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商圣-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蠡 第6节:5。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5。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离开海滨之后,范蠡一行人向西而行,来到了一个叫做陶邑(今山东定陶)的地方。范蠡之所以来到陶邑,自有他的一番道理。首先,范蠡认为,选择一个对做买卖非常有利的地点,如交通便利之处、居民集中之点、物产丰盈之地,都可使经营业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范蠡眼中,陶邑就是这三点的汇合之处,因为在当时陶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正东是齐国和鲁国,向西则是魏国和韩国。所以,陶邑是各国人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商品交易频繁,能够轻易获得有利的信息,从而能自如地掌控商品转运买卖的时机,在这里经商必能财源茂盛。其次,陶邑正东的齐国多产布帛和鱼盐等,而北面的赵国则盛产鱼、盐、枣、栗,而南面的邹国和鲁国,是桑麻产业发达的国家。因此,这些在当时比较富强的国家,所生产的丰富多样的商品便为范蠡经商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再加上,陶邑的道路四通八达,与各国经商以及往来联系都非常方便。他利用南北各地之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差异,待时而动,转运,将南方商品卖到北方,将北方产品倒运南方,只要从中赢利十分之一,便可成为积资巨万的大富翁。最后,陶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既为经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又可为商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之后,范蠡便在陶邑居住了下来,与家人开始由耕畜起家,继而再积聚货物,据时而买或卖,从商品交易中获取丰厚利润。经过短短几年的打拼,范蠡终于又一次“致货累至巨万”,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富翁,人称“陶朱公”。聪明的商人总能将他们的智慧与外界优势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也是他们总能够立足于商战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因为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因素对于各种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非常有必要加强地理优势的观念。在可能的条件下,经营要尽量运用地利,不管是建设工厂,还是开办商店,首先就是选择理想的位置。对于地利的考察和鉴别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捧着金碗讨饭,住在宝地喊穷”就是不识地利的表现。所以,在选择地利优势时要从大处远处着眼,看是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是否有利于商品信息的获得。但是,对于大部分商人来说,地理条件常常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一个企业不可能经常迁来迁去,四处游荡,而且一个商家每一次迁址往往会损失大量的原有客户,即使到了一个有利的地方也没有多大的成效。所以,这时就要学会发挥当地优势。比如,当时居住在猗氏城南王寮村的盐商猗顿,因为大雨连绵,盐池中盐花不生,贩盐业陷入窘境。于是,他上门请教陶朱公,寻求新的致富途径。陶朱公看到涑水河两岸沃野无际,草盛水聚,就劝猗顿发展畜牧业,农、牧、商结合起来发展。后来,猗顿也成了当时的巨富。因此,立足当地,善于发现优势,正确运用地理条件,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陶邑,范蠡利用当地信息和交通的便利,大力发展商业,不断地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以至于积聚了巨资家产。后来,范蠡年老力衰,其子孙便继承了他的事业和经商经验。陶朱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居住的村庄命名为陶村,并为他修建了墓地,盖起了碑楼。另外,在猗顿的故里王寮村,人们也修建了庙宇,庙内供奉的陶朱公和猗顿两位富商的塑像,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从此之后,世上便有了“富比陶朱”的说法,“陶朱公”已经成为财富和富有的代名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财神”。

范蠡 第7节:6。天地圆道,万物反复

    6。天地圆道,万物反复

    范蠡的经营理念,植根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周易》的圆道思想,主要经营思想之一就是“极而复反”的规律。范蠡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不断变化的。万物生于土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而万物不论美恶,大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同样人类也依赖大地得以养生。但是,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就不可能勉强生长,而人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也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可以把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转过来。范蠡善观大局,他把自己的“积贮之理”放在自然环境、社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圆道循环中来看待。这样,通过研究事物内部的循环运动与外部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就能有效地预见和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范蠡深知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他认为每年的气候不同,产量也就不同,从而对市场价格的涨落也会有很大影响。所以,遇到丰年,范蠡就大胆收进农产品,而遇到歉收的年景,收进的货物就不发愁没有机会卖出去了。同样,在这种歉收的灾年里,物价会大幅上涨,也不必担心没有进货的机会而吝惜货物,所以尽可能地抛售出去。就这样,他在致富的同时,也为平抑物价、调节商品流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简单的由小到大、再到消失的抛物线,而是一个复杂甚至曲折的过程。所以,仅仅意识到以积蓄储备来应对客观规律带来的影响是不够的。在深入了解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还要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反向投资。也就是说,当大多数人不想投资的时候,你去投资;而大多数人都急于投资时,你则卖出。因为市场上的某种货物价格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生产这种货物过多,供过于求,价格就会跌落下来。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供不应求,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此时,就要利用“有余”和“不足”与价格的高低之间的关系,决定卖出买进。但要实践反向策略,其困难度远比“随时买”要大。反向策略一般认为,当大众对未来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大部分的时候是错的,同时反转的力量也会很大。比如,干旱的年景众人一窝蜂投资造车时,使用反向策略就应该一反众人的投资方向去制造舟船。因为干旱时节众人造车,车的供给量大增,必然造成价格下跌,造车的利润有限。而水灾的年景来临时,船的需求量大增,众人来不及造舟,船的价格势必高涨,利润也相当可观。反之,在水灾的年景里,众人见舟船的利润高涨,又必定会一窝蜂地投资制造舟船,此时你就要理智地反众人投资方向而行,该投资制造车子了。以上可见,范蠡是一个比较善于捕捉商机的人,他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十分细致地观察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无疑,范蠡是一位运用反向投资的高手,深谋远虑,抢占先机,如此一来,赚钱就唾手可得了。值得一提的是,范蠡提出的“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是说在采购货物时,要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可能地买进并储存起来,等到市场需要这种商品的时候,价格自然会上涨,这时就要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尽可能地抛售出去,切不可贪图过高的利润而延误了时机。司马迁曾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意思就是,贪图厚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这也是范蠡的主张,即“薄利多销,不敢居贵”。他认为“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使资金加速运转,才是制胜之道。在经商者手中,闲置的资金就是无用的资金,如果整个脑袋都钻在钱眼里,为一时的价格而斤斤计较,这样的商人成不了大气候。只有根据货物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适时买入或卖出,使钱币像流水一样运转流通起来,才可以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范蠡 第8节:7。协同竞争,合作双赢

    7。协同竞争,合作双赢

    “范蠡贩马”可谓是历史上最早协同竞争、合作双赢的商业案例。范蠡最初举家来到陶邑时,由于本小利微,生意根本无法做大,平日里只好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但是,陶邑居于天下之中,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范蠡自然也从这些商人那里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其中,一条有关吴越一带需要好马的消息,让他心动不已,颇想从事贩马生意赚些大钱。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而且马匹到了吴越地区也不难卖掉,但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费用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有很多强盗,一些经商的人往往是血本无归,有时还会搭上性命。范蠡一时想不出良策,但他是个有心的人,时刻不忘探听有关贩马的信息。终于有一天,他通过市场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常年贩运麻布到吴越一带,在商道上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的强人。于是,范蠡想出了一条运送马匹的妙计。这一天,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内容是:范蠡新组建了一批马队,时值开业酬宾,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地区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很快就主动找到了范蠡,希望范蠡帮他把北方的麻布运到吴越。范蠡见状,喜不自禁,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了吴越地区。范蠡在吴越很顺利地卖掉了马匹,赚了一大笔钱。如果仅凭范蠡一人的力量,他的马匹可能早就被强盗抢走了,但他借用姜子盾的势力,不但平安赚了钱,而且还帮了姜子盾的忙,姜子盾从此也和范蠡成了商场上的好朋友。做生意要学会借势,学会协同竞争,合作双赢,这就是“范蠡贩马”给我们的启示。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这种“势”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你“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而竞争又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超越自我、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基础。如果只依靠个人的力量,创造的价值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而如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团体坚不可摧的力量去努力,所能创造的价值一定会多得多。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做生意先不要求利,而要先学会借势。对于现代的经营者来讲,要想成就大事业,就不得不考虑与环境、社会、国家和其他竞争者的开放式合作。只有在某些方面占尽了优势,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成为最精明的赢家。

范蠡 第9节:8。范蠡救子,商智尽显

    8。范蠡救子,商智尽显

    钱财乃身外之物,只有懂得如何利用,钱财才具有它特有的价值,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钱财,那么钱财也会如同粪土一样变得一文不值。在陶邑,范蠡的小儿子出世了。由于是老年得子,他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生怕他受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子逐渐长大成人。有一天,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处死。范蠡听到后,说:“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传千金之家,其子可免死于市井。”随之,他让小儿子带上大量的黄金前去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范蠡将黄金装进一个旧坛子里,放在牛车上,让小儿子赶车前去楚国。临行在即,范蠡的长子却生气地一路跑过来,因为他听说父亲让自己最小的弟弟去楚国而没有让他去,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他来到范蠡面前,说道:“父亲,我是您的长子,家中出现了此等大事,理应由我出面去营救才是。而如今,您却让不谙世故且从小挥霍成性的三弟去,父亲您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说完,就准备拔剑自杀。范蠡的妻子——西施,在一旁见到大儿子的这种举动,也感觉大儿子说得有理,于是劝说范蠡让大儿子前去营救。范蠡见夫人也这样说,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去。范蠡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去求见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叮嘱大儿子道:“到了楚国之后,把礼金和书信一并奉交给庄生前辈。而且,一切事情都要听从庄生前辈的安排,万万不可与他争辩。”大儿子点点头,接过书信,赶着载有黄金的牛车,就去了楚国。到了楚国,大儿子见到庄生,按照父亲的叮嘱奉交了黄金和书信。庄生看过书信之后,对大儿子嘱咐道:“贤侄,你父亲的书信我已看过,一切事情都交付于我就是。你现在必须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