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可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至少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阅读本书会让你改变一些观念和做法,学会更好地在思想和行为上掌控你的生活。
知识既是思维力量,也是情感力量。在你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力量。也许此刻,你对这些力量的担心不是太少,就是太多。什么时候要为这些力量担心?什么时候应该放轻松?有时候也许是你想得太多了。本书将会改变你对经济环境的看法,这样你就不会为没有必要的事瞎操心了。但有些时候你又会顾虑不足:你可能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都会自行解决。
正文 序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2)
。 更新时间:2010…8…7 21:20:00 本章字数:975
本书会告诉你如何正确地看待眼前有关经济的困扰;将会为你解答如何解决你所面临的经济挑战,从而得到一个更为有利的结果。以后当你遇到经济问题时,你会更加充满信心,因为你知道应该运用哪些相关的、有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切实际的担忧中。
我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有关经济的错误观点。第一种错误观点通常认为政府在经济问题上总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相信政府的这些做法,政府至少意图是好的;假如经济环境变差,那么政府肯定是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对此,本书的很多地方都指出,“相信政府的意图是好的”这个观点在政府的行为和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本书为你开了一剂“良药”:是到了摒弃这个观点的时候了!
有时候,政府采取某些经济政策是为了帮助经济体中的少数人。举个例子,美国政府限制白糖的进口纯粹是为了帮助美国的制糖业,而不是为了普通大众的利益;有时候,政府的意图虽然是好的,但导致的结果却很坏,例如对纽约城市房屋租金加以控制。这些事例在随后的章节中都会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种错误观念就是“经济衰退”是迟早的事。人们害怕经济最终会走向萧条,生活水平(甚至是人类文明)将会下降到无法想象的低位。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还会再次降临吗?股市会跌到零点吗?到时候我(还有我的孩子)是不是不可能再找到工作?
虽然以上这些假设在逻辑上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性实在太低,所以你不用过度担心。经济大萧条不会卷土重来,因为政府和中央银行比我们更加懂得经济,更何况它们已经从大萧条中学到了很多,知道什么环节会出现问题。毋庸置疑,它们会积极应对,防止经济大萧条再次发生。股市也不可能跌到零点,因为股价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的预期上,而这些表现最终还是来自于本国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产(工厂、办公楼、农田、机器及设备等)、技术、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还有由这些资源带来的生产力。对于美国经济来说,以上这些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在逐步增加,因技术改进不断得到巩固。一个发展的经济,再加上你自己的教育水平、培训还有主动性,找一份工作不是难事。经济衰退确实会将事情弄糟,但这只是暂时的。以上谈到的所有可怕问题都将会在随后的章节里详细阐述。
正文 序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3)
。 更新时间:2010…8…7 21:20:01 本章字数:1224
经济学是助你作出最优决定的向导,也是对你来说最优的选择。经济学会告诉你如何把握住身边的机会,增加自身优势,这些优势的取得意味着你又朝目标近了一步。经济学所倡导的是选择一条最有效率的路来实现目标:付出相同的代价,你会得到最多的优势;付出最少的代价,得到某些给定的优势。就像你花1000美元买一台平板电视,当然是越高级越好;或者你仅想买一台最适合你的电视(比如尺寸大小、分辨率等),当然是花钱越少越好。
你先确定一个目标,假如你是一个商人,你的目标就是获得更多利润;假如你是一个消费者,你的目标就是从你的消费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就好像买车一样,当你决定要买某种型号的车以后,你的目标就是花最少的钱得到这辆车,经济学在这个时候肯定能派上用场。买(卖)车需要不断地进行讨价还价,本书会教你如何有效地讨价还价。
经济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帮助你作决定也同样适用于任何事物。我们的目标并不那么局限,你可以想办法向慈善事业捐更多的钱,或是用有限的经费为某个慈善活动作最为有力的宣传等。
本书里所讲述的经济学一点儿也不枯燥乏味,恰恰相反,当把经济学用一种生动有趣并且切实可行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它就会变成有趣且实用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是因为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章节都以问答形式展开,这些问题都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跟你一样的普通人,头脑敏捷但又不是经济学家,并且想从一些跟日常生活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中获益。我告诉身边的这些人,尽量向我提问题,不用客气,只要是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再棘手也没事。书中只有数量很少的几个问题是我自己编的,目的是为了让本书涉及话题的覆盖面更广。
书中的每一次问答都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按顺序阅读本书,甚至不需要按顺序阅读每一章的内容。如果你只是想要知道某些特定的话题,可以直接翻到相应的章节挑选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由我一个人回答,这些答案我没有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事实是什么,我就说什么。我相信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只是想知道真相—不管这个真相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你们有勇有谋,能够直面经济学的真相,本书将会教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实。
透过本书,经济学不仅向你展现迷人的一面,又可以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帮助各行各业的人们作出最优的决定,从是否为家用电器延长保修期到该不该支持对香烟提高征税等。经济学并不是无所不知,也不会让你无所不能,经济学代表着一种更清晰准确的思维方式,是帮你作出最优决定的一种工具,仅此而已。但是通过经济学可以让你树立正确的理念,作出最合适的决定,这样可以使你变得更强,本书将会助你一臂之力。当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处理日常问题的时候,在试图弄清楚影响我们生活的国内、国际问题的时候,你会比以前更加游刃有余。
正文 第1章 经济学的意义:精练的常识(1)
。 更新时间:2010…8…7 21:20:02 本章字数:739
第1章 经济学的意义:精练的常识
经济学更应该是一些常识。许多人眼中的经济学只是很多理论和对经济数据的处理,这种经济学对那些搞学术的经济学家有用,但对你来说可能没什么用处。本书建议你从常识入手,利用这些常识来帮助你实现目标、提高效率。因为人们总是想要尽可能高效地达到目标,也就是说,花费尽可能少的资源。
Q:经济学是什么?
有位博学的经济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事情。”由此看来,为经济学下定义并非易事,要想让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接受更是难上加难。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绝不仅仅是关心价格、商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100年前为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不可能是今天的经济学家感兴趣的话题。
有人为经济学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大意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学问,凡是稀缺的都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就是说,经济学关心的可能是金钱、能源、自然资源和时间;总而言之,经济学可以研究任何东西,只要它们是稀缺的。在上述定义中,“稀缺”指的是“某物没有足够的供应量来满足所有的需求者,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等”。所以,一般情况下价格会上涨,以减少那些非急需(即“多余”)的需求,而且要一直涨到足以削减多余需求和购买力的程度。这样一来,对所有的市场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来说,所得与所需(即需求)正好相当,因为他们既有能力又有意愿为自己的所得付款。但如果这些东西是免费的,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当然,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缺乏的,比如空气和水,尽管可能会被污染。而如果你想要的是(所谓“纯净”)瓶装水,那就得掏钱买,所以说瓶装水也是稀缺的。
正文 第1章 经济学的意义:精练的常识(2)
。 更新时间:2010…8…7 21:20:04 本章字数:674
上述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常被扩大化,以涵盖资源稀缺情况下的决策。我们做事时不可能为所欲为,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一般来说,如果你购买一辆汽车,就有可能不再携家人去度假,因为你的钱也许不够了。同样,如果你成为一名医生,那就不可能再当电工了,因为你的时间肯定不够用。你决定做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就意味着放弃本来可以做的其他事情,放弃本来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决策,并且大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很少有个人、企业或政府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他们在作决策时通常会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
一些经济学家走得更远,把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就是作决策,这种决策可以理性地把稀缺的资源分配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中去”。有些时候,我们的各种目标往往相互矛盾。一个人不可能尽可能地存钱,同时又尽可能地花钱;一个企业不能把盈利全部用于扩大经营,同时又以此作为红利发给职工。有些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例如,谁也发明不了永动机。在经济学家看来,顾此失彼或无法实现的目标是“非理性”的,因而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那么,在经济学家看来,怎样做才是“理性”的呢?“理性行为”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你必须有一个目标,并且不能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如果你的目标不止一个,它们之间也要能协调一致。其次,你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换句话说,你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向目标靠近,但要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做。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效益”。
正文 第1章 经济学的意义:精练的常识(3)
。 更新时间:2010…8…7 21:20:05 本章字数:923
在有些情况下,假如你的目标无法实现,你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它,这同样也是“理性”的。你的目标如果是想成为你所在国家最健康的人,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但至少你可以让自己尽量健康些,这是非常理性的。这里所说的目标不一定单纯针对自身,它也可以是尽可能多地为慈善事业捐款,同时又确保自己应有的生活水平。
上述定义被批得一塌糊涂,但批评者并未领会它的真谛。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的,所以问题根本不是出在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已经被奉为标准的经济学定义,虽然涵盖了整个“微观经济学”,但并未将“宏观经济学”全部包括在内。家庭和企业一旦进入市场,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整体,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角”,都要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作决策。政府同样如此。
然而,有时问题不是出在资源太少,而是由于资源太多。请看下面这个宏观经济问题:当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可提供给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太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缺少工作岗位。不过,我们不能把这一逻辑推而广之,因为它并不适用于其他情况下的稀缺。例如“能源短缺”(更确切地说是“能源匮乏”)就不能说成是其他资源的过剩。
因此,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又对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正,去掉了“稀缺”这一背景因素。在他们看来,“经济学说穿了就是研究理性决策,仅此而已!涉及的资源不一定是稀缺的”。我喜欢的就是这个经济学定义,因为它同时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而把经济学表述得入木三分。事实上,经济学不是专门研究任何事物,而是研究一种特殊的决策,这种决策要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实现一个合理的目标。当你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