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巴顿将军-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原定计划,第3 集团军的第一步任务是夺取布列塔尼,占领半岛上的重要港口。8 月1 日,布莱德雷给巴顿的命令依然是这样。但通过对战局的深入考察,巴顿认识到,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盟军现驻扎在诺曼底的军队有10 个军,大约100 万人,部署在从阿夫朗什至卡昂东北侧一线,另外还有3 个师即将开赴大陆。而德国只有7 个军,部署在长达数百英里的防线上。一个星期以来,敌人遭到来自空中和地面的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士气十分低落,已经溃不成军了。特别是,敌人的左翼已经开始崩溃,通向布列塔尼的大门已经被打开。从敌人的战斗部署来看,目前德军把主力部队部署在盟军进攻线路的正面,旨在对盟军进行正面抵抗,并试图寻找机会,实施反击。为了实现这一意图,德军已从布列塔尼撤出了所有机动部队。到8 月1 日前后,布列塔尼半岛仅剩下10 个缺编的步兵营、4 个由反共的俄国人组成的“东方营”以及约5 万名海空军和后勤部队。希特勒给他们的任务是死死守住半岛的几座港口城市。
  很显然,战役的重点此时已转移到科唐坦以南、西南和东南的广阔地域,布列塔尼实际上已失去了其战略意义,降到了次要地位。而且,随着战线迅速向前推移,布列塔尼沿海港口的意义已不像“霸王”作战计划所预料的那么关键了。
  此时,巴顿的目光早已越过了布列塔尼,指向了昂热。昂热是一座千年古城,坐落在阿夫朗什以南近100 英里处。是法国首都巴黎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夺取它就等于掌握了通向巴黎的门户。巴顿原来的战略意图十分大胆,置布列塔已于不顾。第3 集团军全速正面推进,摧毁德军主力,直逼昂热。但考虑到这一点与原定计划相去甚远,而且有悖于军事常规,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根本不可能接受。于是,经过与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协商,巴顿决定采取一个折衷的方案:减少参加布列塔尼战役的兵力,只派米德尔顿的第8 军进入布列塔尼,其余部队投入东线作战,巴顿指出:“布列塔尼之敌已如风前残烛,不堪一击,可以迅速解决战斗。”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一预测,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方案得以顺利通过。他还与蒙哥马利打了一个赌:第8 军要在星期六晚上到达布列塔尼半岛顶端的布雷斯特,赌注是5 英镑。这是一场十分冒险的赌博,因为此时已经是星期一了,巴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 天。
  在新方案被认可之前,巴顿大军已经开始迅速行动起来。但不久,部队就在阿夫朗什缺口处受阻。这个缺口只有8 英里宽,遍地是弹坑、报废的车辆、敌人布下的地雷以及堆积如山的房屋废墟,给庞大的装甲部队的行进带来巨大困难。再加上不断有敌机前来骚扰,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通阻塞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大批部队拥挤在这一狭小地区上,万一德军实施反攻,必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眼下,美军的当务之急是尽快通过阿夫朗什缺口。
  在这关键时刻,巴顿又重演了他在西西里战役中的一幕,亲临现场进行指挥调度。他爬上一个有伞遮盖的岗亭,有力地挥动着手臂,又是喊,又是骂,又是鼓动,指挥着来来往往的部队和车辆。每当出现车辆阻塞的情况,巴顿经常跳下岗亭,直接进行疏导,甚至帮助士兵们把陷入泥坑的车辆拉上来,在他的指挥和鼓动下,本来十分混乱的交通很快就变得有条不紊,部队的前进速度加快了,士气也大大高涨起来,阿夫朗什缺口很快就被巴顿部队甩在了身后。巴顿的副官戈德曼在记录当时的情况时写道:“全军上下,从军长到普通士兵,都被一个人的巨大干劲带动起来。甚至他的上司也情不自禁地陷入他的磁场。原先在高一级司令部冷清的气氛中只准备拿下一个桥头堡的作战计划大有可能发展成为席眷整个欧洲大陆的一场赛跑。”由于布列塔尼的德军力量己十分薄弱,希特勒进行了重新部署,把大片农村和偏僻地区让给了法国抵抗力量,主要兵力全部龟缩进几座主要港口城市。第2 伞兵师、第343 步兵师进驻布雷斯特,缺编的第266 师驻守在莫尔莱附近,第265 师驻扎在洛里昂、圣纳泽尔和南特地区,其它炮兵部队、反坦克部队、工兵和海空军部队也全部部署在各港口附近,另外,希特勒还从诺曼底抽调了第77、第91 师的残余部队,进一步加强了布列塔尼的防御。希特勒向各要塞司令下达了一道死命令:重点保护潜艇基地——圣马洛、布雷斯特、洛里昂和圣纳泽尔,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在布列塔尼之战中,巴顿与第8 军军长米德尔顿将军在战术运用问题上再次发生了矛盾。米德尔顿是一位步兵出身的优秀指挥官,行动谨慎稳健,喜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缺乏风险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巴顿则十分重视部队的机动性和速度,喜欢不间断地进攻和冒险。他认为,布列塔尼之敌己成惊弓之鸟,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况,不堪一击,所以美军应大胆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速度,绕过中间目标,向最终目标快速前进。他一再告诉他的下属:先头部队推进得越快,效果就越好,如果能尽快拿下最终目标布雷斯特,就算大功告成,肃清残余之敌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巴顿的大胆设想是米德尔顿所不能理解,也不愿意接受的;而布莱德雷则支持米德尔顿的主张,他认为,先锋部队一味长途奔袭,会使它的侧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甚至会被敌人分割孤立,围而歼之。巴顿与米德尔顿、布莱德雷之间的这一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战术风格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事实证明,布莱德雷等人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反映出他们对战场形势的估计过于保守和战术意识的陈旧,因此遭到巴顿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巴顿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说:“我还要你们记住另一点,不要他妈的为我们的侧翼操心担忧。我们必须警戒我门的侧翼,但不能舍此而无所其它作为。……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吧,我们不担心。此外,我也不想有人向我报告说‘我正固守阵地’。我们什么也不去固守!让德国佬去干那种事。……我们的基本作战计划是前进,不管我们得从敌人的头上、脚下还是从敌群中穿过去,就是要一往无前。我们有一条座右铭:”果敢,果敢,永远果敢!’要记住,先生们,从此时此地起,直至我们不成功便成L,我们要永葆大无畏的精神。”其实,巴顿也不是没考虑到敌人可能会攻击他的前锋部队的侧翼,但他认为,这种攻击可能会暂时把他的部队切断,但他可以很容易地扭转这种局面,因为敌军已经不可能有很大的冲击力了,而且巴顿已对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有了对策,他与第19 战术空军部队的奥托·韦兰将军商定,一旦出现类以情况,空军立即出动掩护巴顿部队的翼侧。
  根据自己的作战原则,米德尔顿决定步兵在前面推进,装甲兵尾随其后予以支援。所以在部队出发之前,他命令第6 装甲师师长格罗将军原地待命。8 月1 日凌晨,巴顿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他把米德尔顿的部署全部颠倒过来,由装甲部队在前面推进。步兵紧随其后,巩固和扩张战果。他命令,第6 装甲师立即出发。向迪南挺进,进入布列塔尼。下午,巴顿亲临格罗的指挥所,命令他绕过敌人的抵抗,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争取在星期六晚之前到达布雷斯特。
  格罗是骑兵出身的装甲兵指挥官,在战术思想上属于巴顿作战学派,当然乐于接受巴顿的命令。但这意味着一个师要孤军深入敌人腹地200 英里,单枪匹马夺取敌人兵力不明的一个军事重镇,因此米德尔顿和布莱德雷都不赞成这样做。布莱德雷认为,巴顿不是依靠整体配合,而是“一个人抱着球往前冲”,他生气地指出:“是明天还是10 天之后拿下布雷斯特,我不介意,但我们不能挺而走险,暴露自己的侧翼。”
  于是,在布莱德雷的支持下,米德尔顿开始干预格罗的行动。
  此时。格罗部队正奉巴顿之命全力前进。当部队通过蓬扎博附近时,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直至夜幕降临时才将其歼灭。8 月2 日,部队进展十分顺利,一鼓作气推进了35 英里,但他抵达迪南市郊时,又遭到了敌人有组织的猛烈抵抗,侦察部队发现,敌人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于是格罗按巴顿交待的原则,命令部队绕过迪南,继续前进。第二天,部队在莫龙与敌人发生小规模冲突后,又推进了30 英里,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卢代阿克,离布雷斯特只有100 英里了”。
  就在这时,格罗接到了米德尔顿的命令:部队立即集结,原路返回,攻占迪南,以便为全军大规模地进攻圣马洛创造条件。接到这道命令,格罗简直气呆了,现在已经是星期三,如果他不再继续前进,怎么能在星期六赶到布雷斯特呢?格罗愤愤不平地向军部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只好奉命行事。第二天上午,当格罗及其参谋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研究进攻迪南的计划时,巴顿突然出现在他的指挥部里,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你在这里搞什么鬼名堂?我不是叫你去布雷斯特吗?”格罗无可奈何,只好如实道来。巴顿气得脸色铁青,不无讥讽他说:“米德尔顿真是个优秀的步兵呀!”然后,他强压下怒火,平静地对格罗说,“我去找米德尔顿,你马上开路,向布雷斯特前进!”
  巴顿刚刚离去,格罗就迅速下达命令:“全速向布雷斯特推进!”尽管格罗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行进,但由于米德尔顿的干预,他失去了整整24 小时的宝贵时间。而在此时刻,时间不仅是取胜的关键,而且简直就是生命。由于第6 装甲师晚到了一天,使得德军抓住时机,把布列塔尼西部的海岸守备部队全部撤进布雷斯特城,大大加强了防御,给美军的攻城战斗造成了巨大困难。后来,美军整整耗费了10 天时间,付出伤亡1 万人的代价才攻占了该城。
  约翰·伍德率领的第4 装甲师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按照巴顿的方案快速推进,8 月4 日夺取了雷恩。正当他要按巴顿的计划南下攻打沙托布里扬的时候,却接到米德尔顿的命令,要他向西进军,攻占基伯龙,以保证部队的侧翼安全,伍德起初想以未接到命令为幌子,拒不执行。但米德尔顿立即出面干预,迫使伍德不得不改变了行进路线。幸亏巴顿及时得到了消息,制止了这一错误行动。巴顿在电话里向米德尔顿大声咆哮:“你是怎么搞的,我真搞不懂你为什么这么蠢,不要让恐惧左右了自己。”遵照巴顿的方案,伍德部队很快就推进到瓦讷和洛里昂,从南面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为全歼布列塔尼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役进行到此时,巴顿早在战役初期就预见到的事情现在开始为艾森豪威尔等盟军高级指挥官所理解:“霸王”计划已经过时了,必须进行全面的修改。他们认为,美军只需派少量部队进入布列塔尼,其主力的基本任务是向东推进,扩大在欧洲大陆的占领区。对作战计划的这一重大修正,在布莱德雷的第二封“指令信”中得以充分体现。布莱德雷在信中命令霍奇斯的第1 集团军继续在维尔—莫尔坦地区推进,并在马耶讷—栋夫龙地区建立基地,以便向东发展进攻。同时命令巴顿“尽可能少地用一部分兵力扫荡布列塔尼,夺占沿海港口,主力部队向南推进至卢瓦尔河,准备“用强大的装甲力量向东和东南实施进一步的行动”。很明显,这个指令改变了巴顿部队的任务,使第1 集团军和第3 集团军的主攻方向都指向了法国的腹地。这正是巴顿数周之前所得出的结论。
  领导层的战略和战术意图明确了,部队的作战积极性和指挥员的创造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快,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扭转,整个战役开始变得紧凑有序,颇有章法。巴顿也如鱼得水,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和特长。第1 集团军对莫尔坦地区发动了强大攻势,德军精锐的第11 空降军。第84 军和第47 装甲军进行拼死的抵抗,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但在英国第2 集团军发动的侧翼攻势的有力配合下,德军的右翼开始溃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巴顿立即发挥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攻击性,迅速插进,长驱直入。很快,第15 军抵达马延河一线,第20 军向南挺进至卢瓦尔河。下一步进军的目标是哪里呢?由于布莱德雷对巴顿的行动做了种种限制,使他不好明确向下属阐明自己的意图。但是,巴顿对第1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