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本章第三节开头第一句,即假定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报酬队同
一比例改变。但事实上各种生产原秦之报酬,以货币计算,其刚性程度颇不
一致,当货币报酬改变时:其供给弹性亦不同。假使不如此,则我们可以说,
物价水准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工资单位与就业量。
在边际成本之中,其改变比例大致与工资单位不同,且其变动范围亦较
大者,当首推边际使用者成本。设当有效需求增加时,人们一变以往预期,
认为设备必须重置之日将大为提早,设有此种情形(往往有之),则在就业
状况开始改善之时,边际使用者成本会急剧上涨。
从许多目的着想,假定边际直接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随工
资单位作同比例改变,固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第一接近值;但比较好一点的
办法,是将边际直接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报酬加权平均,称之为成本单位
(cost…unit)。成本单位可视为价值之基要标准;若各生产原素之报酬,确
以同一比例改变,则工资单位亦可作此种标准。设技术与设备不变,则物价
水准一部分定干成本单位,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因短期间有报酬递减现象,
故当产量增加时,物价水准之上涨比例大子成本单位之上涨比例。设产量已
经达到一种水准,在该水准时,诸生产原素之代表单位之边际产物,仅等于
各该生产原素为继续维持该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则我人已达充
分就业之境。
V
设当有效需求再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用,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
求作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到这点为止,货币
膨胀之效果,只是程度问题,在该点以前,我们找不出一点可以划一条清楚
界线,宣称现在已到通货膨胀之境。因为在该点以前,货币数量每增加一次,
有效需求尚能增加,故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在增加产量。
在此分界线之两面,情形却并不对称,盖有效需求(以货币计算)若降
至此界线以下,则若用成本单位计算,其数量亦减;但若有效需求(以货币
计算)扩张至此界线以上,则一般说来,若仍用成本单位计算,其数量并不
增加。这个结果基于一个假定:即生产原素(尤其是工人)对于其货币报酬
之减低总要抵抗,但并无动机拒绝其货币报酬之增加。这个假定显然很与事
实相符,盖若货币报酬之改变,并不是全面的,只限于局部,则此局部的原
紊将因其货币报酬之上涨而受益,之下降而招损。
反之,设当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之时,货币工资即无限制下降,则此种
不对称即告消灭。然在此种情形之下,除非利率已降至无可再降,或工资已
等于零,否则在充分就业以下,将无安定之点。事实上,假使在货币经济体
系之中,价值而尚有任何稳定性,则我们必须要有若干原素,其货币价值即
使不固定,至少很有刚性。
有一种看法,认为任何货币数量之增加都有通货膨胀性。除非我们把通
货膨胀性一词仅仅解释为物价上涨,否则这种看法还是跳不出经典学派之基
本假定,这个假定是说,生产原素之真实报酬减低时,其供给量必减少。
Ⅵ
令可用第二十章中所用符号,将以上要旨,以符号形式表示之:
令M 代表货币数量,V 代表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此定义与通常者稍有
不同,已在本章第四节(1)交代过),D 代表有效需求,则有MV=D。设V
为常数,又设e
Ddp
pdD p =
?
è ?
?
? ÷
等于1,则物价之改变比例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比例
相同。ep 等于1 之条件,乃eo=0,或ew=1(第二十章第一节未)。ew=1,
乃表示货币工资将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盖依据定义, e
DdW
WdD w = ;若
eo=0,因e
DdO
OdD o = ,故表示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不再起反应。在以上二
种情形之下,产量都不变。
其次,若V 并不是常数,则须再引进一个弹性,即有效需求对货币数量
之弹性,写作
e
M
D
dD
dM d = × ×
故有
M
p
dp
dM
e e e e e e
e
N
O
dO
dN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p d p e o w
o
d w d e o
d e o e o 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
故
1 1
1
1
其中e 即代表
M
p
dp
dM
× 乃金字塔之尖顶,衡量当货币数量改变时,货币价格
所起之反应。
最后一式所表示者,乃货币数量之比例改变所引起的物价之比例改变,
故此式可视为货币数量说之推广。我自己对于此种演算并不重视;我愿意把
以上所提警告,重复一遍:此种演算,也和日常会谈一样,暗中假定着何者
为自变数,而把许多偏微分式全部忽视。我很怀疑,这种演算能比日常会谈
高明多少。把货币数量与物价之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其最大用处,也许只
在指出这二者之关系如何复杂到万分,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物价之影响,
须看ed,ew,ee,及eo 如何而定。此四者,ed 乃代表灵活偏好因素,决定每
种情况下货币之需求;ew 乃代表劳力因素(说得更严格些,乃代表直接成本
中之各生产原素),决定就业量增加时,货币工资之上涨程度;ee 及e′o 乃
代表物质因素,决定当在现有设备上增雇工人时,报酬递减之速率。
设公众所持有之货币,常与其所得保持一定比例,则ed=1;设货币工
资固定不变,则ew=0,设生产报酬总是不增不减,故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
酬,则eee′o=1;设劳力或设备已达充分就业,则eee′o=0。
设(a)=ed=1,ew=1;或(b)ed=1,ew=0;eee′o=0;或(c)ed=1,e′o=0;则
e=1。很明显,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特例使e=1。但是一般说来,e 不等于1;
我们很可以放心下一个概括断语:不论根据任何假定,只要不离现实世界太
远,又不讨论“通货逃避”(flight from the currency)情况(若有通货
逃避情况,则ed 及ew 变大),则e 大概总小于1。
Ⅶ
以上就短时期立论,主要是讨论在短时期以内,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物
价之影响。在长时期中,关系是否要简单些呢?
这个问题,最好让历史下断语,不要用纯理论讨论。设在长时期中,灵
活偏好状态相当有规则,则就悲观时期与乐观时期之平均值而论,在国民所
得与货币数量之间,大致总有某种关系存在。例如,人们愿意以国民所得之
几分之几用货币保持,这个比例数在长时期中也许相当稳定;故在长时期中,
如果利率大于某种心理上的最低限度,人们便不会把超过此比例数以上的国
民所得用货币形式保持,闲搁不用;故设除积极流动所需者以外,货币数量
在国民所得中所占比例尚超过此比例数,则迟早总有一个趋势,使利率降低
至此最低限度左右。利率降低,若其他情形不变,则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
求增加,则会达到一个或一个以上之半分界点,于是工资单位亦作不连续的
上涨,物价亦因之受影响。若剩余货币数量在国民所得中所占比例数太低,
则相反趋势发生。故在一段时期中,利率变动之净结果乃在确立一平均值,
以适合于国民所得与货币数量之间之稳定比数;——此稳定比数既基于群众
心理,故迟早总会规复。
此种趋势为向上时,比之为向下时,所遇阻力大致较小。但设货币数量
不足甚多,历时已久,则打开困难之法,普通总是改变货币本位或货币制度,
以提高货币数量,而不是压低工资单位,以致增加债务负担。故就极长时期
而论,物价总是向上:因为货币比较丰裕时,工资单位上涨,而货币比较稀
少时“总有办法增加货币之有效数量。
19 世纪以内,就每10 年之平均数字而论,人口之增加、发明之迭起、
新区域之开发、公众之信任心、以及战事之频仍,这种种因素,再加上消费
倾向,似乎已足建立一个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一方面使得就业之平均水准可
以相当令人满意,他方面利率也高到一种程度,财富持有人在心理上认为可
以接受。由记载中,我们知道大概有150 年这么长一段时间,各主要金融中
心之典型长期利率,总在年息5 厘左右,金边债券(gilt…edged securities)
之利率,亦在年息3 厘与3。5 厘之间;然而这种利率,在当时还不觉得太高,
在此利率下之投资量,还能使平均就业量并不低得太不象样。有时工资单位
调整,但是调整得更多的乃是货币本位或货币制度,其中尤以银行货币之运
用最为显著。调整以后,货币数量(用工资单位计算)足够满足正常的灵活
偏好,而利率又不太比上举标准利率低很多。工资单位之趋势,和平常一样,
大体上是一直向上,但劳力之效率亦在增加。各种力量势均力敌,故物价相
当稳定:——依据索贝克(Sauerbeck)物价指数,在1820 年至1914 年之间,
若取5 年平均数,则最高者亦只比最低者大50%。这个决非偶然,论者归功
于势均力敌,确是的论,盖在此时期中,各雇主集团之力量强大,故工资单
位之上涨不太超过生产效率之增加速度;同时金融体系既很活泼,又很保守,
其所提供之平均货币数量(用工资单位计算),使得平均利率水准恰等于财
富持有人在其灵活偏好势力之下,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利率。当然,平均就业
量要比充分就业低很多,但也没有低到今人不能忍受,以致引起革命。
今日(未来大致亦复如此)情形则不同,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因为种种
理由,要比19 世纪低许多。若平均利率低得可以使平均就业量相当合理,则
又低得使财富持有人认为不能接受;因此我们不容易仅仅从操纵货币数量着
手,使利率降至该水准。当代问题之尖锐性与特殊性,都由此而起。如果只
要货币供给量(用工资单位计算)充分,20—30 年以内之平均就业量即可相
当过得去,若问题只是如此,则19 世纪便可以找出一条出路;若这是现在仅
有的问题,换句话说,假使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适度的通货贬值,则我们今
日一定可以找出一条出路。
。但在当代经济体系中,到现在为止(恐怕未来亦复如此)。最稳定、最
不容易变更的因素,乃是一般财富持有人所肯接受的最低利率。②如果要就业
量还过得去,利率必须比19 世纪之平均利率低许多,则这种利率是否仅仅操
纵货币数量,即可达到,颇成绝大疑问。资本之边际效率,乃潜款者可以预
期取得之收益,但从此收益中,还须减去(1)拉拢借贷二方之费用,(2)
所得税及附加税,及(3)补偿贷款者所负风险,减剩之数,才是净收益,才
可作为财富持有人牺牲其周转灵活性之代价。假使平均就业量还过得去,但
此净报酬则微小不足道,则由来已久的方法也许无效。
回到我们眼前的题目:在长时期以内,国民所得与货币数量之关系定于
灵活偏好;而物价之稳定与否,须看工资单位(或说得更精确些,成本单位)
之上涨,比之生产效率之增加,其速度孰快孰慢而定。
② 关于此方面之进一步讨论,参阅拙著《货币论》第四编。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篇短论
第二十二章 略论商业循环
以上各章,旨在探索在任何一时决定就业量之种种因素,设此理论而不
谬,则应当可以解释商业循环现象。
设以任何一商业循环实例详加考察,则必发现其异常复杂。欲完全解释
之,则以上分析中之每个因素都有用处;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
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
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先后上及期限长短上之
所以有规则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变动上产生的。虽然当资本之边
际效率改变时,经济体系中之其他重要短期因素亦随之而变,因之情况更趋
复杂,更趋严重,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主要原因,还是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循
环性变动。要阐述这个论点,须把事实详加考察,篇幅须占一书,决非一章
所能胜任。以下短短几节,只在根据以前理论,指出一条研究路线而已。
Ⅰ
所谓循环运动(cyclical movement)者,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
使其向上前进之力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则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
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后者也是初则逐渐扩大,互相加强,达到最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