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世纪军事-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建立之初,专注于巩固关中,把用兵重点放在对其威胁较大的朔方梁师都和陇西的薛举,而对洛阳方面则暂取守势。 


                  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多次向唐军进攻,因力量不大,均被击败。对唐威胁最大的是占据陇西地区的薛举。618 年6 月10 
                  日,薛举率军进攻泾州(在今甘肃泾川北),李渊以李世民为元帅,令其率8 
                  总管兵迎战。7月,薛举进逼高塨(今陕西长武北)。因李世民得病,部将违背深沟高垒坚壁不战的方针,轻率出战。7 月9 
                  日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展开激战,唐军8 
                  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被迫率兵撤回长安。此时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8 月17 
                  日,李渊又派李世民为元帅进攻薛仁杲,进驻高塨。李世民认为唐军新败,士气尚未完全恢复,决定坚守高塨,养精蓄锐,待薛军恃胜而骄,然后出战破敌。双方相持60 
                  余日,至11 
                  月,薛军粮尽,士气低落,李世民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派兵一部布阵于浅水原引诱薛军,自率主力直捣敌后。薛军受到两面夹击,大败而逃。唐军乘胜追击,将薛仁杲包围于折塨(今甘肃泾川东北)。11 
                  月8 日,薛仁杲被迫投降。不久,李渊又迫降了河西的李轨,控制了秦陇大部分地区。 

                  唐统一关陇地区不久,刘武周率兵南下进袭太原,威胁唐军后方基地。李渊立即命令李世民率师东进,迎击刘武周军。驻守太原的李元吉,整日里畋猎游乐,置战事于不顾,导致战事接连失利。619 
                  年9 月16 
                  日,李元吉在刘武周的不断进击下,弃城逃往长安,太原遂被刘军占领。刘武周占领太原后,派大将宋金刚继续向西南进军,攻陷唐不少州郡,一时关中震动。11 
                  月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过黄河,屯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相持。鉴于宋金刚悬军深入、兵锋甚锐等情况,李世民决定采取养精蓄锐、分兵袭扰、待敌疲粮尽再伺机攻击的方针。宋金刚同唐军在柏壁相持半年,馈运不继,军中缺粮,于620 
                  年4 月14 
                  日向北撤退,唐军跟踪追击,穷追猛打,宋金刚部伤亡殆尽。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均被突厥杀死。柏壁之战的胜利,使唐全部收复了被刘武周攻占的河东太原等州郡,控制了太行山以西至黄河间腹地,对屏障长安,巩固关中,并为尔后争夺

                  

                  中世纪军事
                  中原奠定了基础。 

                  唐军收复太原击败刘武周后,李密的瓦岗军已经解体。这时剩下的有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占据黄河、淮河间的广大地区;江淮地区为杜优威的起义军所占;萧铣集团则控制了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远交近攻,先王后窦,各个击破的战略,一面拉拢窦建德,使之保持中立,一面令李世民率军出潼关进攻东都洛阳。620年7 
                  月1 日,李世民率总管25 将约10 余万众进击东都,王世充闻讯,不断加强洛阳城廓和外围要点的防守。9 
                  月,各路唐军先后攻克洛阳外围要点,形成了对洛阳的包围。10 
                  月初,王世充见唐军围洛阳益急,遣使求救于窦建德。窦建德一面许以发兵,一面劝说李世民解围,李世民置之不理。由于久攻不下,唐军改用掘壕筑垒,围困洛阳。621 
                  年3 月,在王世充的连连告急下,窦建德亲率10 
                  万大军西援洛阳。李世民决定攻城打援,将兵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继续围洛阳,自率精兵屯驻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窦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不得西进,几次交战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5 
                  月2 日,窦军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20 
                  余里,摆出进攻虎牢的阵势。唐军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窦军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疲,皆有归营之意。李世民见机派兵一部前往挑战,自率骑兵先出,主力继进,过汜水后直扑窦建德大营。窦军措手不及,被迫向东撤退。唐军追击30 
                  余里,俘获5 
                  万余人,窦建德负伤被俘,其余部队大部溃散。唐军虎牢获胜后,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窦军被歼,意欲突围,南走襄阳。但诸将信心已失,5 
                  月9 日献城投降。 

                  虎牢之战后,唐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同年9 月,又派兵从巴蜀顺江东下,消灭了萧铣军。623 
                  年,镇压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起义军,占领了全部河北地区。624 
                  年,又镇压了杜伏威部将辅公祏的起义军,占领了江南地区。至此,唐统一了全国。 

                  2。唐同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 
                  (1)唐初的军政形势 
                  唐朝初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举兵骚扰中原,其中对唐朝威胁最大的是突厥。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被隋文帝战败,纳贡称臣;西突厥也一度衰落。隋末中原大乱,东西突厥乘机复振,一跃而成为雄据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原的强大军事集团。所谓“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俱北

                

                  中世纪军事
                  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东尽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①。唐初也不例外,以“财帛金宝入突厥”,“引以为援”。唐初连续向突厥启民可汗的3 
                  个儿子,即始毕、处罗、颉利分别称臣纳贡。但他们“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而突厥不时大举南下,掳掠中原。626 
                  年8 月,颉利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国内政局动荡之机,亲率精骑20 
                  万大举入侵,前锋攻破武功(今陕西武功),唐将尉迟敬德虽奋勇挫败颉利于泾阳(今陕西泾阳),但突厥主力未受损失,继续进攻唐都长安。颉利陈军于渭水北岸,派使臣对唐廷进行讹诈,唐太宗扣留使节,亲率数骑到渭水之南,指斥颉利背信弃义。继尔唐大军赶到,军容严整,士气旺盛,颉利知唐军有备,不敢挥师过河,于是在渭桥上同太宗“刑白马设盟”而还。 


                  唐太宗对以前称臣于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对突厥的威胁,更是“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因此在即位以后,为彻底解除突厥的威胁,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革弊兴利以增强国力外,在军事上积极备战,打算一举击败突厥。 


                  唐承隋制,实行的是府兵制。唐太宗为了有效地抗击突厥,扩大府兵兵源。唐太宗即位时,唐军除晋阳起兵时的旧部外,还有统一战争中归附的军队。为此,唐太宗实行点丁男为府兵,从而大大扩充了府兵队伍。有了充足的兵源,并不等于军队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唐太宗为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加强军事训练,他认识到“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抵御”,因此,亲自教习卫兵练习骑射,并对优异者给予奖励,由此“士卒皆为精锐”。为了激发军队的积极性,推行军功政策。凡立军功的战士,不分贵贱,皆可升官授田,跻身军功地主的行列。这一政策收到了显著效果。一些士兵把参加战争作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门路,战争胜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唐初府兵能发挥威力的重要原因。 


                  唐在统一战争中,多以骑兵奇袭取胜。在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更是如此。因为广阔无边的沙漠,决定了长距离的行军和作战,必须依靠速度快突击力强的骑兵。由于当时构成唐边患的突厥、吐谷浑等都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要击败他们,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建设骑兵的前提是必须有战马。李渊太原首义时,来不及养马,战马只能靠缴获而来。“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

                

                  中世纪军事
                  三千于赤岸泽”,将这些马匹徙于陇右设监牧养。太宗朝曾大规模养马,其数量不仅能自给,而且还赐与邻国。养马是为了组建骑兵队伍。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即着手建设精锐的骑兵。随着养马的发展与平定东都,骑兵队伍迅速扩大为“铁骑万匹”。李世民即位后,骑兵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可以防御突厥入扰。但他的目标是击溃突厥,统一边疆,自然不会满足已有的骑兵队伍,而是加速骑兵建设,提高骑兵的数量与质量。大体上到629 
                  年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具有足够数量与高度质量的骑兵队伍,故能以“众合十余万”的规模分道出击突厥。当时高昌境内有首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反映了唐初铁骑经过唐太宗的精心建设,已成为雄踞亚洲大陆的劲旅了。 


                  经过唐太宗的不懈努力,到贞观年间,唐已具备了由防御转向进攻,对突厥实施反击的雄厚实力和条件。而这时突厥的由盛而衰,又给唐军提供了反击的良好时机。突厥依靠强大的军力,先后征服了薛延陀、回纥、契丹、吐谷浑、高昌等政权,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军政联盟。但这个联盟的基础极不稳固,完全是建立在军事威慑和武力恫吓的基础之上。 


                  到贞观初年,铁勒部的回纥、薛延陀等等相继反抗,大大削弱了东突厥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东突厥内部也出现裂痕,其东部地区的突利为争夺权利,同颉利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唐太宗利用他们的矛盾,分化瓦解,拉拢突利。628 
                  年突利背叛颉利,约唐出兵,使唐赢得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此外,由于颉利连年用兵,对内滥施刑罚,部属民众不堪其虐。再加频年大雪,牲畜冻死,民众生计艰难,而颉利不加存恤,反而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总之,突厥集团由于上层分裂,下层反叛,内有心腹之患,外有腹背之敌,因此势力大为衰落。唐太宗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对东突厥实施反击。 


                  (2)反击东突厥 
                  629 年11 
                  月,唐太宗任命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 
                  余万,都受李靖节制,分6路出击突厥。 

                  630 年1 月,李靖率3000 
                  精骑自马邑(今山西朔县)直趋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驻扎于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的颉利可汗未料

                  

                  中世纪军事
                  到唐军突至,李靖乘其无备,夜袭定襄,大破突厥,颉利匆忙北逃,打算撤至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市西南),但途中必经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北)。白道为河套东北通往阴山以北的要隘,自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兵的李勣早已率部埋伏在此,颉利逃至此地时,被李勣杀得大败,“由是酋长率部落五万降于勣’。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经此惨败,已难以同唐正面抗衡,只得遣使至唐,请求举国内附作为缓兵之计,拟待草青马肥,撤至漠北。唐太宗将计就计,派唐俭为使者前去谈判,使颉利放松戒备;同时诏令李靖率兵进击。此时李靖、李勣两军已会师白道,他们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则很难追歼;今颉利懈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