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限和无限 有限是指有条件、有界限、有始有终的意思;无限是指无条件、无界限、无始无终的意思。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这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
恩格斯说:“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6页)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通过有限来表现,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脱离无限的有限,或者离开有限的无限,都是不存在的。例如,从宇宙来说,宇宙总体是无限的,宇宙间每一个具体事物却是有限的。每一个有限的具体事物,都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无限的宇宙总体是由这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所组成,是存在于有限的具体事物之中,是通过有限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说,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却是有限的。前者是由后者构成的,是通过后者来实现的。从历史来说,历史的长河是无限的,个别的历史时代、历史阶段是有限的。无限的历史长河是由有限的历史时代、历史阶段构成的,是通过有限的历史时代、历史阶段来开辟道路的,等等。
有限和无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有限可以转化为无限,无限可以转化为有限。宇宙间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才汇成了整个宇宙的永无休止的发展。这就是有限转化为无限。无始无终的宇宙总体总是划分成具体的部分,通过无数的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无限转化为有限。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因而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77页)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限的认识,就会逐步接近对无限的认识。人类的认识发展史,是一个不断从有限接近无限的过程。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形而上学者把有限和无限绝对地割裂开来,否认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有的离开有限去寻找纯粹抽象的无限,结果陷入唯心论的先验论。有的则把有限当作无限,宣称无限的宇宙已被认识完毕,结果陷入形而上学的“顶峰论”。恩格斯尖锐指出:“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这种包括世界所有联系的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末,人的认识的领域就从此完结”,“这是荒唐的想法,是纯粹的胡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76页)我们要学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的革命斗争中去。我们对待任何事情,一方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无限性,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不断革命;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到事物的有限性,科学地分析每一项工作的具体条件,根据现实的可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力求做出更大的成绩。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间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反映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间断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不连续性,是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有限性的表现。不间断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连续性,是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中无限性的表现。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根源是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物质世界的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新的矛盾解决了,更新的矛盾又产生。正是由于物质世界的内部矛盾,使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引起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从一种质的过程推移到另一种质的过程,出现“渐进过程的中断”。所以物质运动就表现出间断性和不间断性这两种状态。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是辩证的统一。没有脱离间断性的不间断性,也没有离开不间断性的间断性。黑格尔说过:不间断性和间断性“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这段话,认为这是“真正的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9页)一切物质运动形式都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机界、有机界等等不同的阶段,显示出它的相对的间断性;但自然界始终在继续地向前发展,这又显示出它的绝对的连续性。自然界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它的相对的间断性;但人类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这又显示出它的不间断性。人类社会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不仅物质运动形式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就是物质运动的每一具体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也是既间断又不间断地向前发展。我国农村土改以后,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显示出农业发展的间断性;但这些相对的间断性,又构成了它的连续性。今后人民公社还要不间断地向前发展。间断性和不间断性又是互相转化的。间断性在一定条件下向不间断性转化,不间断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分化出间断性来,如此反复无穷,汇集成整个宇宙的无限发展的长流。
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哲学基础。间断性决定革命发展要有阶段性,波浪式前进;不间断性决定革命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推进,不断革命。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正确地解决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问题,特别是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类认识的绝对性、无限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人类的思维是一分为二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对立统一。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26页)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认识能力、认识使命和目标,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思维,包括“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25页),是至上的。但个别人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类,他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
但是,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并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结、互相转化的。、思维的至上性存在于非至上性之中,非至上性包含着至上性,无数非至上性的总和就是至上性。“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25…126页)这里的重要条件是实践。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经过真理和谬误的反复斗争,使认识的能力无限地发展,对客观绝对真理的认识一步步接近。今天没有认识的问题,明天可以认识;这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代代延续下去就可以解决。从自然科学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总是割裂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他们或者片面地夸大至上性,否认非至上性,走上先验论和绝对主义;或者片面地夸大非至上性,否认至上性,走上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江湖骗子杜林标榜他的思维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实际上是歪曲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把个人思维绝对化、神秘化,企图为他建立唯心论的哲学体系和假社会主义制造根据。林彪鼓吹“顶峰论”,离开认识的相对性讲认识的绝对性,把他的思维绝对化、神秘化,目的是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我们掌握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法,就能有力地批判各种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在欧洲哲学史上,围绕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等问题存在着的两种根本对立观点。凡是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就是决定论。决定论一般是唯物主义者的主张。其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等。机械决定论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却否认偶然性。例如霍尔巴赫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在这个自然之中,没有偶然,没有属于意外的事物”①。机械决定论者在反对神学目的论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他们否认偶然性,势必陷入宿命论。
凡是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偶然的,没有因果联系,没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人们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就是非决定论。非决定论是一些唯心主义者为了反对决定论而抛出的,是科学的敌人,是宗教和僧侣主义的支柱。例如马赫说:“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②“在理论上拥护极端的决定论的人,在实践上必定仍旧是一个非决定论者……”。③列宁尖锐地指出:“瞧,分配得多好:理论是教授们的事,实践是神学家们的事!”(《列宁选集》第二卷193页)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马赫企图调和科学与宗教,为神学家服务的反动实质。现代资产阶级则大肆宣扬非决定论。有些资产阶级物理学家,借口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宣扬电子具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性可言。有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例如新托马斯主义者,叫嚷什么因果原则没有普遍性,必须用宗教的非决定论加以补充。他们的反动目的,就是要否认科学,否认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①《自然的体系》上卷51、66页
②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9页
③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93页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决定论的原则,坚决反对非决定论,但又不同于机械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因果性、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既承认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同时,科学地阐明了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列宁说:“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一切都任意推到自由意志的身上。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列宁选集》第一卷26页)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客观世界是有机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在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存在着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两个方面的联系,以及这一事物和那一事物、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61页)非本质联系是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外部的、现象的联系。例如在阶级社会里,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联系是本质联系,而地理环境、人口与社会的联系则是非本质的联系。
事物的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是辩证的统一。本质联系制约着非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也影响着本质联系。本质联系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非本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