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早在19世纪前期,美国人就打出“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不容外洲人涉足。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美国U-2侦察机很快发现了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的导弹基地,并确定这些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重型轰炸机有能力打击从秘鲁到加拿大的大多数美洲重要城市。
美国总统肯尼迪立即发表广播讲话,指出这是蓄意挑衅,是美国不能接受的,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其中、短程核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美国设想了多种方案,包括利用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交涉、通过联合国采取行动、离间苏古关系、动用武力摧毁导弹基地直至向古巴发动全面军事进攻等。
美国先是推动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决议,对古巴实行隔离。美国在加勒比海域部署了183艘舰只,对古巴设立海上封锁线,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只;又在佛罗里达集结重兵,空军的数百架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升空待命;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以及潜艇上的导弹也进入了戒备状态,并通过卫星密切监视古巴的一切军事活动;美国还宣布,苏联的潜艇一经发现,如其无视令其浮出水面的信号,就用深水炸弹予以炸毁。
苏联一面否认向古巴运送了导弹,一面加紧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轰炸机,同时作出强硬反应,宣称苏联船只不会听从美国的封锁,不会停航和接受检查,如果美国对苏联船只采取任何干涉行动,苏联必将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以保卫自己的权利。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作出相应军事准备,苏联的战略火箭部队取消了一切休假进入戒备,还进行了一次核武器试验。
在此之际,联合国发挥了作用。1962年10月23~25日,安理会开会讨论加勒比海局势。美国声称古巴已经变成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对西半球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古巴拒绝这些指控,强调自己被迫武装是为了保卫自己不受美国的侵略。苏联表示,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和其他军事措施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苏联没有把任何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苏联的军事援助纯粹是为了防御目的。
美苏在会上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决议草案,又相互否决了对方的草案。来自亚非的45个国家开会,促成安理会中的两个不结盟国家成员加纳和阿拉伯联盟提出决议草案,要求秘书长出面进行斡旋,同争执双方进行磋商。
秘书长吴丹根据这一精神,致函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要求双方不要使局势进一步恶化,建议苏联停止向古巴运输军火三个星期,美国同时暂停封锁,双方为和平解决危机举行直接谈判。吴丹还写信给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要求古巴方面停止任何可能使局势恶化的行动。
赫鲁晓夫表示接受吴丹的要求,保证苏联船只不进入美国封锁区,建议举行最高级会谈。肯尼迪表示问题始自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解决办法在于撤走这些武器,美国愿意讨论任何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和平解决办法。
此时苏联的船队已经起航,美国的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及空军组成的封锁力量与苏联货船“加加林”号和“科米莱斯”号货船在海上相遇,双方距离只有几海里之遥。美国加派了一艘航空母舰,而且由携带有反潜艇设备的直升机给以空中支援。双方在海上形成对峙状态。吴丹写信给赫鲁晓夫,要求苏联船队不要强行闯关,同时要求肯尼迪指示美方船只尽一切可能避免和苏联船只发生直接对抗。双方接受了吴丹的建议。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联的20多艘船只没有硬闯封锁线。
美国也保持了克制。当美国的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苏联“萨姆”地空导弹击落后,美国有人提出武力报复,被肯尼迪加以制止。一场冲突由于双方的克制而避免了。
在对峙过程中,苏美之间为讨价还价在几天之内交换了近20份首脑级声明和通信。赫鲁晓夫首先作出让步,他致信肯尼迪,承认苏联向古巴运送了导弹,称它们是防御性的。他提议:只要美国作出保证,不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并撤回舰队,取消对古巴的隔离,在此条件下,苏联将从古巴撤走导弹。
几天后,赫鲁晓夫通过情报部门获悉美国准备轰炸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然后入侵古巴,他有些乱了阵脚,匆忙作出了撤回导弹的决定。苏联电台在没有来得及校阅文稿的情况下匆忙广播了赫鲁晓夫致美方的信:由于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苏联已没有必要向古巴提供这类援助了;苏联已停止在古巴的导弹施工,已下令撤除这些武器并将其运回苏联;苏联同意联合国代表前往核实拆除工作。
肯尼迪随即发表声明,欢迎赫鲁晓夫作出了有政治家风度的决定,并说这是对和平作出的重要而积极的贡献。美国要求苏联除了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和导弹发射架之外,还必须撤走其伊尔-28轰炸机,并由美方到现场进行核查。苏联表示同意。美国随后宣布终止对古巴的海上隔离措施,双方的武装力量解除戒备状态。
历时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终告平息,两个超级大国对吴丹均表示感谢。冲突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没有获胜把握,给了吴丹和联合国一次发挥作用的机会。
倔强的卡斯特罗
4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主角赫鲁晓夫、肯尼迪等人早已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被掩到了大幕的深处。唯有卡斯特罗一人仍然健在。
卡斯特罗1926年出生于古巴东方省,毕业于哈瓦那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53年7月,卡斯特罗率领一批青年举行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他在法庭上发表了著名的自我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1955年获释后,卡斯特罗先后流亡美国和墨西哥,1956年回到古巴再次发动武装起义,终于在1959年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卡斯特罗出任政府总理。他希望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上任不久即对美国进行了首次访问。但美国对古巴采取了一系列敌视政策,于1961年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企图通过切断其经济命脉来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
1961年4月,在美国的策划下,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吉隆滩,企图以暴力颠覆古巴新政府,入侵者遭到失败。苏联在这个时候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古巴开始与苏联建立密切关系。
导弹危机时,卡斯特罗年仅36岁。面对危机,卡斯特罗动员古巴武装力量和全国人民准备抗击侵略。苏联政府未与卡斯特罗协商,决定接受肯尼迪的条件,卡斯特罗得知这一消息后怒不可遏,他拒绝会见苏联驻古巴大使,并在各地讲演,号召民众团结一心,准备抵抗。他在电视演说中宣布,拒绝联合国派员视察古巴领土,并提出了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五点要求。
为了说服卡斯特罗接受联合国的核查,吴丹赴哈瓦那与卡斯特罗进行了两天的会谈。卡斯特罗说,要求视察就是想要使古巴国家和古巴人民蒙受屈辱,因此古巴政府绝不接受。吴丹无功而返。
苏联又派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同古巴方面进行了长达23天的会谈,动员古巴同意撤走导弹及轰炸机,允许美国军人到古巴检查导弹的拆卸和撤出情况,遭到卡斯特罗的坚决拒绝。苏方又提出变通办法,允许检查人员上苏联船只进行核查,亦被卡斯特罗拒绝。
卡斯特罗说,到苏联船上核查可以,但不能在古巴的水域。最终,美苏达成协议,将导弹装在苏联船只的甲板上,开到公海上,不加遮盖,由美国军舰和飞机在公海上进行拍照。
卡斯特罗擅长演讲,风格诙谐幽默,令听众如痴如醉,往往讲上几个小时也无人感到乏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每位发言者的时间都有限制,时间一到,麦克风上的红灯便会闪烁,提醒发言者已经到时。卡斯特罗发言时,见到麦克风上的红灯闪动,他便将头上的绿军帽摘下来罩在麦克风上,令台下听众忍俊不禁。
公元2000年,联合国举行领导人会议,卡斯特罗到纽约参加这一盛会。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避免与卡斯特罗相遇。但在各国领导人合影之时,卡斯特罗大方地主动与克林顿握手寒暄,令克林顿措手不及。
美国入侵巴拿马、出兵格林纳达、鏖战阿富汗、占领伊拉克,也曾千方百计想对卡斯特罗下手,对古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封锁,但却从没有对自己身边的这个小国大打出手。是美国不想?还是不敢?或者是不屑?谁也说不清。
在联合国人权会上反对西方反华提案的斗争中,中国得到了古巴的全力支持。在工作中,我也结识了好几位古巴朋友:豪爽的维克多总是抽不带过滤嘴的香烟,在会上即使孤军奋战也从不怯场;美丽可爱的玛丽亚见到羞怯的中国男孩会大方地上前行贴面礼;副外长阿方索是人所公认的辩论天才,他发言时要么侃侃而谈说得对手心服口服,要么口若悬河令对手天旋地转找不着北,一些老道的西方专家对他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古巴革命胜利后,中国率先承认了古巴新政府,并从古巴进口糖,作为对古巴的支持。1960年,中古建交,古巴成为西半球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中苏交恶后,古巴不得不进行艰难的选择,站到了苏联一边,中古关系陷入冷淡,直至80年代。1993年,江泽民主席在出访拉美之后对古巴进行短暂访问,1995年卡斯特罗访华,了却了他的一个夙愿。2001年,江泽民对古巴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定。2003年,卡斯特罗再次访华。他参观了上海、深圳、香港,目睹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唯一遗憾的是,他未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古友好的奠基者见上一面。
目前古巴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古巴缺乏能源,因此鼓励大众骑自行车。我的一位古巴朋友买了一辆带减震和变速装置的山地自行车,他告诉我,这辆车在古巴相当于奔驰。在古巴,任何一辆轿车都要满载,如果车上坐不满4人,无论是谁的车,里面坐的是多大的官,街上的人都可以拦住,要求搭车。我想,也许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全民平等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才使古巴能够在美国多年封锁下顽强地生存下来。
冷战人物觅踪
5
2002年,美国、俄罗斯和古巴方面一些仍然健在的古巴导弹危机的见证人在哈瓦那聚会,讨论当年的导弹危机。会议由古巴部长会议副主席费尔南德斯主持,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亲临开幕式并听取发言。费尔南德斯在欢迎词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认真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当年在肯尼迪政府任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在发言中表示,研讨会对澄清事实真相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避免将来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时过境迁,当年的苏联早已不复存在,肯尼迪、赫鲁晓夫等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弄潮儿,也早已如过眼烟云,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卷里。
一、杜鲁门
开创了冷战时代的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痴情的总统,他一生给妻子写了数以千计的情书,保留下来的有1300多封。这位儿女情长的总统对别国人民却未必多情。他曾下令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战结束后又赦免了日本731部队司令石井四郎等人,以便换取他们提供研究细菌战人体实验的资料。他曾挟联合国以令诸侯,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出兵朝鲜,在朝鲜留下了几万名美国士兵的性命,也使众多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长眠于三千里锦绣河山之间。在任后期,杜鲁门威信急剧下降,未争取连任。1972年中美之间打破坚冰之际,杜鲁门去世,终年88岁。
二、肯尼迪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他被葬在华盛顿的阿灵顿阵亡将士墓中,其陵墓位于墓区的制高点上。站在他的陵墓前,可以眺望蜿蜒曲折的波托马克河,俯瞰华盛顿全城。陵墓前的一道短墙上刻着肯尼迪在总统就职讲演中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且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刺死肯尼迪的凶手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向他射出仇恨的子弹?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小说的作者们和电影的导演们,只能凭借想象为人们营造一些遐想的空间。
三、赫鲁晓夫
1964年,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赫鲁晓夫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