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艘坏┣址噶嗣膳5摹暗馈保⑶冶唤衣冻隼矗诿膳5闹耙瞪木陀锌赡茏叩搅酥盏恪�
“他看上去并不随和,说话嗓门很大,眼睛也大,甚至在工作中非常严厉。但是有一点,他是最善于经营人心的人,也是所有人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是蒙牛助理总裁孙先红对牛根生的评价。
如此看来,“牛根生的经营人心是要把心‘营’向事业,而不是单纯比赛谁最受欢迎;它是一种强势气流,要把‘心云’抚去,露出‘心日’。”
【第三只眼看牛】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真的很难。也因为如此,才有人说,没有钱不是企业家的问题,没有人才是企业家的最大问题。
成功后的牛根生这样定义蒙牛,“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一群特殊的人组成一个‘特种兵’部队,干了一件特别的事。这就是蒙牛。”可见“人”的因素在蒙牛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极其重大作用。而这群特殊人的聚集,无疑来自于牛根生的个人魅力。
二 蒙牛:一个“大家的企业”
现代的传播学讲究“品牌名称”要正确有效地传递“品牌基因”。这就像写新闻的人都要知道“题好文一半”的道理一样。“蒙牛”起名的过程就颇有些个中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让牛根生所打造出来的蒙牛,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大家的企业”。
谁又能说,这何尝不是牛根生经营人心的又一得意之作呢?
1.企业就是一个大染缸
据公开资料记载,蒙牛起名时,曾发生过一些故事。由于大家对名字久议不定,孙先红无意中说,人家“澳牛”简简单单,就是“澳洲的牛”。不知是谁脱口而出:“那我们就叫‘蒙牛’吧!”大家都叫好。惟独牛根生不叫好。牛根生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由于一时僵持不下,最终还是通过集体投票,“蒙牛”独占鳌头,才得以确定下来。
第20节:第2章 经营人心背后的财富经营(4)
牛根生与蒙牛的“大家”味道由此可见。
具有“大家”味的企业犹如一个大染缸,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内心世界还是外在的表现。于是,也有人也将之归纳于企业哲学,而企业哲学的高尚程度决定着员工的高尚程度。
后来有一些著作在分析“蒙牛现象”时说道,员工的激励可以分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基本面”,这个公司的风气正不正,人心齐不齐,士气旺不旺,是否上下同欲,这是决定人心向背的战略问题,是“道”的层面;第二个是“伸展面”,“大棒”也好,“胡萝卜”也罢,所谓奖、惩、褒、贬、升、降、导、堵、推、拉、铐、逼,这是调节行为方式的战术问题,都是“术”的层面。所以,激励有根,这个“根”,就是“基本面”:正确、正气、正义的“三正氛围”。
而在实践中,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可以划分为三种:卖嘴,卖力,卖命。一个人究竟采取这三种状态中的哪一种,关键的影响因素,除了个人素质,就是企业哲学。
2002年末,蒙牛的维修工李生茂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大型设备培训班。培训班即将结束的时候,和他一起参加学习的两个企业的设备部经理,先后找到李生茂:“小李,你的学习成绩不错,跟我们干吧!”“不行,我不能去。”“我给你高薪!”
李生茂后来说,他当时没有回答他们,而是扯开上衣让他们看了自己胸口上的一道疤。并说: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违背良心,我的命是蒙牛给的,哪能离开蒙牛!
原来,2001年,刚到蒙牛工作几个月的李生茂,被确诊为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费用4?6万元。李生茂家境贫寒,父母狠下心说,家里实在没法子,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蒙牛公司党委发出倡议,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员工们纷纷解囊,最终成功地挽救了李生茂的生命。
像这样被救助的员工,在蒙牛几乎每年都有。而蒙牛能有李生茂这样忠诚的员工,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福了。
2001年末,蒙牛集团花费20余万元,为开结婚介绍信的年轻人举行集体婚礼。这场集体婚礼,使员工找到了家的感觉。婚礼那天,由公司领导亲自驾车迎娶新人。总裁牛根生与党委书记卢俊是“总家长”。工会办公室主任郭强是参加集体婚礼的一名新郎官。他说,总裁牛根生亲自为他开车,其他30多辆喜车的司机也都是公司各部门的领导。公司还给他们每对新人送了一束水晶玫瑰。
另一位当事人回忆说:当时的情景真令人感动,一共40多辆车浩浩荡荡。从呼市到和林,一路都有行人驻足观看。和林县蒙牛工业园区的集体食堂里张灯结彩,50多桌酒席摆满大厅,主席台99个酒杯摞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塔。从领导到员工、到新人、到家人,大家互相祝贺、致谢,场面异常热闹。很多家长说家里穷,没能力给孩子们办事,现在企业给操办,一定让孩子在这里好好干!
而冰淇淋销售部琼粤市场的业务代表李建英更有自己的感受:2004年销售部集训大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其间他看到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在兴奋之余颇受震动。那天,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区域经理、业务主管和业务代表)较多,而会场座位较少,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这时,会议组织人员做出了一个决定,先让业务代表坐座位,然后让领导们全都坐在地上。当时他真的很吃惊,哪一个企业在培训时,能让领导坐地上、员工坐椅子?而在蒙牛冰淇淋销售部的培训会上,就发生了这一幕。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一切都表明了,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牛根生和蒙牛管理层更是深知,没有“三正氛围”就没有“上下同欲”,没有“上下同欲”就不会有“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
2.向下经营——关心下三层
在经营人心方面,牛根生提出过一个“关心下三层”的规则:关心你的下级、下级的下级、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为此,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财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关于牛根生给“下三层”常送礼、广散财的故事,本书前面的章节中已有多处提到过。
第21节:第2章 经营人心背后的财富经营(5)
在蒙牛,类似的还有另一种现象。请吃饭、送礼物、拜大年,有如下规矩: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职位高的送职位低的,当官的拜当兵的……反之,则被视为违规,有搞不正之风之嫌。
如蒙牛的相关资料中记录:
2004年中秋节,蒙牛一位驻外干部以邮寄的方式给总部的12位好友(平级或比他级别高)每人赠送了一份化妆品。结果,2005年“事发”,收的人如数退款,送的人受到党内通报批评,同时,此问题被记入其“廉洁自律档案”。
而干部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一位副主任,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于是,更多的评论都说,牛根生的经营人心是向下经营,而不是向上经营。用蒙牛管理层自己的说法,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人格魅力。关心下属,以人为本,这正是蒙牛事业成功的基石之一。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对此,牛根生用辩证法道出了自己的心得:人心散了,企业就垮了,到时自己还会有啥?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可持续”。等到实根变成了虚根,虚根变成了烂根,大变局到来时,再像那个“骄傲的将军”一样仓皇应战,那不是以卵击石吗?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啊!这里面是一个“大无”与“大有”的战略关系,而不是眼前一时一势的简单“无”与简单“有”的关系。
3.聚集在智者的旗下
人们总喜欢聚集在智者的旗下。牛根生在人心上的经营,不仅体现在伊利和蒙牛的企业内部,而且延伸到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他的不分内外,没有亲疏,才使得他在危难之时,常常能得到及时而至的帮助和扶持。
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牛根生和蒙牛在融资上的做法。实际上,牛根生对于资本更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他说过,如果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元钱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他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在蒙牛融资时,虽然前景并不光明,但是牛根生平时的“经营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还是肯出大笔的投资。个中缘由,当然是因为他们相信牛根生的能力,他们相信牛根生能够成功。所以人们才说,一个人的个人魅力是建立人脉关系的先决条件。
蒙牛内部资料披露了如下之事:成立后的蒙牛,最大股东并不是董事长牛根生,实际上是潮州印刷商人谢秋旭。谢秋旭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且成为老牛的挚友。牛根生在1999年集资900万元人民币开办蒙牛,谢秋旭首次出资约为380万元,其后多次增资扩股,谢秋旭也有追加投资。
针对有关疑问,谢秋旭后来说,当时没有想到回报,但相信牛总的个人魅力,认为他肯定会把蒙牛做好。而蒙牛的相关资料也显示,以蒙牛的招股价计算,谢的身价已经超过了7亿港元。
牛根生后来对媒体也表示,民营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最艰难的就是融资,简直是不堪回首。为筹措资金,他们几个人费尽心机、千辛万苦筹集了900万元,才干起了蒙牛。合作伙伴的加入则是一条最好的创业融资途径,但这需要创业人有很好的人脉关系作为支撑。
因为有了上述的深刻体会,后来的牛根生才宁愿增加公司成本,让消费者得实惠,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宁愿散尽股份搞激励制度,赢得员工的忠诚;宁愿以德报怨对待伊利,赶上并超过了竞争对手。
4.道谢:企业成长缘于社会
三年前,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起航了。背着弯弯的牛角,我们闯进深圳,问鼎北京,启动上海,挥师港澳……
vxD久E久E电E子S书:HOUHOU 网络收集提供下载,更多精彩请关注 久S久T电T子T书W WW。99 121 M SDAxc
第22节:第2章 经营人心背后的财富经营(6)
也许您喝过蒙牛的牛奶,也许您吃过蒙牛的雪糕,也许您尝过蒙牛的奶茶——那么,谢谢您!正是您及像您这样的亿万消费者,用一张张的“货币选票”,一袋奶一袋奶地、一支雪糕一支雪糕地、一包奶粉一包奶粉地,把蒙牛选举为中国成长企业100强第一名!
……蒙牛成长了,真诚地向您道声谢谢。
……
上面这段话,是2002年底蒙牛通过新闻媒体向消费者表达的答谢词。2002年底,蒙牛举行了“三喜同庆”: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摩根、鼎晖、英联加盟蒙牛,“全球样板工厂”落成投产。
当时的“三喜同庆”之前,牛根生与蒙牛管理层首先想到了消费者,想到了内蒙古(根据地)人民从始到终的支持。于是,管理层决定通过这一机会对消费者致以答谢,并请求消费者为蒙牛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创意。答谢主题词被确定为:“成长了,真诚地道声谢谢。”
媒体发布后三天内,数千消费者打来电话或发来传真。其中,有100位消费者代表的照片与创意,分10批在报纸上连续刊登了10天,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后,这些消费者被邀出席庆典,受赠礼物,参加座谈,捧得优秀创意奖,被聘为蒙牛的长期联系户。
2003年11月23日,蒙牛又举办了盛大的感恩节,主题为“给企业安装一颗感恩的心”。为答谢广大消费者、奶农、员工、员工亲属、各界朋友,公司邀请了消费者代表100人、奶农代表100人、员工亲属300人、各分公司优秀员工50人及其他各界朋友参加了活动,并颁发了有关奖项。
以上的两个细节只是蒙牛向社会道谢的一个缩影,也是蒙牛回报社会大家庭的一个窗口。类似的如:首家捐资1200万元抗击“非典”;向人民教师捐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