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商十训-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具规模、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

  从一开始,维尔就十分清楚这一点:一个电话公司要想保持其民营形态,自主经营,就必须具有一个突出并且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维尔有了第一个重要观念:贝尔公司虽是民营企业,但应比任何政府机构都更加关注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且要更为积极。为此,他做出了第一个正确决策:

  贝尔电话公司必须预测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并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不久,维尔又提出“本公司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这一口号在20世纪初很难为人接受。但是,维尔却没有止步于此,他看出了企业应有一项判断管理者及其作业的尺度,用以衡量服务的程度,而不是衡量盈利的绩效。也就是说,服务的成果应被定为是管理者的责任。公司高层的职责在于组织及调度财源,力求使公司能提供最佳的服务,并能获得适当的收益。

  紧接着,维尔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决策:实施“公众管制”。维尔认为,一个全国性的电讯事业,绝不能以传统的“自由”企业来看待,也就是说,绝不能是一种无拘无束的事业。要避免政府的收购,惟一的方法就是“公众管制”。所以,一项有效的、诚挚的并有原则的“公众管制”诞生了,它符合贝尔公司的利益,并关系着贝尔公司的存亡。

  在当时的美国,“公众管制”虽不是生疏名词,但在维尔提出这项结论时仍然引起了企业界的众多非议,法院方面也不支持这一观点,所以“公众管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公众管制委员会的人数既少,经费也不足,因而委员一职成了无所事事的闲差。

  但维尔却决定把促成“公众管制”的实施作为贝尔公司的目标。他将这一目标交付于各地区的子公司总经理,责成各子公司努力恢复各管制机构的活力,以期能有公平合理的“公众管制”来确保公众利益,同时又能使贝尔公司顺利经营。由于贝尔公司的高层管理的成员,包括各子公司的总经理的支持,所以整个公司都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维尔的第三个正确决策是建立贝尔研究所,并使其成为企业界最成功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这一项决策是以他的一个独占性民营企业必须自强不息、保持活力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在做这一决策时,他曾经自问:“像贝尔公司这样的独占性企业,如何才能永葆其雄厚的竞争力?”当然,他所谓“竞争力”,并不是通常在有同业竞争情况下的竞争力,而是一个独占性的企业如果缺乏竞争力,就将停滞不前,不能进一步成长和革新的核心能力。

  在维尔看来,一个独占性的企业在现阶段同行业中虽然没有“对手”,但应该以“将来”为“对手”。对电讯事业来说,技术最为重要。企业有无前途,完全取决于其技术能否时时更新。贝尔研究所就是在这一观念下成立的。贝尔研究所虽不是企业界所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但却是第一个有意识的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研究机构。

  贝尔研究所的正式成立是当时企业界一项很难得到别人理解的创新。如今,事实证明维尔的观念是正确的。贝尔研究所第一步发展的通讯技术,已使整个北美洲成为一个巨无霸的自动通讯网。后来更发展到当初连维尔本人也没有想到的领域中去,例如电视节目的转播、电脑资料的传送,都是成长最快的通讯技术,另外还有通讯卫星等等。

  20世纪20年代初,维尔做出了他的第四项正确决策:开创一个资金市场,这项决策的制定,着眼点依然是确保贝尔公司能够以民营形态继续生存。

  许多企业之所以被政府接管,大都是由于无法取得其所需的资金。在1860至1920年间,欧洲的许多铁路公司都由政府接管了,主要也是由于这一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货膨胀期间,欧洲大陆的许多电力公司也是以同样的原因被政府接管。当时各公司在货币贬值的情势下,不能提高电费,结果不少公司虽有心改善经营,却无法筹措足够的资金。

  维尔在做这项决策时,了解到贝尔公司需要大量资金的供应,而这些资金又不能从当时的资金市场获取。他的构想是发行一种“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普通股。他设计的这种股票,与当时的投机性股票完全不同。其设计着眼于社会大众,尤其是当时新兴的所谓“莎莉姑妈”的中产阶层的主妇。“莎莉姑妈”手头拥有大量的游资,却苦于找不到出路,担不起风险。而维尔设计的AT&T普通股,不仅能享有资产增值,还可免受通货膨胀的威胁,很受一些“莎莉姑妈”的青睐。严格说来,当时“莎莉姑妈”型的投资人还没有完全形成,那些拥有资金购股能力的中产阶层才刚刚出现。他们大多仍沿袭传统的习惯:将余钱都存入银行或购买保险。只有那些敢于冒风险者才用于投机股票市场。当然,这并不是说维尔“创造”了“莎莉姑妈”。他只是诱导当时的“莎莉姑妈”成为投资人,动员她们的储蓄,这样做不仅符合她们的利益,同时也符合贝尔公司的利益。正是由于他的这一设计,才使得贝尔公司在近50年来,一直拥有充裕的资金来源。直至今日,AT&T普通股仍是美国和加拿大中产阶层投资的对象。

  维尔的四项决策都与当时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但正是这四项正确决策使贝尔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众人所熟知的。行刺未成,却惹起了秦王进一步的愤恨。秦将王翦的部队很快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及太子丹等只得弃都远逃,秦将李信率军继续追赶燕王。在此危急情况下,燕王喜只得采纳代王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把人头献给了秦国。但是,秦国并不领情,继续攻打他们,5年后,完全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在这个故事中,荆轲成了悲壮的英雄,而燕国则成了彻底的失败者,这完全是因为燕太子丹审时度势时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燕弱秦强,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燕国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效仿越王勾践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忍辱负重,励精图治。而太子丹是怎么做的呢?他因为在秦国作人质时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待遇,便要报复,刺杀秦始皇。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太子丹却是时时刻刻地寻思报仇,而他的报仇方式,又采取了暗杀这种极下策。他想通过对方的内乱来遏制对方的攻势,却不去考虑如何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是极端的短视,是缺乏深谋远虑的表现。事实也证明,这只能加速燕国的灭亡,只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与燕太子丹情景类似,却因决断选择迥异而结果也迥异的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自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到元至正十六年率军攻克集庆(今南京),前后仅4年的时间,起义队伍就发展壮大到五六十万人,并建立了以应天府(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为中心的根据地,成为当时大江南北各种势力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盲目行动。他开始遍访天下有识之士,来制定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一天,朱元璋亲自登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向他请教夺取天下的方针。朱升给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让朱元璋继续巩固根据地,发展粮食生产,不要急于称王道帝,以缩小目标。待到准备充分再图大举,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朱元璋听了朱升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便把它作为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来执行。

  在政治上,为了避免树大招风,朱元璋决定暂不称王,仍对北方的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仍使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仍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起义纲领口号也没有变:“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与小明王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义”是一致的。

  在军事上,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的训练,经常命令部将带领士兵进行军事训练,以提高作战本领。

  在经济上,他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专门设置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派遣儒生,到各地劝课农桑;并实行屯田制,命令军队在江阴、龙江等地屯田,边打仗边生产;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

  朱元璋还非常注重搞好军民关系,强调要“惠爱加于民,法度行事军”。要求全体将士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如有违犯则严惩不贷。亲征婺州时,他派骑兵带令牌传令全军:“不准乱杀无辜,不准掳掠妇女,不准抢掠民财,违令者斩!”随同出征的亲随黄某因抢劫民财,当即便被斩首示众。

  此外,朱元璋还很注意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攻下浙东后,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到应天应聘,朱元璋特筑礼士馆,请他们住到里面,做自己的谋士。

  经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的实施,朱元璋迅速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兵壮粮多,得到百姓拥护。这一切,为他以后逐鹿中原进而统一中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事实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成功,决策是多么重要啊!

  以下是成功商人做出正确决策必备的五种能力:

  1.提出问题的能力

  及时发现现实生产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并指出这些问题,哪些应由上层解决,哪些应由中层解决,哪些应由下层解决。

  2.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全局出发,以战略眼光,对问题加以分析,依据其紧迫性、严重性、扩散性,加以分类、排队、筛选,从中挑选那些对全局有严重影响的问题作为重点决策问题。

  3.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优化能力。即从多个可行方案中抉择最优方案的能力。

  (2)适应能力。决策问题往往涉及许多学科,有些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可能不适应。这时应组织和依靠有关专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用组织能力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

  4.检查决策实施的能力

  决策实施时,主客观条件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如出现新的工艺技术变化,或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可能会引起生产管理上的某种突变。为保证决策能力在动态中运用自如,管理者应不断对决策进行检验,并及时调整或修正,以保证决策的正确实施。

  5.直觉判断能力

  很多情况下,决策需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推敲只会贻误时机。因此,往往要求决策者依靠直觉加以判断。这种直觉判断的正确性取决于决策者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应变能力。没有每算皆准的决策者,但是,勇于实践和长期的磨炼则可以提高这种直觉判断能力。因此,相信别人把别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自己的决策思路,避免自己武断专行,是一个公司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态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决策,是保持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商业成功的保证。

  据调查显示,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平均时间连一年都不到!

  如果你是有心人,比较注意观察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在行业中领先的企业,一定有商人的成功决策。

  其实,这就是商人经营的奥秘之一。

  1.“产品法”

  在商业领域中,决策的含义是丰富的,不仅包括决策本义,还包括在制造产品前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的设计、技术等方面应领导群众,还包括预测产品的销售状况;等等。

  做什么事,若想获得成功,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应当有个了解。

  一无所知是不行的。若是这样,便只有“失败”在等着你。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说的是做事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同样道理,对于经营而言,也是如此。

  准备也包括很多方面,市场调查就是其中的一点。

  经常有这样的商人,他们对事业勤勤恳恳,整天埋头苦干,不惜花费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制造和销售产品。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不畅销”。

  正常的做法当然是,进行市场调查。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大众需要的产品,喜欢的款式等等,即了解大众的购买心理。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推销产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决策前做了市场调查。

  日本老板的精明之处,即在于此。

  实际上,这点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