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待社会,中国人的社会改革,问题不仅是经济而已。为要发展经济,必须先从改造营运经济的人们头脑开始做起!努力创办实业,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人们赚钱,这才是真正对个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做法。
集经济人的精明、作家的反叛精神及自由奔放于一身,邱永汉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被誉为“股票神仙”和“赚钱之神”。其实他是注重了“神”的能力和内涵而赋予了“人”更多“仁义礼至信”的品行。
邱永汉从50年代到90年代,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经济如何起伏,其事业却始终屹立不动。他的足迹涉及日、中、台湾、香港等地,建立了他的〃邱氏王国〃,取得了骄人的财富,稳居世界华人富豪排行榜的前列。他的成长历程吸引着许许多多渴望成功的人们,人们希望从他的成功历程中寻觅到他赚钱的秘密。
邱永汉的身上焕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不仅仅是一个商人,他还是一个知名的顾问、作家,这也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与其他巨富截然不同的地方。“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面对机遇,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选择正确,你才有成功的可能。在这方面,作为优秀作家的邱永汉不仅做得很好,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他以贤者出身,总是善于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邱永汉由写作步入日本上流社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为一名知名作家;而当他写作前景看淡,已经山穷水尽之时,他开始积极投身于经济领域,这不仅迎合了他的自身发展需要,而且最大程度地挖掘了他的潜力,使他的能量得以完全释放,助他成就了一世伟业。
笑傲股市——大师们的投资之道第二章 第一理财家彼得·林奇
第二章 第一理财家彼得·林奇
●投资是没有结果的投机。
●在某种程度上,某种股票价格便宜要比关于市场明年如何运作的流行概念真实可靠得多。
●避免投资最热门行业里的最热门股票。
●购买被中层管理人员抢先购得的萧条股票。
●投资者尽可以从买卖拥有隐蔽性资产的公司股票上获得巨大的收益。
●许多投资者对市盈率的分析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彼得·林奇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他凭其杰出的投资才能,创造出令华尔街惊叹的投资业绩。从他1977年主管麦哲伦基金以来,到1990年该基金的股票价格提高了20多倍,资产由最初的2000万美元剧增为90亿美元,其投资组合也由原来的40种股票变成了1400种。彼得·林奇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第一理财家〃。
实践重于理论
彼得·林奇于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顿。父亲曾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但不幸的是,在彼得·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逝,全家生活从此陷入困境。彼得·林奇不但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不得不找个半天的工作,以补贴家用。
1955年,彼得·林奇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对于彼得·林奇来说太理想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得还多;在球场,彼得·林奇还能从高尔夫俱乐部的成员口中接受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除了打高尔夫球外还交流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虽然股市上涨了3倍,但人们仍然视股票市场如赌场,但当球童的经历使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赚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球童生涯并未妨碍彼得·林奇的学业,他读完了中学,而且顺利考入波士顿学院。即使在波士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兼职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费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由于日后的职业目标十分明确,林奇在大学学习期间便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地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因为在林奇看来,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当球童的小费似乎还相当可观,林奇不但靠球童挣的钱和奖学金支付学费,而且在他进波士顿学院的第二年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一点一点地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第一次股票投资的成功坚定了林奇的投资信心。他坚信在股票市场大的聚财机会是存在的,只要抓住它,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随后出现。
彼得·林奇在波士顿学院攻读研究生时,利用暑假期间,在富达公司找到一份夏季工作。富达公司在美国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犹如各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对于彼得·林奇来说,无异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
在富达公司,林奇被分派作企业调研和撰写报告的工作,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而且使他对课堂中所学的关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产生怀疑。他觉得大学教科书上的有效市场假设和随机运转假设是相矛盾的,根本无法帮助人们获得投资上的成功。林苛认为在大学教授数量分析和随机运行理论的教授们远不如富达公司的同事们干得好。如果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作出选择,他更愿意当一名实践家。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后来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林奇获得MBA证书后,在军队里度过了规定的两年,他被派往韩国服役。由于汉城当时没有证券交易所,在此期间华尔街发生的挤兑使他在缅因糖业公司股票上的投资遭到了损失,这使他得到两个教训:一是当人不在国内时不要买卖股票,以免损失钱财;二是不要购买那种要依赖于类似缅因州农民的那种四平八稳的公司股票。
1969年林奇退伍之后,富达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铝业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个工作为他深入了解证券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筛选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一次又一次地将判断与实际结果相验证。这一切为他以后驰骋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在富达公司作为永久性雇员干了8年之后,林奇于1977年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虽然林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时,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但这至少可以让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资才华。
林奇是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对其所做的一切显示出一种着了魔的狂热。也许在投资界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阅览所及的范围更广。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每年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小时的打电话。
林奇的投资一般采用的是一种以价值为出发点而进行比较的方法,但林奇从不将自己局限于任何一种股票,小公司股票、高股息股票、成长股,只要股价合理他都可能买。通常,他认为某一种股票在其价格收益乘数是公司增长率的一半时,会是一个好的购进时机,而价格收益乘数为公司增长率的二倍时买进则可能是一个极差的投资。因此,一般来说,林奇喜欢低价格收益乘数的那些股票。
林奇不停地寻找投资机会,他不断地奔波于各家公司,目的就是要根据有关的信息找出“明显的赢家”。当然,林奇和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否则他们也能做出和林奇一样的业绩了。首先,林奇对资料有足够充分的理解,从而能够快速敏捷地行动,用不着费工夫去得到并不是必需的资料,这足以保证在多数时候他是正确的。
林奇有两个分析员助手,一个专门收集华尔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种会议,另一个专门打电话及走访公司。林奇每天要处理上千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无意中偶然得到的,而有些信息则是林奇精心收集而来的。林哀获得投资信息的渠道有很多:首先是从经纪人那里获得。林奇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见十个经纪人的电话。一般情况下林奇不亲自接电话,他根据经纪人在其助手处留下的简洁信息,只选择跟主题密切相关的回电话。其次,他所造访的公司也是他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林奇走访公司,每月40家到50家,他通常要对这些公司总裁进行归类,因为公司总裁所谋求的是按照机构股东的旨意来办事,他们所披露的信息有的言过其实,有的谨小慎微,有的诚信可靠,职业投资者应了解他们的类型,懂得如何解释其所听到的信息。当然,要想快速地了解多家公司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参加由当地的经纪人组织的地区性公司会议。在这种场合,数十家公司将派出他们最优秀的人才,尽可能用最精炼、最富有信息的方式介绍他们公司的情况,还有专门解答问题的时间。另外,林奇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你不会把眼下你要购买的股票告诉他们,但你跟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不难理解,这些经过选择的少数同行,每个人后面都有数百人的经纪人为其提供资讯服务,可以说是处于这〃智力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当然是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林奇认为这是他有价值想法的最好来源。
许多非职业的投资者把自己想像成福尔摩斯那样,待在他们的俱乐部里,不允许任何人进来交谈,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破案。这些投资者认为只要他们坐在载有电视屏幕和事件记录的桌旁,做充分的工作,然后“‘美元就会滚滚而来”!其实事情并未如想像般简单。那些做法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起点,现在他也许正是那些非专业人员的买主或卖主。所以,在林奇看来,优秀的投资者更善于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样工具,而最关键的一样就是获取第一手资料。
林奇在实践中并不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将投资局限在有限的领域内,他涉足任何领域的任何股票。当他发现市场良机时,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调整和进行过多的分析,就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当然,这既需要天生的本领,又需要有在这方面长期研究基础之上的确切的判断。如果某项政策或某一趋势对某~行业有利,林奇通常不是只买最好的~家公司股票,而是买一批能从中受益的公司股票,也许几家,也许十几家,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筛选最佳公司保留下来,把其余的卖掉。
林奇不作彻底的分析就购买股票的做法是为了避免错过投资良机。例如当日本汽车打人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详尽的研究即大量购买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如果林奇因期望发生某种事情而购进股票,但事情却并未如期望发生,那么他就会立即把这些股票卖出去。华尔街对这种思想表述为:‘股资是没有结果的投机。”你基于某种期望而有了某种想法,但你错了,那么现在你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拥有该股票,应当迅速地把它卖出去。有人通常倾向于认为无论如何也得继续干下去,让有价证券承受可怕的风险,要不就是在一些明显不同的低价部分扩充业务,然而这样一来,他就很容易因无知而犯错误。而林奇常常~眨眼的功夫就将这些股票卖出去了,因为“你不会被不属于你的东西的价格上涨所伤害,而你真正拥有的东西才会毁灭你”。
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