈奴,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向西直进了1000多里,又大败匈奴休屠王、浑邪王于皋兰山下,杀敌9000余人,俘虏浑邪王子及大臣,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霍去病一战成名,率军凯旋。 

  同年夏天,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从北地郡再次出击。他率军过居延海,翻越祁连山,深入匈奴后方2000多里,在黑河流域大破匈奴主力,斩杀32000余人,俘虏匈奴贵族59人,官吏63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地区。汉武帝在那里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从此河西归于中原王朝。焉支山所产的红色染料,可作为妇女的化妆品,中国“胭脂”一词,即由此而来。 

  河西之战的胜利,斩断了匈奴进犯中原的右臂,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并为汉朝向西域扩展打通了道路。 

  这一仗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千里奔袭之战,汉军全以轻骑作战,每人2匹马至3匹马,所过之处如秋风劲扫,让人想起了2000多年后纳粹军队的闪电战。霍去病谋勇兼备,堪称一代天骄。他的指挥风格也与舅父卫青不同,因是公子哥出身,并不体恤将士,也不顾及士兵伤亡。他在远征中还带了许多厨子,专为他烹制精美的肉食。大漠苦寒,士兵们常见饥渴。霍去病总是独自享用这些肉食,有时吃不完烂掉了,却也不肯给那些随他征战的兵士吃。霍去病先后6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封为冠军侯,日后“冠军”一词由此而来。汉武帝对他极为器重,要为他修建宅第,霍去病谢绝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公元前117年,这位功勋卓著的青年将领不幸病逝,年仅24岁。 

  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汗国最重要的一战,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出征将士十损七、八,但摧毁性地打击了匈奴势力,使其再也无力大举南下。从此,匈奴远远北逃,瀚海沙漠以南再没有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和经济基础,使这个庞大的汗国走向了衰落。后世汉朝皇帝也一直坚持对匈奴的打击方针,200年后,匈奴残部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公元四世纪时,终于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侵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面对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野蛮民族,无法抵御,而终于沦亡。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不但解除了汉王朝的边患,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向四方传播,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推动了东西方间的文化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通向远方。 

  这场战争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极大的骑兵作战,对后世的军事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卫青,霍去病二员名将从此名垂青史,成为汉民族的骄傲。 

  英雄造就了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一方面,汉武帝时代,汉朝确实具备了主动出击的经济实力。汉高祖时期,天子的车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将相外出乘牛车。汉朝屡屡受害于匈奴,却只能选择和亲。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策已经具备了多种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武帝的决策无不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条件,换一个皇帝,决策也许就完全不同于汉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学对汉武帝的影响也很大。公羊学是儒家中与法家结合得比较紧的学派,它讲究的是“大一统”、“尊王”,还有就是“大复仇”。所谓“大复仇”,就是后代对于先辈的耻辱,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复仇。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汉朝的盛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不要说张骞、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就连社会底层也不乏郭解这样的“豪侠”,连司马迁这种黄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怀天下,锐气逼人。那是中国人精神锋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绝不仅有汉武帝一个英雄——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汉武帝是具有世界情怀的中国人,所以他才得以从文化心理上、从基本疆土上确立了中国人是中国人。后来历史沧桑,我们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来越少了。撇开道德判断而言,一个民族毕竟是需要积极进取精神的。 

  斗鸡博弈中的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时面临着两败俱伤的结果。不妨假设两只公鸡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的收益是…2个单位,也就是损失为2个单位;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获得…l的收益或损失1个单位,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收益或1个单位的损失。当然这些数字只是相对的值。 

  斗鸡博弈中,如果对手知道你的策略,并且你的策略是强硬的男子汉策略,那么你就会成为赢家。所以在斗鸡博弈中,间谍会成为受欢迎的对象。商业公司花天价作广告可以看作是斗鸡博弈的一种例子,可以说是用烧钱取胜。 






 
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
  进退博弈就是进退对策,算敌用计不仅要选择恰当的对策,还要算准对方用什么对策。把握信息,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把对手蒙在鼓里,就是高明的对策。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就是说没有完全封闭的消息,所以抢先占有可靠的消息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记住,消息是博弈交锋中的筹码!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似乎在人们眼中,强者之间的争斗必然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牺牲来画上句号。但问题是,为什么“二虎”一定要相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之内,绝对的霸权只能有一个,这种霸权的确立又要靠血拼来实现。那么,我们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确立一个霸权,而不是互不干涉,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呢? 

  霸权的确立要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排他性的资源占有。这种对资源,上至统治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下至山川土地人口牲畜的垄断,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靠征服和掠夺得来,所以,称霸之心一起,争端也就在所难免。只不过,有的霸权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掠夺之上,有的霸权是建立在对阻挡自己称霸的其他强者的征服之上。 

  强者之间的对抗是征服与被征服。那么,争霸的过程中,互相厮杀所造成的家仇与争夺资源所产生的国恨就会交织在一起,而国恨家仇盘绕在一起,催促着强者向对手讨还血债的同时还要尽情盘剥,这就是二虎相斗最为残酷的关节点。因而,争霸之心一起,便再无安宁,也再无仁德的存在。比如,孙膑智斗庞涓。掌握资源掌握对手的一切,巨细无遗,包括性格和才能。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学成后鬼谷子为他们举行毕业考,毕业后即可下山发展自己的事业,考题是:鬼谷子坐在屋内由学生想尽办法,把他请出门外,谁成功就算及格。 

  庞涓先试试自己的功夫,他以户外美丽的风景引诱屋内的师父出来欣赏,但鬼谷子不为所动,庞涓于是表示,即然用请的请不动那就放把火把屋子烧了,师父总会离开屋子吧!,鬼谷子回应说:“这招不行,在你尚未点火时,我就会出面制止了。”庞涓只好退出考场。 

  换孙膑上场时,他对鬼谷子表示:“这种考试对庞涓来说不太公平,因为他先试了一阵子,让我见习了许久,为了公平起见,隤如换个题目,请师父在屋外,由我想办法把师父请到屋内。”鬼谷子心想,也有道理,于是表示:“好啊!我就到屋外让你请进来,还不是一样。” 

  鬼谷子一出去,孙膑就哈哈大笑的说:“师父,你出的题目我己经解了,你被我请出外面了。” 

  有智慧的人用柔的方式完成一件事,斗智比斗力的层次高了许多,在教育上则是要求学习创造思考,处事不要拘泥不变,只想到以老套来解决问题,庞涓的方式不但老套且是暴烈、激进的,请不动师父,就要用火烧的,孙膑是智慧人物,知道换个柔软方式来过关。 

  人到七老八十时,最硬的牙齿可能不在了,但软的如舌头依旧在,所以硬碰硬是办不好事的,以柔克刚的方式常更能奏效。 

  魏惠王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