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通论-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凯恩斯
《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自由竞争;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供求关系;最终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趋于一致)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是很有启发的。

…开始阅读…

'1'作者简介

  凯恩斯(Keynes;1883——1946)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缔造者之一。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凯恩斯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其他著作有《货币改革论》、《通向繁荣之路》、《怎样筹措战费》等。


'2'序

  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如果给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来个排行榜,凯恩斯坐头把交椅是不会有多少争议的。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也不是教授,但凯恩斯创立了现代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而且,他并不只是在理论上与多数经济学家有所不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至今还被许多政府应用于国民经济管理之中。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宏观经济领域内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本书对世界的重要性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相媲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摒弃了正统的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的理论基础,倡导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济学巨著,凯恩斯也因此可以和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凯恩斯的父亲曾任剑桥大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师、大学部注册科主任、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秘书,母亲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者。
  凯恩斯的父母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凯恩斯接受教育的时间很早,7岁时进入波斯学校,两年后便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189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这位伟大的天才开始崭露头角。1895年,凯恩斯考取了著名的伊顿公学,并于1899年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1902年,凯恩斯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大学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英国文官考试,在英国外交部的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凯恩斯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后来应马歇尔邀请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凯恩斯去世)。1909年,凯恩斯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以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8226;斯密奖”。1911年,凯恩斯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13年至1914年,凯恩斯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英国财政部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1929年至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0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顾问。1942年,凯恩斯被晋封为勋爵。
  1944年,凯恩斯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在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复兴开发银行两个机构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37年之前,凯恩斯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经营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创建过国家投资公司,做过外汇投机生意。凯恩斯在投资上胆子很大,有赚钱的时候,也有赔钱的时候。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家中去世。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伟大的理论来源于现实的实践。《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
  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它不仅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还动摇了传统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地位。人们不再相信自由竞争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人们开始丧失了对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传统市场经济的信心。
  为了走出经济危机、摆脱经济困境,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政府直接对经济进行管制,推行“大炮”取代“黄油”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同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上台后推行了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其核心也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实质上是实施以国家干预主义为特征的垄断资本主义。因而,当时的西方世界既担心德国的局势,又急于为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寻找理论依据。
  在西方世界一片萧条的同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却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是在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之下实现的。苏联的国家干预启迪了西方世界: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经济均衡的实现,政府积极的干预使得经济运行更为平稳,这是非常必要的和可取的。
  1927年和1930年,凯恩斯就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先后发表了《货币政策论》和《货币论》,开始为医治当时英国经济的萧条提出自己的看法。《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真正为凯恩斯的学说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这是社会的“有效需求”所决定的,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爆发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资本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丧失了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造成的。他说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还应归因于“心理因素”和“心理规律”,靠“自我调节”是不行的,而必须依靠“国家调节”。凯恩斯这一理论的发表,立即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如下:
  一、凯恩斯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概念。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否定了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现象,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些大量的失业也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已。然而,传统的失业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对于现实缺乏说服力。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环境下,政府应该追求充分就业,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看来,充分就业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1)当有效需求进一步增加不会引起就业量进一步增加时的就业水平;(2)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这些生产要素为维持一定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时的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但是,大萧条使他意识到:经济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这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等于或低于现行真实工资率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的失业。当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时,凯恩斯认为经济就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时,社会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意味着传统就业理论的失效,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理论,凯恩斯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就业水平的决定理论。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原理和有效需求原理。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的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所决定的。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货或是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因此,就业量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来决定,又因为短期内的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所以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与总供给相均衡的社会有效需求的大小。
  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方法,假定总供给是既定的,因而收入和就业水平完全由总需求来决定。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同方向的变动:总需求越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也越高;总需求越低,收入和就业水平越低。而总需求是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消费需求由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决定。如果消费倾向不变,消费与收入同方向变化;如果收入水平不变,消费同消费倾向也是同方向变化。投资需求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定。利率的高低则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量。当流动性偏好一定时,利率与货币供给量成反向变动;当货币供给量一定时,利率与流动性偏好成同向变动。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人们对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心理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所决定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往往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从而使得经济运行常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伴随着大量的、持续的非自愿失业。
  四、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由于基本的心理法则,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这是以递减的幅度进行的,造成了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是:一方面,它使得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定。凯恩斯认为,在决定投资需求的两因素中,资本边际效率是比利率更重要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预期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新增利润之比,深受投资者的心理和利率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使得投资很难随储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下去,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二个原因。3.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动机。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中又是稳定的,前两种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市场利率与投机者的预期利率。投机动机使得人们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利率足够高时,能够把人们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吸收;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无限制地持有货币,利率也无法继续下降,经济将出现“流动性陷阱”。
  五、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初始的投资增加可以引发诱致性投资增加,通过连锁式效应,最终可以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扩张;同样,初始投资的减少也最终会造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凯恩斯把投资需求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乘数效应”或乘数理论。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