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

    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要努力工作,更要智慧工作(4)

    “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好处。”俞敏洪说。

    第一件是他的高考,目标明确:要上大学。第一年第二年都没考上,第三年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

    第二件是背单词,目标明确: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背,最后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

    第三件事是做新东方,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然后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三件事他都做到了。这就是目标明确所产生的效果。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对条件相似的一些青年人进行了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那些3%的人全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那些10%的人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那些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事业平平;那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有什么样的目标,但目标必须明确。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你似乎很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做了很多无用功。

    要想忙得有效果,就要像俞敏洪一样,首先明确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让目标变成现实。

    完善你的策略

    有时候,尽管你的方向对了、目标也很明确,但发现忙来忙去,还是没有任何结果。这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策略不对,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有家国外的摩托车公司,想了各种促销办法,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销量仍然丝毫没有提升。看上去,他们的销售手法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人,且他们生产的摩托车无论从质量还是性能上,都相当不错。按理说,销售不应该这么糟糕。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中有一个销售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结果他发现,很多年轻的消费者都透露了这样一种想法:自己最想要的还是汽车,现在骑摩托车,不过是经济条件有限而不得不暂时做出的选择。

    了解了这一点,他不由得想:过去公司为了提高销量,把着重点放在了提高摩托车的质量上。但这样一来,消费者看到他们生产的摩托车越来越耐用,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用这样的摩托车,何时才能换成一辆汽车啊!

    针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他向公司建议:与其投大量的资金用于摩托车质量的提升和对此进行宣传上,不如改变一下策略,将重点放在让自己的摩托车能够给大家带来汽车的联想上。

    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生产的摩托车上装上了类似于汽车悬挂的大号码牌照和汽车使用的汽笛。

    结果,这种新型的摩托车一上市,立刻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

    由于这位员工摸清了年轻人的心态,了解到并不是消费者不买,而是他们不希望与自己买汽车的心理相冲突,由此最终找到了突破点,制定出了更完善的销售策略。别看这一小小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似合理的方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老出差错。这时候,就不妨想想,还有没有更完善的策略。在动手做事前先制订完善的策略,不仅能节约时间和资源,更能体现我们工作中的聪明才智。

    少花力气,多办事,是一个智慧型员工必备的素质。找到方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再有一个完美策略,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1)

    第八章

    职场中不是没有能干的人,但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是:一些有才能的人竟然最无效!

    事实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才能,而是看他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在团队创造自己的最大价值。只有你将才能转化成价值,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一定吓了一跳,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才能越高,越具有竞争力,工作也越有效。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却抛出了这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

    你觉得他是危言耸听吗?不妨先听听这样一个故事:

    前几年,一支由7人组成的业余登山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支队伍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因为要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外,还因为登山队伍中有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另一个是比王石小整整十岁的队友。

    当时王石已年过50,很多人都质疑:“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王石行吗?”

    而王石的这位队友,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

    大家一致认为:“他一定会第一个登顶!”

    可登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王石是登上顶峰的四个人中唯一没受任何伤的一个,而他那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队友,却由于体力不支,在接近8300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攀登。

    这时,回过头来看看王石和那位队友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就会发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

    在7个人当中,王石是最受关注的人物,可是他十分低调,甚至在登山前就声明决不接受任何人采访,而且不管上山沿途风景如何美丽,他都不会流连其中,只是默默登山。而他那位实力雄厚的队友却恰恰相反:接受记者采访,每天上网回帖子,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媒体,欣赏所到之处的美景……一路上他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快到山顶的时候,他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登顶。

    事后,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王石说了这样一句话:“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顶,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

    “脚踏实地,不做任何与目标无关的事。”我想,这不仅是王石登顶珠峰成功的秘诀,也同样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

    再看看那位队友,其实无论是体能、还是专业技术上,他都比王石强,也比其他所有队员强,但为什么本来最应该成功的人,最后反而失败了?

    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当自己的才能不能为目标服务时,所谓的才能,就不过是一张废纸。

    有才能的人之所以往往最无效,不外乎六个原因:

    (1)不能将能力聚焦于目标

    王石那位队友,虽然在体能、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比王石强,但是他错误地觉得自己同时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结果分散了太多的精力,把主目标给丢了,最终反而是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好。

    所有的事都想做好,结果是所有的事都做不好。

    (2)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

    这正是德鲁克指出来的问题:“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2)

    (3)将大量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抱怨上

    有能力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抱怨环境、挑剔工作、指责同事、埋怨上级,整天牢骚满腹,好像所有人都亏欠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如意的人。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效益低下不说,还会成为给单位添麻烦的人。

    (4)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有才能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思想一碰就响,火花一撞就亮,兴奋点一起来,不管条件成不成熟,计划先列出一大堆,等到真正要实施了,才发现这个有困难,那个行不通,白白做了太多的无用功。

    (5)只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

    遗憾的是,工作中往往不会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大事情”,相反,很多“大事情”和“大成果”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情累积而成的。大事等不来,手边的小事不愿干,当然就会成为最无效的“能人”。

    (6)缺乏团队精神

    有能力的人,容易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也不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合作,然而他却没有想到,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六种状态,造成了工作中很多“无效能人”的出现。他们要么沉迷于空想;要么穷忙瞎忙,忙不到点子上;要么成为职场中的“祥林嫂”,把时间浪费在与工作无关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上。而一个真正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的智慧型员工,绝对不会让自己成为无效的“能人”。他非常清楚:才能不等于成效,才能只有真正转化成价值,才是一个有效的能人。

    紧紧聚焦于你的目标

    要想不做无效的“能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聚焦于你的目标。

    前不久,我们想招一个文秘。尽管负责这次招聘的负责人在通知应聘者前来面试的时候,一再叮嘱让他们先上公司的网站看看,对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在面试的时候交流起来就能更到位,也能节省一些时间。然而让我们觉得奇怪的是,大多数应聘者来了之后,说的都是这样的话:

    “这几天太忙了,没时间看你们的网站。”“家里上网不方便,所以没看。”“我匆匆忙忙浏览了一下。”

    只有一个女孩例外。她不仅认真浏览了网站,还特意去书店买了一本我的书,并且连夜读完了。

    面试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书中的很多理念对我触动都很大,尤其是‘小事放光就是大事’、‘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卑微化的人’。以前我老觉得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应该有很高的起点,对工作很挑剔。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其实,能够将每一件小事做好,就很不简单,就是大事。”

    结果,这个女孩是唯一留下来的应聘者。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愿意下这么大工夫研究公司的文化,她这样说道:“既然我下决心要成为公司的一员,那么就要紧紧聚焦于这个目标,所做所想,都要围绕实现目标而展开。”

    类似的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把它当成一种职场智慧运用到实践中?

    不要小看了这种智慧,当你真正运用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此,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受。

    大学毕业后,我到一家知名省报当了名记者。和我一起进报社的还有几个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相比,我并没有什么优势,有些地方甚至不如他们。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年之内,全面掌握各种新闻写作的技巧,让自己脱颖而出。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3)

    和别人遇到什么题材就写什么题材不一样,我有意识地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前三个月主攻消息,接着主攻通讯,然后是评论、特写……掌握和夯实了一种写法后,再去学习另一种。

    主攻消息的时候,我脑子里整天琢磨的都是消息怎么写。当然,光琢磨没有用,关键还要学习。向报社的前辈学习是一个方面,另外,只要不到外地出差,我每天都会去报社的阅览室,大量翻阅当天的各种报纸。遇到让我眼前一亮的标题,我就会如获至宝地记下来,反复琢磨它为什么吸引人。遇到写得很精彩的开头、结尾和段落,我也会一遍遍回味它到底好在哪里,如果遇到类似的题材,我能不能借鉴这样的写法,甚至还有所超越?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两年后,23岁的我因为成绩突出,受到了省政府的嘉奖,并号召全省记者向我学习。一个迈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跟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