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变大有多条路可走,多种方略可采用,关键是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要使公司上档次,做百年老店,没有一定的规模是很难想象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抓住机遇,趁势发展
在公司由小而大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发明家要随时做好准备,以便抓住灵感的青睐一样,公司经营者要随时睁大眼睛,准备捕捉机遇的垂青。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碰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机遇,抓住了机遇,你也就握住了发展的手,否则你将在悔恨和抱怨中,无所作为。机会总是为做好准备的人预备的。
美国商人哈默就是因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自己成为美国的巨富。
那是在1934年,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正在为挽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新政。哈默密切地注视着形势的发展,他觉得自己事业大发展的时候可能到了,因为新政一旦得势,那么禁酒令就会被废除。
1919年,美国议院通过的《沃尔斯德台案》法案规定不许酿造和销售酒精含量过千分之五的饮料。哈默看着罗斯福的新政策一个一个地出台,认定罗斯福一定会取消已经不合时宜的禁酒令的。而一旦禁酒令被解除,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将会出现一个高潮。
然而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尤其是白橡木制成的酒桶。
事不宜迟。哈默很快就从俄国订购了几船的桶板。当货物到家到美国时,哈默却发现俄国人搞错了,原来他们运来的不是成型的桶板,而是一块块晾干的白橡板。事不迟宜,哈默马上就近租用了纽约船坞公司的一个码头,修建起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昼夜不停地加工这些白橡木板。因为供不应求,哈默又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加工酒桶的工厂。
恰如哈默所料,很快,禁酒令被解除了,当禁酒令解除时,哈默的酒桶就从生产线上滚滚而来,这些酒桶很快被各大酒厂抢购一空,钞票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哈默的口袋。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哈默都只满足当一名酒桶供应商,而不想插手制酒业——因为在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会被人视为是做黑帮生意而被人瞧不起。只因一个机会的到来,使哈默改变了观念。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来找他,他递给哈默一份证券交易所的价格表,请求哈默购买美国制酒公司的股票。因为谁购买他们的股票,他们就准备给谁一桶烈性威士忌酒作为股息。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由于美国政府不准酿酒厂使用当时奇缺的谷物,所以人们很难买到威士忌酒。哈默心中盘算,觉得如果一面可以拥有美国制酒公司的股票,一面又能搞到紧缺的烈性威士忌酒,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于是,他以每股90美元的代价,买了美国制酒公司的5500股份。两个月后,美国制酒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150美元,他没有卖掉他手中的那5500股股份,因为他听从朋友的劝告,认为还可以从威士忌酒的买卖中赚一笔。
接下来的事,后来被证实为卓有远见。哈默没有把他那批作为股息付给他的5500桶烈性威士忌酒运到纽约去出售——虽然那样可以赚上一大笔。哈默在机遇到来时,想得更远。他把这批每桶50加仑的威士忌酒改成瓶装,全部存在原来的工厂中。然后,他自己申请了一张造酒的执照并开设了一个办事处。
下一步的措施就是命令原工厂把威士忌酒瓶贴上商标,再拿出去卖。只用了几周时间,他就卖出了5500桶中的2500桶。他想这次是大大地赚了一笔,准备卖完这些威士忌后就歇手。谁知他的坚韧不拨又使他很好地把握了下一个机会。
有一天,他所认识的一个化学工程师来到他家,并向他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在纯正的威士忌中掺进80%的廉价酒精,可以使威士忌变成原来的5倍。而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喝酒的人,都会把掺有酒精的威士忌当作难得的好东西。
这真是一个好机会,这样他剩下的3000桶酒就变成了15000桶,而且股票还在他手中握着。他决定大干一场了。
当时新成立的战时生产局对于酒精的生产相当重视。因为战争期间,人们对酒精的需求量很大,不亚于军需所需的燃料。当时的法律只允许用土豆生产工业用的酒精,而不能用来制造饮用酒。哈默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两个参议员,要他们替自己说话。不久,这两个议员就安排了哈默同战时生产局局长见面,局长给他签发了一个批准函件,该函件声称,鉴于土豆生产过剩的危机,授权哈默和他的合伙人可以生产供酿造饮料用的土豆酒精。
这时,哈默停下了手中把桶装酒改成瓶装酒的活儿。他用55000美元,买下了一家朗姆酒厂。又以10磅1美分的低价购买了几千吨土豆。用这些土豆,他生产出足够的土豆酒精,又找来出色的化学师为自己勾兑出混合酒,他为这种混合酒取了了响亮的名字——金币牌威士忌。令他高兴的是,不久购买金币牌混合酒的人就开始排起了长队。
就在这时,美国财政部颁布了一个令金币酒厂悲哀的消息。该决定说,从1944年8月1日起,直到颁新的法令以前,每个酒厂都能够用小麦来酿造各类酒品。这被称为“谷物开放期”,这一时期,大家都能酿酒了,这意味着哈默利润的减少。
面对困境,哈默胸有成竹,他要求人们,继续抓紧时间用土豆提炼酒精,因为“酒精可以找到买主,烂土豆一文不值。”
他的预见又对了,“谷物开放期”只维持了一个月即告终止,人们对土豆制成的酒精的需求量再次大增,而哈默手中的土豆酒精又可以兑成混合酒卖给人们了。
为了防止再一次“谷物开放”给工厂带来灾难,哈默购置了9家闲置的谷物制酒厂。这样,他就可以双管齐下了。在谷物开放期,他可以用自己的9家谷物酒厂去大发其财;谷物开放结束时,他就全力跟“土豆”打交道,作“两合水”的买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默又陆续买了几家酒厂。这样由于他总是不断地把握住了稍现即逝的机会,他的事业也不断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哈默竟一跃成为全美威士忌酒业中仅次于西格拉姆这个老牌酒厂的第二号巨头。
看到这里,再想一想,哈默为什么能把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呢?是他有特别雄厚的资金吗?不是,是他有什么后台支持他吗?也不是,他唯一具有的就是不断洞察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正是这一能力,使他的公司由小走到大,由胜利走向胜利。而洞察机会的能力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了。那么,训练你的敏锐的洞察力吧,它将带你走向辉煌。
二、确立宏伟的甚至冒险的目标
许多成功的人士也许并没有超人一等的能力,但他们都有异乎常人的远大目标,这种目标使他们能够超越目前平庸的生活,而去追逐更大的成功。对于公司也是这样,如果在创业已经小有所成的时候,却仍然盯在目前的经营范围和成就上,这往往是失败的前奏。
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有名的生产通讯和电子产品的公司,可是在最初它只能算是一家小作坊罢了。唯一和大公司相像的地方是索尼公司的领导人盛田昭夫精力充沛,胆略过人,对未来充满了理想,这一点和大公司的领导人极其相似。
50年代末,索尼公司名字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该公司虽然号称生产通信产品,但实际上只能生产一些通信的配套产品。在奋斗10年以后,盛田昭夫决定将公司改名为索尼公司,这家公司的银行反对这样做,它坚持说这个名字已经用了10年,好不容易在日本的通信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放弃这个名称会前功尽弃。但盛田昭夫说:“我们公司早迟是要走进世界市场的,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不行的。原来的东京通信公司一听就是一个地方性公司,所以必须加以改变。”
那家银行充满了嘲讽:“我看还是等你走出去再说罢!”
面对这种嘲笑,盛田昭夫毫不动摇,坚持把公司名改变成索尼。几十年以后,索尼公司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盛田昭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索尼的发家是从制造晶体管收音机开始的,这同样反映了索尼公司非同凡响的气魄。盛田昭夫说:“虽然我们的公司还很小,而且我们把日本看作一个巨大的,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市场,但是我最终认识到,如果我们不把目光对准国外市场,那么我们永远不能发展成我所设想的那种公司。日本产品在世界上以质量次闻名,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
从索尼公司的发家史来看,在索尼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就不但要冲出日本,走向世界,而且还想替名声不佳的日本公司出口气,挽回日本公司的名声,这是多么大的气魄,对于任何只有几十个人的公司而言,这绝对是天大的目标。
索尼确定这个目标以后,就开始在全世界寻找机会。1952年,索尼公司开始在世界上第一个生产晶体管收音机。这是一种可以装在衣服口袋里的收音机,因此可能成为世界性的流行产品。在90年代,人们已经对各种各样的袖珍产品司空见惯,但在50年代这绝对是时髦的象征。制造这种新型收音机,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要经过许多失败,对于像索尼这样的小公司,这绝对是一个挑战。
但是被一个强大信念支配的索尼公司,决定要进行这样的尝试,而且一定要成功。当公司的前任领导井深大将索尼的决定告诉公司的一位顾问时,这位顾问说:“晶体管收音机?你没开玩笑吧,即使在美国,晶体管也只是用于资金不存在问题的防务领域,即使你生产出这样的收音机,造价那样昂贵,谁又能买得起呢?”
但索尼成功,就是靠开发晶体管,索尼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电子产品的公司之一。
索尼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它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这种信念把索尼和其他的小公司区别开来,使索尼能够迎接技术革命,获得大的发展。其次,索尼公司的成功还取决于为了这样的成功而坚强的斗志,如果没有坚强的决心,索尼不会冒着破产的危险去实验,但如果不是这样,索尼现在也许还在通信领域修修补补。
三、小公司要学会“蹭饭”
从数量上讲,中国99。5%的公司都是中小公司,甚至所谓的大公司相对于国外大牌公司也只能算是中小公司,而国外很多大公司已瞄准中国这块沃土,开始狂轰乱炸式的进攻。你看,麦当劳已遍布各大中城市,可口可乐的售卖机已安装到了学校的小卖部,宝洁的产品在中国农村大行其道。我们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赤裸裸的“对外战争”了。还有,同为“民族兄弟”的国内竞争者们,都虎视耽耽,恨不得多从市场上分得一块肉。面对这种情况,那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公司怎么办?
1。老总有清醒的认识。
一个公司的成败80%决定于该公司的领头人,尤其是那些小公司,老总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想进入世界500强的,还是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老总首先应对自己公司有清醒的认识,搞明白自己是市场领导者,还是跟进者?有了清楚的定位,然后制定战略、策略。定位不准,再棒、再精彩的战略和策略都只能加速公司的灭亡。这对于任何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公司更是如此。鸡蛋碰石头的结果三岁小孩都明白。我们接触的一些小老板,在某区域市场上干出了点名堂,就叫嚷着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作为鼓舞下属士气,增强凝聚力是好的,但千万要在心里装面镜子,看清楚自己的实力,把握好时机。
2。要抓紧时机,蹭人家一把。
北京有个挺有意思的词叫“蹭饭”。意思是说,比如某天我钱不够吃饭了,刚好有人请你吃饭,那请你带上我吧。饭桌上你和你的朋友聊得起劲,我在一旁埋头苦吃。最后,我会摸着肚皮说,这一顿蹭得够饱。做公司就是这样,能蹭则蹭,别傻乎乎地掏钱请客,饱了别人,空了自己的口袋。
一位广东老板当年怀揣80万人民币不动声色,愣是让万燕花了大把的钱,到处做广告,告诉消费者:VCD是好东西。直到市场培育好了,人家都知道VCD是个好东西时,他出手了,建树自己的品牌,完善自己的营销网络,再把价格降下去,成功了!
山西别样红降火冰糖梨汁做企划时也蹭了红牛一把。当时山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