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蘸蟠窗炻糜瓮竟橐蛴诖耍蛭疵馓G俊T诖匆捣较虻难≡裆希航ㄕ潞图剧乃悸菲涫涤氪蠖嗍匆嫡咭谎嚎奖疵拦殖傻哪J剑蛘甙涯掣鲂幸蛋岬酵稀W畛酰航ㄕ驴粗械氖峭鲜榈辏韵弁际槲鞯娜赖谝患彝缌闶酃狙锹硌饭荆ˋmazon)这时候风头正劲,1998年年底,亚马逊的股价一度突破300美元,到1999年2月,亚马逊的估值已经达到250亿美元。模仿亚马逊模式的卓越网副总裁陈年曾感慨,1999年的时候,亚马逊是全球最红的互联网公司,国内网站受亚马逊影响最大。   
    梁建章也深受亚马逊的影响,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描写的第一个互联网公司案例就是亚马逊,在他看来,“亚马逊书店是网上最早、最大和最成功的商场,其网上的销售方式一直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典范。虽然有很多模仿者,但迄今为止,亚马逊书店的网站仍是网上购物的最优秀的网站”。     
    他甚至在书中大段描写自己使用亚马逊的感受:“我是在回到中国后,才发现亚马逊书店的。刚回国时,由于买不到最新的原版外文书籍,就试着用电脑上网到亚马逊书店订购,用我的美国信用卡付款。没想到两个星期后,书籍就寄到上海家里。此后我在亚马逊书店上购买了十几本书籍,并向朋友推荐,有不少朋友,由于没有美国信用卡,还托我在亚马逊书店代买书和唱片。”深受亚马逊影响的梁建章想要学习亚马逊的模式。     
    除了亚马逊,梁建章也动过别的念头。互联网改变了企业招聘的模式,由于能够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一个颇有成效的双向选择平台,招聘网站从一诞生就表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在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大获成功,它的中国模仿者,51job和中华英才网也表现不凡。大多数中国网站还在“花钱赚吆喝”的时候,51job就已经达到千万元级别的营业额了。梁建章曾考虑过招聘服务,甚至还注册了一个CHINAJOB的网站。     
    与梁建章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的思路不同,季琦的最初想法来源于家庭装潢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对家庭装潢的需求激增。1996年,国内装修产业的产值仅为450亿元,到1998年,全国用于住宅装修的费用就达到了1000亿元。上海的发展更为迅速,在1998年,上海家装行业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占了全国1/5。     
    1999年1月,瑞典家具公司宜家在北京开店,这是宜家在中国的第一家店,追逐时尚和潮流的人们立刻接受了宜家的家居概念。季琦当时想做的,就是抓住家装市场快速增长的机会,在互联网上出售装修装饰的所有材料,他甚至想好了网站的名字:“网上宜家”。     
    不过,亚马逊和网上宜家的模式都绕不开一个重要的环节:物流。由于中国地域的广阔和物流业的相对落后,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招聘网站,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家,对于梁建章和季琦来说,他们进入这个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最终选择旅游业,确实与梁建章和季琦的爱好有关。当时两个人的太太都不在上海,按照季琦的话说,两人经常凑到一起“喝点小酒,吃点小菜”。季琦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两人周末就开车去上海周边的景点逛。     
    在把备选的方向一个个否定掉之后,旅游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梁建章最早想到了这个方向:“干脆我们做一家旅游网站。”     
    三人为众:沈南鹏     
    三人为众,如果只有梁建章和季琦,携程的商业故事也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在考虑新公司做什么的同时,梁建章和季琦也在琢磨扩充创业团队。“那时候流行‘TEAM’(团队)这个词,我一想,我跟梁建章两个人,没办法组成一个团队。我们还缺一个有钱的人。”季琦和梁建章想到了他们都认识的一个熟人,这个人是季琦同届的校友,与梁建章在美国相识。他的名字叫沈南鹏。     
    如果从早年的经历来看,1967年出生的沈南鹏介于顺风顺水的梁建章和出身贫寒的季琦之间。     
    沈南鹏出生于浙江海宁,这是一个拥有6     
    000年历史的城市,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到武侠文豪金庸,海宁从来都是一个出文化大家的地方。不过,在幼年的沈南鹏的印象中,那只是一个“非常漂亮和安静的小镇”。     
    7岁那年,沈南鹏的爷爷去世了。他的母亲,一个忙碌的国营企业厂长,显然没有办法拿?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他被送到了上海,住在没有子女的姑姑家里。     
    很多年以后,沈南鹏对于母亲的记忆只有“忙碌”两个字。作为一名拥有三四千名职工的国营造纸厂厂长,她要管的不仅仅是生产,还有职工的生活?事。“她特别忙,有时候来上海出差顺便来看我,到我家坐下,司机就在旁边等着。她总是非常匆忙。”沈南鹏在参加一档电视访谈节目时,习惯性地把姑姑家说成“我家”,母亲似乎在他日常生活的轨道之外。     
    尽管母子之间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机会很少,但是沈南鹏用最传统的书信维系着自己和母亲的交流,这个习惯维持了多年。在沈南鹏读大学之后,一个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母亲工作的造纸厂发生了一起火灾,火势很大,烧了一天一夜。沈南鹏担心母亲承受的压力太大,专门写了一封信宽慰母亲,大意是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然很遗憾,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有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控制的。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只能面对现实,只要有一个很好的善后办法就可以了,不用去想太多。当时沈南鹏在上海交通大学参与了一些学生刊物的运作,于是就把这封信发表了出来。     
    也许正是由于很小就寄宿在亲戚家中,并且与母亲之间维系着一种保持一定距离的交流,让沈南鹏和他的母亲始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我感觉我跟妈妈在很多情况下交流都是非常平等的。她从来没有给我设计什么人生轨迹,也从来没有教育我应该选什么专业,应该什么时候出国。后来我换专业、改行,妈妈都是以一种很尊重的态度看待自己孩子的选择。”在沈南鹏看来,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自己最终做企业,也多少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虽然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是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基因还是会遗传下来的”。     
    但是沈南鹏的母亲未必这么看,在她眼里,小时候的沈南鹏是一个读书读到疯狂的孩子,以至于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他缺少孩童应该享受的玩耍。爱好数学的沈南鹏似乎是一个做题机器,除了上学就是到少年宫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班,他孜孜不倦,而且乐在其中。     
    有时候,他也会显出孩童调皮的一面,但不是梁建章那种自己读完课本、把课堂时间用来跟同学聊天的类型,驱动他调皮的,更多是一种孩童的好奇心。沈南鹏奶奶的家中有一个水缸,每次挑来河水后,都会用明矾把水澄清,这块神奇的明矾显然引起了沈南鹏的兴趣,他想试试明矾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于是铲了一铁锹草木灰,放到水缸里。当然,明矾没办法把这缸水变清。    
第二章 携程团队(3)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把每个周末都用在做数学题上的沈南鹏,的确在数学上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绩,他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海外赛区比赛中也得过奖。这样的成绩,很容易让人把他同自小享有“神童”之称的梁建章相比较。在携程获得成功之后,一个记者这样描写沈南鹏和梁建章两人命运的第一次交叉:“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这样的赞誉,沈南鹏或许并不那么乐于听到。在一档电视节目上,主持人充满好奇地问沈南鹏,中考时他如何能够在600分总分里取得594分的成绩,沈南鹏却略显尴尬,“其实我一直对这件事情比较忌讳,”他说,“我感觉读书好,确实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中国这种考试体系里面,总是鼓励孩子们取得最高的分数,可能忽视了一些书本以外的东西。其实我感觉,当时我们那个学校的老师蛮担心的: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是走上社会之后,会不会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是不是“高分低能”,要到很多年后才能判断。在当时,中学毕业的沈南鹏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对于他来说,在交大完成学业,然后出国攻读博士,成为一个数学家,这几乎是一个好学生必须完成的事情。事实上,这个路径也是不少中国名牌大学里成绩优异学生的选择。尽管在交大念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上海市三好学生考察团,到四川边远山区,发现自己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书本上面,应该要有更广的视野。但这一次旅程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路径。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1989年,他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建于1754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7所大学组成的“常青藤联合会”成员,它的法律、文史哲、管理、新闻和国际关系等专业实力强大,数学系同样历史悠久。1888年,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的纽约数学会成立,到1894年纽约数学会演变为美国数学会(AMS)这一全国性组织,对美国数学研究有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虽然哥大数学系不能同素有“数学之都”之称的普林斯顿大学比肩,但仍然是美国最具实力的数学系之一。     
    在哥大数学系,沈南鹏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是个数学天才。他对自己过去的数学成绩进行了一个总结:“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特别专心做一件事,就是把书读好。其实我很乖,比较少关心课本以外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说你有多大才能,更多是在于投入了时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回报。就像我进入交大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选择数学专业,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点数学的小天才。我有没有数学天分呢?很难说,因为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星期天我都是在上海市少年宫花两到三个小时参加数学班。即使你原来并没有数学天分,经过这样的培训,可能你也会有了。”在私下里,他跟自己的半个老乡、作家余华说:“中国人是把熟练当成了天才。中国学生是靠在国内大量做题,到国际上去拿各种奖牌的。”     
    发现自己不是数学天才之后,沈南鹏开始反省:是不是多年在数学上的训练,让自己产生了错觉。多年训练得来的超乎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让自己误以为是数学天才,能够成为一个数学家,但逻辑思维能力强和数学家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被遮蔽?     
    这个念头一经出现,就不可遏制。     
    这个时候,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经历刺激了大家。那个学生看上去不求上进,不但没有考博士,而且考试还有一门没有通过。可是,他却进入了华尔街最好的一家公司。留学生们议论纷纷,连这样的学生都能在华尔街找到工作,自己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把华尔街作为就业方向呢?     
    这件事情也让沈南鹏重新解剖自己:如果不做数学家,还有很多领域可以把数学能力发挥出来。比如进商学院,或者做与数理有关的证券之类的工作。与沈南鹏估计的一样,日后果然是他的数学能力,帮助他在华尔街找到了工作。     
    1990年,沈南鹏决定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很快,他就出现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成为管理学院的MBA学生。     
    不过,临近毕业之时,沈南鹏似乎没有那位考试不及格的留学生运气好。虽然手里拿着美国耶鲁大学的MBA文凭,工作依然很难找,因为全美毕业的MBA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他们都盯着华尔街上的工作机会。既然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毕业生,华尔街的顶尖公司为什么非要录用一名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中国学生呢?沈南鹏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在进入耶鲁大学之前甚至连《华尔街日报》都没有读过,这对于一名美国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在耶鲁的两年时间里沈南鹏拼命学习以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