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世纪军事-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1 月,才任命抗击蒙军有功的李庭芝督师援救襄阳,但军权却掌握在贾似道之婿范文虎手里。范文虎不肯出兵。1271 年4 
                  月,在朝野一片呼吁下,范文虎不得已率军增援,在湍滩(郢州西北)被元军击败而归。6 月,范文虎又率10 
                  万军沿汉水北上,再次被元军击败。襄樊被围已久,形势日益危殆。李庭芝不得已在均(今湖北均县)、房(今湖北房县)制造轻船,招募民军3000,以张顺、张贵为将领,于1272 
                  年5 月趁汉水上涨,乘舟百艘,顺流而下,冲破元军重重封锁,到达襄阳。张贵主动派人突围到鄂州与

               
                  中世纪军事
                  范文虎联系,约定南北夹击元军,打通襄阳与鄂州的交通。9 
                  月,张贵率部按期出战,冲破元军江上封锁,到达约定会师地点,但范文虎违约退兵,致使民军孤军奋战,全部战死。元军包围襄樊长达5 
                  年不下,元将张弘范向阿术建议,截断江道,阻其援兵,水陆夹攻,攻破樊城,襄阳不攻自下。阿术从其计,于1273 年1 
                  月初,派水军焚毁襄阳通往樊城的浮桥,切断襄阳与樊城的联系。接着用大炮轰烈猛击,然后水陆夹攻,突入城内。1 月11 
                  日,樊城陷落。2 月27 日,元军从樊城移师直攻襄阳,吕文焕投降元军。元军经过6 
                  年之久,终于攻取了这个屏蔽江、汉的战略要地,为尔后沿江东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1274 年宋度宗死后,贾似道为了专权,立年仅4 
                  岁的赵■为恭帝。元军夺占襄阳后,忽必烈决定水陆并进,“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6月,忽必烈增兵10 
                  万南下,其部署是:四川方面元军进攻川东、川西各要地,以牵制南宋军东援;左丞相伯颜率领主力,以吕文焕为前锋,由襄阳沿汉水攻鄂州,然后顺江而下,直趋临安;东路由博罗欢指挥,进攻两淮,牵制宋军南援。9 
                  月,元军20 
                  万主力沿汉水南下。南宋急调淮西水军战船万艘,由夏贵率领,到达鄂州附近,分扼长江要隘,阻止元军由汉入江。元军发动突然袭击,击败南宋水军,搭起浮桥,大军渡江,攻克长江要塞阳逻堡,南宋鄂州、汉阳不战而降。元军攻占鄂州后,伯颜令阿里海牙率兵4 
                  万留守此地,然后用吕文焕作前导,沿长江水陆并进。南宋沿江守将多是吕文焕旧部,纷纷投降。1275 年1 
                  月,贾似道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勉强督诸路兵13 万、战舰2500 艘出师西上。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于2 月派孙虎臣率兵7 
                  万屯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大江两岸,派夏贵率战舰横亘江中,自己指挥后军驻于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指挥步、骑兵夹岸前进,设置巨炮轰击宋军。宋水军望风披靡,不战而退,岸上步兵也一触即溃,贾似道、孙虎臣乘小船逃往扬州。元军乘胜前进,于3 
                  月2 
                  日占领建康。然后分兵四出,以一部兵力继续攻取建康周围各要点,主力准备进攻临安。同时派阿术渡江攻扬州,以切断两淮与临安的联系。 


                  南宋为保都城,在临安外围各要点布置军队,同时命令由郢州、丁家洲撤回的张世杰等在镇江方面反击元军。1275 年7 月2 
                  日。张世杰等集结战船万艘于焦山水域,以10 船为组,用铁索相联,抛锚江中,阻止元军前进

                 

                  中世纪军事
                  。元将阿术采取火攻,继而猛攻宋军,宋军溃不成军,惨遭败绩。10 月,伯颜至镇江,统率元军主力分兵3 
                  路会攻临安。文天祥与张世杰等人一面集中军队在临安准备决战,一面在闽、粤安置后方,以备万一决战不胜,将朝廷从海道转移到福建、广东。1276 
                  年1 月,元军进至临安东北皋亭山。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已丧失抵抗意志,接连遣使乞降。2 
                  月,元军进入临安,俘宋恭帝及太皇太后等送往燕京。至此,腐朽的南宋王朝偏安局面宣告结束。元军进占临安后,在东起闽、粤,西至四川的广大地区内,南宋军民仍拒绝降元,继续坚持了长达3年的英勇抗战。1279 
                  年1 月,元军以水军大举进攻南宋的最后基地崖山(今广东新会以南海岛)。2 月,元将张弘范以战舰300 
                  艘与张世杰战舰千艘、兵民20 余万对阵于海上。元军先用火攻,被宋军击退。元军从广州等地调兵增援,2 月3 
                  日,先以水军发起猛攻,并用炮石、火箭作掩护,经殊死激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负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张世杰率少数舰船突出重围内,因遭飓风袭击,覆船而死。至此,维持了300 
                  多年统治的赵宋王朝最后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将近90 年的统治。 

                  5。元朝的海外扩张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继承了祖父辈的传统,仍把对外扩张,视为蒙古应有的崇高事业。在蒙古贵族和军队势力的推动下,忽必烈在攻灭南宋的同时和在此以后,不断对周边国家发动了频繁的征战。 


                  (1)东征日本 
                  元军东征日本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274 年,日本史书称为文永之役;第二次是在1281 年,日本史书称为弘安之役。 

                  1259 
                  年,蒙古迫使高丽投降,其势力遂与日本隔海相望。当时,与蒙古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欧亚,只有日本不与蒙古通好。忽必烈自然不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下去。1266 
                  年忽必烈遣使持国书出使日本。行至巨济岛时因遇风暴而返。次年6 月,又派人将国书送至高丽,责成高丽国王再派使者转送日本。9 
                  月,国书送抵日本。忽必烈在国书中以“大蒙古国皇帝”的身份,要求日本“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但日本当局对这一要求未予理睬。忽必烈怀疑高丽使者未去日本,又于1268年9 
                  月派黑的去日本,日本人拒而不纳。次年6 月,再命高丽使者持中书省牒文赴日,仍无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于1270 年11 
                  月,在高丽设置屯田经略司,随后诏谕高

                  

                  中世纪军事
                  丽准备兵马、舰船、物资,以备经略日本。与此同时,仍未放弃外交努力,1271 年9 月和1273 年6 
                  月,两次派使到日本,逼日本臣服,否则将以武力相加。这一最后通牒,仍未使日本屈服。于是忽必烈决定发兵征日。 

                  1273 年4 
                  月,忽必烈派驻守高丽的元军统帅忽敦等人率军攻入耽罗岛,在岛上设招讨司,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1274 
                  年8月,忽必烈任命忽敦为征东都无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汉及高丽军共3。2 万余人东征日本。10 月3 
                  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航,驶向对马岛,6 日,元军在对马岛登陆,全歼日本守护军,占领对马岛,14 
                  日,过对马海峡。傍晚,元军先头部队在壹岐岛登陆,与日守护军激战,日军战败,元军攻入城内。16 
                  日元军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肥前守护军惨败。元军没有在肥前登陆,而是转向博多湾。 

                  日本朝廷及幕府事先对元军发动进攻毫无察觉,直到20 
                  日才得知对马陷落。日本的抗登陆作战,是在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兼任“三前二岛”守护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的。藤原经资得知元军转向博多,一面部署防御,令九州各地武士向博多集结,一面上报幕府。10 
                  月19 
                  日,元军在博多湾登陆,占领今津地带。由于这一带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元军撤回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20 
                  日晨,元军分两路分别在博多湾西部的百道原和东部的箱崎方向登陆。在百道原登陆的一部元军,上岸后遭到日军前线指挥藤原经贸率领的500名骑兵的抵抗。元军战鼓齐鸣,杀声震天,弓矢齐飞,火炮齐鸣,日本武士心惊胆战,战马惶恐不前,被元军分割包围,“伏尸如麻”。在百道原登陆的另一部元军,进入西部的赤坂高地,受到日军的殊死抵抗,被迫向展原方向后退。在箱崎方向登陆的元军,击退守军的抵抗,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击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元军紧迫不舍,由于刘复亨中箭受伤,追击势头有所减弱,加之天色已晚,元军遂停止进攻。 


                  当晚,元军统帅忽敦召集将领讨论进止。经过一天的战斗,元军登陆成功,并占领了一些地域,但伤亡不小,兵疲矢尽,统帅受伤,对日军的作战能力颇有惧意,加上对日军数量估计过高,遂决定全军撤回船上,翌日班师。当夜,狂风暴雨大作,元军船只触礁的甚多,忽敦连夜冒

                  
                  中世纪军事
                  着风雨撤军回国,第一次东征日本就此结束。据史料记载,在这次征战中,元军损失兵力1。3 万余人,主要是死于风暴。 

                  元军首次渡海东征日本,因受风暴袭击,主动撤兵。日本朝野认为这是神风天佑,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祈神活动,酬谢神灵庇佑,祈告神灵不要让元军再次入侵。同时为防御元军再次来攻,日本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宗大力加强备战,增加日本西部的防御兵力,并费时5 
                  年在博多湾沿岸筑起了一条10 余公里长、6 尺高、1 
                  丈宽的石坝。还令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准备入侵高丽。日本武士从此经常侵扰高丽南部沿海。高丽请求忽必烈发兵进攻日本,以保障边境安全。忽必烈第一次发兵东征,旨在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日本臣服,并不想占领日本。忽敦利用忽必烈这种心理,以“入其国,败之”掩饰元军败退的实情。因此,忽必烈以为日本受到打击后,可能改弦更张,与元通好。于是派杜世忠等人持国书出使日本,以建立友好关系。但北条时宗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拒不接受国书,并将元使一行30 
                  余人全部处以斩刑。元灭南宋后,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使日4 
                  年,音信全无。南宋降将范文虎以自己的名义,再派使者赴日,又遭杀害,忽必烈于是定下了以武力征服日本的决心。 

                  1279 
                  年,忽必烈即着手准备第二次征日,任命忽敦和洪茶丘为元军统帅。第二年,又设征东行中书省,任命范文虎、忽敦、洪茶丘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以统一领导东征战备工作。同时命范文虎去江南招集10 
                  万人、战船3500 艘组成江南军,拟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启航,东渡日本,令洪茶丘、忽敦等组成东路军共战船900 艘、4 
                  万人取道高丽,过对马海峡,进攻日本。两路元军由阿剌罕统一指挥,择期出发,定于1281 年6 月15 日会师壹岐。 

                  1281 年5 月3 日,东路军从合浦起航,开往巨济岛。5 月21 日,直驶对马岛登陆。守岛日军顽强抵抗,全部战死。26 
                  日,东路军攻入壹岐岛。按照作战部署,东路军应在此等候江南军前来会师。但忽敦自恃有上次征日的经验,又想争夺头功,因而无视壹岐会师的计划,贸然率军从壹岐出发,驶向博多湾。日本北九州镇西守护所辖部队,得知元军占领对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