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社会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 1。缘起

    本书的目标——毋宁说本书的奢望——是作为华夏世界史的入门。本书要展示:华夏世界形成的各阶段,其累积的经验,全球各地历代对华夏世界的奉献,华夏世界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世界历史之贡献①。

    中国目前的状况其实是漫长历史的产物与结果。倘若毫不了解自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由何种因素促成欧洲各国,则不可能自称洞悉上述诸国;对于中国,其理亦同:一旦抹去其独特历史,中国当前情状如何,也会茫然无知。

    中国之所以举足轻重,不限于其人口数量,亦不限于此拥有12亿人口大国之能量(其中大部分尚是潜能)。其重要性包括多方面,既归因于过去,也离不开现在:华夏文明激发过广大人类,它给人类带来文字、技术、人生观与世界观,带来宗教与政治制度。中国本土、朝鲜、日本、越南,均属同一文明集体。但中国的影响范围要广得多:传至蒙古与阿尔泰之突厥人、蒙古人、通古斯人,远播至中亚、西藏乃至整个东南亚。其影响还波及更为遥远的地域——西方。后者迄今仍借鉴中国而却未意识到此点。西方并不了解从中国获得的益处,倘无此借鉴,西方就不会有目前的局面。

    概括综合殊为困难,本书只能是个尝试。中国、日本、西方的学者对华夏世界史及中国文明史已做过大量研究,虽则其分量不如吾人探求古代与欧洲诸国之鸿篇巨制,但此类著述亦已十分繁多,无法一一披阅与利用。总览延绵3500年如此丰富驳杂的史实,存在疏漏、不足与错误之处自是势所难免。

    中国社会史除上述难处之外,尚有另一类困难。欲想探讨东亚诸国的人士尚缺乏起码的知识积累,无论来自无意习得的日常生活知识或是来自正规教育的知识均告阙如。虽然有1/3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虽然当前在日渐变小的世界中,中国已成为我们的邻居,然而,我们仍然固执坚持“西方文化至上论”。其实欧洲不外是欧亚大陆之组成部分,其历史也只是作为欧亚大陆史的一方面,要站在如此角度观察问题,是需要费一番想象力的。

第一部分 2。地域与居民

    华夏世界史涉及十分广袤的地域:从西伯利亚至赤道,从太平洋沿岸至欧亚大陆中央,各地情况甚不相同。此片辽阔地区显示出多种地理条件,对此如无认识,则无从了解中国历史。但这里只限于指出其基本之点:整块大陆高原性质明显,西南部为连绵高耸的群山与高原,由喜马拉雅山褶皱构成,呈弧形状,从兴都库什山脉一直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岛;广阔的草原(更准确地说是牧场)地带间杂沙漠,覆盖着西伯利亚森林与华北耕作区之间的地段;存在着由大江大河冲积层构成的肥沃平原(满洲松花江流域与辽河流域、占地30万平方公里之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带、广州地区平原②、越南红河流域以及印度支那半岛其他流域等等);海岸线漫长,从黑龙江河口直至马来半岛;有着成珠串状的大小岛屿,从日本群岛直至连成更大片的印度尼西亚各大岛屿(菲律宾群岛、婆罗洲③西里伯斯、大巽他各岛、苏门答腊)。除此种多样性之外,气候状况亦不同:东部与南部地区受季风交替影响,迥然异于亚洲内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而纬度影响也并非无关紧要。因而中国既有西伯利亚的隆冬与严寒,亦有热带地区的温湿与闷热。

    栖息于世界上这些地区的居民驳杂繁多,其生活方式、文化、语言各不相同。在各种差异中,首先要指出的恐怕是语言了。东亚语言④

    “阿尔泰”语言东北亚语言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朝鲜语日本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哈萨克语达斡尔语锡伯语乌孜别克语赫哲语塔塔尔语撒拉语鄂伦春语柯尔克孜语裕固语汉藏语言

    西藏缅甸语族泰语族苗瑶语族汉语族西藏方言暹罗语中国西南部与北方方言缅甸语老挝语印支半岛的少吴方言中国西南部与中国西南部与数民族语言广州方言印支半岛的西印支半岛的傣闽南方言藏缅甸少数民族语言闽北方言族语言客家方言湖南方言澳亚(洲)语言(孟高棉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言

    高棉语(柬埔寨语)

    占语(越南与柬埔寨东岸之少数民族语言)

    孟语(下缅甸语)

    云南、印支半岛以及尼科巴群岛的孟高棉少数民族之语言马来语

    爪哇语

    印尼“马来波利尼西亚”的其他语言

    台湾少数民族语言

    东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口头语言隶属于五个不同语族,其地理分布相当明显。唯中国南部与印支半岛例外,此两地的语言异常重叠交错。

    1.自西伯利亚至华北地区,属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占大多数,居民不限于中亚,而是大大超越于中亚区域,其语言隶属于突厥、蒙古、通古斯语族(从前称为“乌拉尔阿尔泰”语)。

    2.朝鲜语与日语是与众不同的语族,从语言学观点来看,大异于汉语及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虽然二者都似乎表现出与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有若干相近之处。

    3.操汉藏语之居民分布于以下各地:喜马拉雅山系整个高山和高原地带、印支半岛各国、中国本土即从黑龙江流域、蒙古一直延伸至缅甸、老挝、越南边界的21个省份。从操语言的人口数量而言,在这广袤而多样化的土地上,显然是汉语方言语族居于绝对优势。

    4.孟高棉语族,中国西南部操此语种者不多,而印支半岛则甚为普遍。

    5.最后,再往南面;马来亚与东南亚各大岛屿是所谓“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地域。事实上,此地域往东延至美拉尼西亚,往北伸至台湾岛(福摩萨),向西延至马达加斯加。

    各不同语族在东亚之分布带有悠长的历史印记。这种分布是历史形成的结果。虽然不大可能了解远古时代其状况如何,但其大致演变脉络我们却是知道的。自公元前1000年初以来,汉语族诸语言便以其远古、中古、近代之各种形式蔓延开来: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其后又延至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泰语、藏缅语、孟高棉诸语则从长江流域及汉藏接壤地区迁移以至伸展到华南地区、印支半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诸语言则从华南沿海传播至东南亚乃至更远地方。最后,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在中亚绿洲上存在过的印欧诸语(例如:和阗语、东伊朗各种方言)今天已经完全不见踪影。

第一部分 3。汉族(1)

    东亚构成人类栖息之广阔地域,在这片土地上,汉族,即掌握汉语言文化的居民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人群。其发展地域几达1500万平方公里,自西伯利亚(北纬54°)至帝汶岛(南纬10°),从棉兰老岛(东经126°)到欧亚大陆之中央(东经73°,经线穿过位于印度西岸之孟买)。新加坡市有3/4的华人,自新加坡至黑龙江流域,其距离相当于从都柏林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西部边界。

    1986年汉族人口已大大超过10亿。中国大陆以外的汉族居民(1986年估计数)⑤

    中国台湾19500000中国香港5600000中国澳门300000新加坡1800000泰国11000000马来西亚6400000印度尼西亚5100000越南1500000总计51200000汉族的分布并不平衡。在汉人居于多数的22个省中——而且还不断散居到这些省以外的地方,整个地域约达460万平方公里,幅员相当于直达苏联边界的欧洲。此22个省本书下文会经常提及。每省之面积大致介乎罗马尼亚与希腊的面积之间。其人口密度可与欧洲各国相比。1957年,人口密度超过荷兰的唯一省份是都市化程度极高的江苏省(上海目前拥有1050万居民,南京160万,江苏许多城市人口均在50万以上)。

    还存在海外的中国,由华人社区组成,定居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印支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亚的华人社区甚多,华人占人口1/3以上,沙捞越(婆罗洲西北海岸)、泰国也不少,越南、柬埔寨、爪哇、菲律宾亦非无足轻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马六甲、越南的堤岸都是华人城市。

    各地的华夏语言文化居民,并不构成清一色的整体,其传统、习俗、种族成分以及所操方言彼此各异。由于缺乏民族标界,无法像欧洲那样明确划分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等,因而在华人世界中,此种源于历史的多样性便被掩盖起来,原先的多样性大体比现在更为明显。现时因教育与交通之便,各地区的独特性正日趋消失。但要写汉族移民史,要编属汉语言文化的不同居民的人种志,则是异常庞大的任务,从未有人系统做过,而这方面资料亦往往匮乏。

    “方言”一词在我们心目中是指民族语言在有限地区的变式。虽然中国也用“方言”字眼,但中国方言为千百万人使用。各种方言之间呈现的千差万别,不亚于欧洲同一语族各语种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各种方言自成一体,而其内部还可见重要变式。

    然而亦应指出:仍然存在一片相对一致的地带,即北方方言地区,1953年有3。87亿人操此方言,内中分三个不同支系。此处方言之所以相对统一,究其原因不外是历代造成的蒙古与长江流域之间人种混杂融合以及近代东北各省(满洲)与西南各省(云南、贵州)人口重大迁移。反之南部与东南部方言驳杂,其中好几种方言带有古语性质,由此也就表明,此等地区人群相对稳定。上述情况亦可从接二连三的移民浪潮加以解释。自古代末期开始,汉民族便趁移民浪潮散落到此处。汉族居多数的省与欧洲各国面积之比较(单位:平方公里)

    中国省(区)欧洲各国

    四川569000

    法国550800

    西班牙504900

    黑龙江463600

    瑞典449200

    云南436200

    甘肃366000

    波兰311700

    意大利301100

    联合王国244800

    罗马尼亚243400

    广东231400

    广西220400

    湖南210500

    河北(含京、津)202700

    陕西196750

    湖北187500

    吉林187000

    贵州174000

    河南167000

    江西164800

    山西157100

    山东153300

    辽宁151000

    安徽139900

    希腊132500

    捷克斯洛伐克127800

    福建123100

    保加利亚110950

    江苏102200

    浙江101800

    匈牙利93000

    爱尔兰69000

    瑞士41300

    台湾35960

    比利时30560

第一部分 4。汉族(2)

    中国人口正如欧洲人口一样,由多次人种混杂融合而成。以下诸因素促成其融合:战事、外族入侵、殖民扩张活动、人口迁移、邻近诸族往来接触。汉族之形成有赖于许多种族:突厥、蒙古、通古斯、朝鲜、藏缅、傣、苗、瑶、孟高棉,有时甚至还有来自印度与伊朗交接区域以及来自东南亚的远方民族。华北的种族成分由于在历史长河中加进原籍草原地带及北满的阿尔泰语民族而不断获得更新。西部各省份的种族则与喜马拉雅山地居民以及与青海省半游牧民族混杂。华南的种族混合亦一样深广,彼处之移民活动已延续两千余年,直至今日。现时整个西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依然存在许多非汉人种族。汉族居多数的省份以及汉族占少数的地区人口与密度

    (1957年统计数,1986年估算数)

    人口省份人口省份1957年1986年

    四川72160000101880000

    河南4867000077130000

    山东5403000076950000

    广东3796000062530000

    江苏5213000062130000

    湖南3622000056220000

    河北4873000055480000

    安徽3356000051560000

    湖北3079000049310000

    浙江2528000040300000

    辽宁2409000036860000

    江西1861000034600000

    云南1910000034060000

    黑龙江1486000033110000

    陕西1813000030020000

    贵州1689000029680000

    福建1465000027130000

    山西1596000026270000

    吉林1255000022980000

    甘肃1280000020410000

    青海—4070000

    城市区域1957年1986年面积

    北京—960000016800

    上海—121700006200

    天津—808000011300

    汉族占少数的地区

    (自治区)1957年1986年面积

    内蒙古92000002007000011775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