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勾耸宕蠓殴獠省J泻诮塘槠羰闱樾灾剩谧嘧杂桑倍荆倍兀湟愿刑局省R恍┢旅枋鑫资η笏魃竦o的远游,追忆“真人”的行程。据庄子说,“真人”乘风驾云,跨日骑月,云游于宇宙之外。屈原的赋体为其侄辈宋玉及景差所仿效,至汉代却演变为典雅造作追求丽靡之辞的铺叙诗体。
注释
①又译作“葛兰言”,法国著名汉学家(1884—1940年)。——译注
②此处疑原书有误,临淄当为现在的山东淄博。——译注
③芝诺,古希腊哲学家,其鼎盛时期约于公元前464—前460年。——译注
第三部分 1。自秦至汉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汉代400年间(自公元前2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末,正式日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年为西汉,公元25—220年为东汉)发生了重大变动,触及社会政治力量分配、人口分布、华夏地区与草原地区关系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历不断的衰败过程,此过程自公元前210—前202年间推翻秦皇朝的内战直至各派军事首领纷争、混战而造成190—220年东汉灭亡之时,可以将此时期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公元前2世纪前60年是中央政权巩固的时期,接着是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治下的大规模军事扩张,与此同时还大力开发北部与西北部疆土。皇朝实力之本是大量小农应征入伍。但汉武帝时期独裁倾向大大发展起来,遂致武帝死后引起官僚阶层与朝廷决裂。朝廷成为帝后家族酝酿阴谋的中心。阴谋发展的结果便是王莽于公元9—23年间篡政。然而西汉末50年的政治危机也伴随着社会变革与经济变革,与此同时一部分游牧居民逐渐受同化。上述多种原因促成大地主阶级形成,导致设于北部与西北部疆界的移民区域普遍萎缩,而且引起小农阶层的迅速减少。事实上王莽之后重建的皇朝依靠的是新贵族阶层。此阶层为其提供行政人员与政治骨干。经过一段时期相对繁荣之后,困难又重新出现。例如:以宦官为代表的宫廷集团与显贵家族之间发生冲突,随后是农民危机演变为受道教影响的大规模民众起义。起义削弱了中央政权也促进了负有镇压使命的军事豪强的崛起。公元190年以后,汉朝诸帝只不过拥有名义上的政权,此时期的全面混乱导致都市经济衰落。第一章征服者皇朝
一、自秦至汉
华夏诸国统一与最初的扩张倾向
经商鞅改革后,秦国于公元前314年战胜北部游牧居民,完成第一次大武功。随后于公元前311年占领四川成都平原(蜀国);秦军还深入四川东部非汉族居住的山区(巴国)。由于进占汉水上游流域(公元前312年占据汉中),秦国便得以于公元前278—前277年向湖北扩张,削弱楚国。当时楚都郢(即今之江陵)落入白起将军之手。接着秦国继续向其东部邻国(韩、魏、赵)发起一系列攻击。秦军直抵河北东南端赵国京都邯郸,但不得不于公元前257年撤围。公元前249年秦国兼并河南小国东周,至此周朝君主的尊统遂告结束。
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以武力统一华夏诸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皇朝的缔造者。他于公元前247年登基。在十年的征战中他摧毁了韩(公元前230年)、赵(公元前228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公元前223年)、燕(公元前222年)、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他完成征服华夏诸国之后,便以“皇帝”称号自封。日后这称呼一直沿用,而在历史上他本人则以“始皇帝”的名号著称于世。
法家谋士李斯接替公元前237年被逐的巨商吕不韦而成为秦相。在李斯辅助下,秦始皇将秦国现行的行政系统普及到当时整个华夏世界。全国领土划分为36个郡,不久增为48个,与此同时还推出一连串统一措施:创制中央带方孔的划一圆形铜币,其样式至现代仍然存在;统一度量衡;创立新的规范文字以代替当时华夏地区使用的多种书法;统一车轴轴距;摧毁各国为防范邻国而在边境上建造的城墙,禁止拥有武器(用没收得来的兵器在京都铸造了12座巨像)。与此同时,大力着手领土整治:修筑皇朝驰道网;开凿灌溉水道;在北方边区兴建万里长城。建长城的目的是保护帝国不受匈奴(草原地带游牧居民)的侵犯。长城按秦、赵、燕约于公元前300年建成的防御工事旧址进行兴建,加固旧工事,将其不断延长,从甘肃南部一直伸至辽东半岛北部(经度为104°~123°)。公元前213年蒙恬将军率远征军十万之众攻打定居于鄂尔多斯的匈奴。另外还对中国南部与越南的南蛮之地进行讨伐,并在该处设置新郡。郡府分别设于番禺(今之广州)、广西东北部的桂林、象(河内)。秦国曾向福建土著居民(闽越)进军,最后在现今的福州地区设立了新郡。上述边远地区多半居住流配者,汉族驻军不得不与土著居民的经常动乱展开斗争。秦始皇死后的动乱期间,这类地区便不受中央控制。但是由于华夏产品远销于此,而战国时期又有商人与冒险家进入其中,因而保持了汉人定居特色。过一百年之后,秦始皇时期的士兵与流配者的后裔仍然留居于此。
第三部分 2。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1)
秦亡汉立
从甘肃到朝鲜,从福建到越南连年征战;大搞庞大工程(修筑城池、道路、驿站、运河、长城),在京都咸阳(陕西省渭河东岸)兴修巨大宫殿,在骊山(咸阳以东50公里)之内修成惊人的地下墓;而且实行苛刻的刑罚体制;上述种种事实看来是秦始皇暴政令人无法忍受的原因。人民大众不满,被驱赶、被剥夺权利的旧贵族怀恨(有12万豪强家族被迁移至京都地区),士大夫阶层深恶痛绝。秦始皇想除掉敢于批评新政的议论者,竟下令禁止一切书籍,只留下关于医、农、卜巫的著作。这就是公元前213年著名的“焚书”,接着又在咸阳处决400余名反对者。始皇驾崩后,其幼子秦二世继位,不久即爆发第一批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民众暴动,不久项羽家族也率领楚国旧贵族加入到起义行列。
刘邦出身于平民,原为秦国小吏,后成为起义队伍的首领之一,且声威大震。最初他是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的部下(项羽封其为汉王),后与项羽对抗。公元前206年,他率军跨越秦岭,次年于渭河流域彻底打垮秦军。这一年名义上便是汉朝新帝国建立之年。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消灭对手项羽,宣布登基,并建都于咸阳西南的长安(今之西安)。刘邦的做法一如先前的项羽,将爵位与领地分封给一起打天下的诸将。
法制的持续
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起,在秦国建立的而其原则又由秦始皇推进到华夏诸国的法治政权以非个人之治的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为其基础,对农民实行控制与使用。这种关于政权与社会的新观念的基本特点在于国家与农民保持直接关系。无论表面情况如何,西汉诸君主事实上仍然是秦制的承继者、发扬者。传统史书喜欢将秦皇朝写得一片黑暗。暴君嬴政曾虐杀儒者,而到汉代,儒者的影响却占压倒优势。不过,汉朝政权的基础开始时与秦国及秦皇朝无异。在哲学与宗教领域方面亦盛行同样的观念:推行繁琐的对应系统,为世界及社会变化提出总体解释;山东及河北沿岸的卜者与巫师阶层信奉道教。两个朝代的对外情况亦大致相同:秦始皇南征北讨之后大约停顿了一个世纪,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复又实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推向蒙古、朝鲜、中亚、中国南部与越南。
由于各种因素(经济增长,华夏地区与草原地区关系变化,宫廷巩固,官僚阶层削弱,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减弱,富裕贵族家庭地位上升,等等),经过长期而复杂的演变,汉皇朝才逐渐脱离原来的状态。
虽然第一个帝国极端严酷的刑法被汉朝的缔造者大大放宽,但刘邦建立的政治行政组织基本上无异于秦皇朝的制度。秦始皇时期通行的一切法律规章在汉朝初期依然如故。领土同样以郡县划分。京都与各省的官吏照样分三类:民职、军职、巡察与行政监督。总而言之,仍是“法治”的帝国,不但在直属于中央政权的领地如此,就是在赐给开国近臣(后来则赐予皇族亲戚)的封地(封国)亦一样。皇朝强盛之本在于由国家直接控制居民乃至个人。这就需要有精确的人口普查(汉朝的人口普查,据说是历史上最精确的普查之一)。每一臣民都要缴纳个人税项(人头税连儿童也要征收),每年要服劳役,还有服兵役的义务。此外,据奖惩法制(司法判决、授爵、晋升、赦免等)可将全体居民划分为24个等级(爵位)。有军功者,向国家缴粮者,获得晋升,但爵位亦可出钱购得。受罚者同时被贬,享有爵位者犯罪时可减轻刑罚。运用赦免以纠正法律的过严,有时可以连带取消债务并随之而晋升。在行赦之时,行政机构向农民社区(“里”)赐赠酒与牲牛以作祭土地神的年宴之用(“社”)。农村的里,因其社会凝聚力与在当地形成的道德约束,使国家对居民的控制愈益加强,里长从年长的显要人物中选出,其所奉行的道德规矩建立在顺老敬尊的基础之上。
第三部分 3。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2)
这法治帝国的基础是将人群划分为小单位。的确,大社区的存在,地方重大祭祀的存在,以及私人拥有大量客卿已构成国家活动的大障碍。因此在新居民点地区,中央政权的控制愈加严密;在旧居民点地区,皇朝行政机构仍须与大家族妥协。山西的情况即如此,当地各宗族对立导致仇杀不息,中央政权代表却对此无能为力。因此迁移居民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显然易见:迁走有影响的家族,令其离开本土从而消除其势力,此举对国家大有好处。同时也增加开垦地与移民地,国家亦由此而获益,因为新迁去的居民(囚犯、自由民、士兵、受灾农民等)较易控制。
移民既有政治意图,也有经济目的。既减轻人烟稠密地区的人口负荷,亦有助于开发北方各省旱地及蒙古边境地区,从而大大有利于供应用以防止草原民族入侵的军队。公元前198年开始,有十余万人被迁至京都附近地区,他们属于旧齐楚二国的富豪家族,原住山东北部、长江中游地区、汉水下游流域。这次移民是一系列措施的第一项,类似措施一直实行到公元前1世纪末。这类措施相当重要,足以改变华北尤其是西北的人口分布。在边远地区实行屯田制,士兵携家眷住下,这种军事移民地在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治下大量增加。
西汉亦如秦时一样,实行兴修大工程的政策,其中大部分工程带有战略性质或经济性质。公元前192—前190年间,渭河流域的农夫农妇应征修筑长安新都城墙。此期间每年应征人数约达15万。但后来使用士兵与囚犯愈来愈多。公元前132年,征调十万士兵修复黄河决堤。公元前102年间,自兰州东北部至甘肃西端玉门关的长城段续修工程亦由士兵与犯人从事。他们还在蒙古居延地区至酒泉与张掖北部及东北部修筑防御工事。公元前76年,新流放的“少年无赖之徒与犯罪官吏”修建满洲南端另一条防线。除大小堡垒之外,亦修筑运河与大路。这类工程,既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亦符合经济需要。公元前129年,在河南与山西之间开凿了150公里长的运河,将渭河流域与黄河连接起来。公元前95年,开通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水道,使渭河与其北面的泾河连接。而在汉武帝及其以后几朝,整个华北的灌溉工程更是不可胜数。汉初修筑的大道中,应予一提的有两条:一条经褒斜河谷穿越终南山而将京都与成都联系起来,另一条自公元前130年起兴建,从四川直抵富饶的广东平原。技术上困难不少,因为不得不在悬崖峭壁上修筑栈道,而尤为严重的是,从西南地区当地部族征集而来的民工哗变。
第三部分 4。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3)
缩减“封国”与抑制皇朝贵族
虽然汉帝国采纳秦朝所有体制,而且表现出一个“法治”之国的全部特征,但由于初期虚弱,因而不得不作出某些妥协。
汉朝政权是在混乱与全面暴动的背景下诞生的。经过公元前230—前210年间秦国与秦皇朝强行统一的短暂期间之后,自战国时代承袭下来的地方主义倾向依然十分活跃。因此汉皇朝的行政机构最初只能直接控制部分华夏地区。公元前2世纪初,汉帝国共有54个郡,其中39个,亦即2/3左右均属于“封国”,即已于公元前201年分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