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祖坛经讲座-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为得到几炷香就得到了法身,必须认识法身的“香”是什么,法身的“香”就是戒定慧,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分“真香”拿到后,用来“薰”自己,就可以把自己“薰”成佛。如果用外面的那些烟子来薰自己,则绝对成不了佛。
  这一品是忏悔品,忏侮就是在佛面前忏侮自己的罪孽。但六祖这里与一般的忏侮不同,叫“无相忏悔”。忏,是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坦白承认,作自我检查;悔,是发心以后不再犯那些错误,作自我的保证。两者合起来,检查加保证就是忏悔。
  忏悔有许多不同的仪轨,如大忏、小忏等。大悲忏就是念观音菩萨的《大悲咒》并磕多少个头来请求忏悔。如果自己力量不够,加上《大悲咒》或《楞严咒》,还可以加上《六字大明咒》等各种各样的咒,并拜佛、念佛等等。忏悔时在佛前当然要上香,六祖这里的意思是,不能注重外在的形式,应该上“真香”,这个“真香”就是“五分法身香”。
  什么是“无相忏悔”呢?忏悔当然应该,但是必须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这样来忏悔,才有力,才彻底,才能得到解脱。畏于因果,你才会去忏悔,明白了礼义,你才会诚恳地忏悔。有的人问,既然讲—切法空,倒底还有没有因果呢?我认为,正是因为一切法空,所以才有因果;如果一切法不空,那反而破坏了因果的必然。譬如一粒种子,如果它本性不空,那就完了,它永远都是一粒种子,就不会发芽、开花,结果。如果这粒种子风吹不进,水浸不进,那又怎能生长呢?所以,这粒种子必须性空,才能有所变化,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这一点必须牢记,只有一切法空,才会有因果。西藏宗喀巴大师著过一本书,叫《菩提道次第》,该书的“观品”就是抉择一切法空的。宗喀巴非常强调这一点,这是佛法的正见,如果学习佛法能得到这一点,就算真正有所得了。所以“无相忏悔”就是要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
  我们无始以来烦恼深重,罪孽深重,要想得到解脱,自然应坦坦白白地向佛承认错误。越是彻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越能放下自己的烦恼,放下那个“人我”,“法我”,因此,忏悔一次远比自己闭上眼睛在那儿坐的力量大。认真忏悔的人再去静坐,妄想也自然会轻得多。
  要知道,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你作无相忏悔,这个忏悔就干净彻底,你就会知道原来并没有什么东西叫烦恼,也没有什么东西叫罪恶。唐肃宗有一个宦官叫鱼朝恩,权势很大,连皇帝都怕他。唐肃宗请南阳忠国师入宫问法时,唐肃宗给忠国师介绍说:“鱼朝恩也懂佛法。”于是鱼朝恩恭敬地问忠国师:“何谓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忠国师看了看这位宦官,叹息一声说:“国家怎么不困难,不混乱呢!连宦官这样的奴才,居然也有资格问佛法这样神圣的大道了。”鱼朝恩大怒。忠国师说:“你不是在问无明吗?无明就是从这儿来的。”’鱼朝恩于是很惭愧。大家听懂了吗?这一念火起,就是无明;若懂了,这一念消下去了,就是菩提。
忏悔一般分为事忏悔和理忏悔。事忏悔是在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仪轨,对某些具体的事,在佛前进行忏悔。理忏悔是以佛法的道理来忏悔自己的罪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是因果和一切法空。把自己的罪恶放在因果上,放在一切法空上进行忏悔,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只有这样,你才能把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东西放得下,也才能真正地进行忏悔。不然,口是心非,忏而不悔,悔而不改,改而不净,这样的忏悔有什么作用呢?
    四弘愿与自性自度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四弘誓愿是每一个佛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把愿力放在这上面,这可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啊!什么叫“自心众生”呢?没有你这个自性,对众生的认识从哪儿来呢?也不是说众生就是在你的心里,但外面的众生就是你的自性众生,没有你,哪个在承认他们是众生呢?既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无量无边的众生离开了你的心吗?众生就是烦恼,我当然要度。但外面的烦恼,就是自己的烦恼啊!要明白这决不是两件事,这也是“不二”的。“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不能沉空守寂,无论什么法门都可以学。一切智智嘛,有什么法在自性之外呢!学佛法,学世间法,乃至端公、巫婆、赌博等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可以学一学。你既然会耍这些把戏,当然就可以度这一类的众生了。《观音普门品》说,应以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为之说法嘛。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加上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真是无穷无尽,都要学。正人学邪法,用正邪亦正,你怕什么?这里必须明白六祖的提持:无边的众生是自心,乃至无上的佛道也是自己的这个心、这个自性啊。佛道是无上的,但这个无上的佛道并不是高不可及的无上,就是我们的自性。如果你把那些“无量无边”的东西都放在外边,那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又怎么能得到解脱,又怎么能度尽众生,又怎么能成佛呢?
  现在丛林里念诵四弘愿,往往把“自性”二字去了。我认为还是按照六祖大师的方法才彻底,“自性”是不能丢的,不然,你凭什么来修行呢?有的人把世事看破了,遁入空门。出家当然不错,可别把众生忘了。四弘愿就是要面向于众生嘛。要断烦恼,就一定要在世间断,要在众生中断,不然你那个烦恼决断不了,这可是一回事,不是两件事。这一边是度众生,那一边就是度自己啊!譬如说不爱钱,若是身上一个钱都没有,嘴上说不爱钱不是空谈吗?若是自己身上腰缠万贯,结果全都布施了,这才真的是不爱钱。同样,心要放在众生上,不离众生,你的烦恼也才断得了,才能增长功德。六祖下面所说的愚痴迷妄,什么邪迷心,诳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等,一头是你自己,另一头就是众生,这可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六祖说:“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认识了自己就是开悟,开悟就要见了般若,见了般若就是得到了解脱,这就是自性自度,没有什么比这更可靠更方便的法了。
    再说一下“法门无尽誓愿学”,前面六祖大师开悟时不是说:“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但佛也不知道原子禅怎么造嘛,这怎么理解呢?我这里点一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万法俱足,要切实记住,不然,这个万法俱足就会把你捆起,所以六祖说:“须见自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见了自性,知道了一切法空,若不执着,就把一切法学完了。对于一切法,你执着也好,不执着也好,我晓得也好,你晓得也好,一切众生懂得了,就是我懂得了,这样,一切法就学完了。要好好体会这层意思,一切法,一切智智,不是凡夫的妄想,好像什么都必须懂完,世间的一切学问,一切财富都必须抓到手才行,那怎么得了,佛也办不到。你若真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又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劲头,人类的聪明才智还他全人类,不要妄想抓在一个人手上,这样就“各正其位”了。所以,对万法俱足,对一切智智要有正确的理解。

    无相三皈依和自性三宝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依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三皈依,在寺庙里受了三皈依后,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了。有的佛学爱好者,喜欢佛教内的这样或那样,但没有受过三皈依,就算不上佛教徒。所以,三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最基本的手续。你想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吗?就必须到寺庙里去做三皈依的仪式。三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就是佛、法、僧这三宝。为什么叫“宝”呢!宝贵嘛,皈依了三宝,你就乘上了出离生死苦海的飞船,所以称之为“宝”。不皈依三宝,哪怕你修上了天,却不知断烦恼,出生死,只能是凡夫在六道中轮回。所以,只有佛法僧三宝能帮助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这在佛教中是“决定义”,不是或可或无的,所以要进入佛门就必须皈依,办好组织手续,你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建立了佛法,成立了僧团,三宝都是释迦佛立的,我们学佛,学习佛法的根本保障和依据全是佛所指示的,我们自然要皈依佛。一佛、万佛乃至无量无边的佛,佛佛同体,皈依了释迦佛,也就皈依了阿弥陀佛,皈依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皈依了佛,佛用什么来帮助你出离生死呢?那就是佛说的法。你用佛说的法来指导修行,就可以出离生死,所以要皈依法。但是释迦佛已涅槃了两千多年了,其它的佛我们更没有见到,怎么办呢?不要急,还有僧,僧是代表佛在世间住持正法、宣传正法的,所以要皈依僧。什么是僧呢?一个出家人不能算是僧,他可以是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可以是一位罗汉,也可以是菩萨,但不能算是僧。僧是梵语僧伽的省称,翻译过来叫僧团,或法团,必须是三个以上比丘一起修行所组织的法团,也就是一个佛法的团体。对某个出家人是不能称之为僧。不过现在大家习惯了,对单一的出家人也称之为僧。出家人也自称“贫僧”,“山僧”,这在法相上是讲不通的。皈依僧,真正说来要见道以上的才值得皈依,小乘要初果以上,大乘要登地菩萨以上,这些才是真正的僧宝啊!
  有的修行人,虽未彻底出离生死,但对出生死的法懂了,见了道,见与佛齐,这样的修行人实在难找。其次是发了菩提心的比丘,他的愿是真的,他不仅自己努力修行,争取成佛,还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样的比丘也不多见。还有就是能守好戒律,三业清净的比丘,这样的出家人,都值得我们去皈依,去供养。
  皈依不是一件小事,你了不起,我尊敬你可以,佩服你可以,绝谈不上皈依。皈,是归老家,即自己的最终归宿;依,是依止,依靠,生生世世都需要的依靠。所以,只有三宝才可以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三宝的境界即我们最后结果的境界,也就是道。一个世间烦恼深重的人发心皈依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皈依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事。以上是对三皈依的一般讲法,而禅宗对此有自己的特殊性。
  六祖在这一段里讲的三皈依,是以禅宗自己的特点和道理来讲的。有的人认为六祖这种讲法不对,是取消三皈依了。不能这样认为,六祖是针对唐代当时佛教的一些弊病而作了这样的开示的。那时一般的人都热衷于理论的研究,疏忽了修行的实践。六祖对症下药,扫荡了那些虚浮琐碎的东西,他讲的都是要大家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做起,从自己本性上下手。《坛经》全讲的这个内容。如果前面讲的大家真正懂了,那么六祖这里的“无相三皈依戒”也就不难理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