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十三陵的经划,始自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徐皇后之死。徐氏为中山王徐达之长女,性贞静,好读书。先册为燕王妃,随居北平。靖难兵起,朝廷军围北平,攻城甚急。徐氏激劝将校士民之妻,皆授铠甲,登城拒守,终获胜利。徐皇后死,永乐帝悲恸不已,不再立后。七年(1409年),始营陵墓于昌平天寿山,历时五年而陵成,先葬徐皇后,这就是长陵。尔后,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思陵,共历时235年。陵区位于北京西北郊百里处,昌平天寿山下的小平原上,外面围以80里的墙垣。垣内诸陵各居山下,鸠工兴建,独自布局;又通过神路,互相连接,形成一体。明十三陵主次分明,规模宏大,建筑肃穆,雄伟壮观,是中国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陵园的起点为五门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它晶莹光洁,严谨典雅,是国内现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石牌坊北为陵园的正门—大宫门。稍北为碑楼,碑楼北为石像生,有石兽24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翁仲12座(文、武、勋臣各四)。翁仲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秦朝有员大将姓阮,名翁仲,身高力大,卫戍边镇,憨厚忠诚,屡立战功。死后,秦始皇令为他塑像以示纪念。后来人们把墓前的石人像叫做翁仲。明十三陵的石像均用整石雕成,最大一座用石料30立方米,造型古朴,雄壮生动。石像之北,过龙凤门即为各陵。陵园内各陵既有共同的规制—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 恩门、 恩殿、明楼和宝城;又有各自的特征—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具特色,也最为著名。
长陵坐落在天寿山中峰之下,为明成祖永乐帝和徐皇后的陵墓,共修了18年,是十三陵中最早最大的一座陵墓。陵前的恩殿,两重檐,面阔9间、66。75米,进深5间、29。31米,为祭陵时行祭礼之所。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明柱,梁、柱、檩、椽等也为楠木制作,又称楠木殿。殿中四柱最大,每根直径为1。17米,高14。3米。这种整梁楠木圆柱,十分罕见。殿后过石坊、石五供,即是明楼,内竖“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楼后为宝城,城周二里;正中为墓葬的封土,称宝顶。其下是墓主的地下宫殿。
在明十三座陵墓中,惟一发掘的地下宫殿—是明神宗万历帝及其两位皇后的陵墓。定陵营建6年,耗银800余万两。它的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堂联通组成,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中殿设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前置五供及长明灯。后殿内置三口棺椁,中为朱翊钧灵柩,左、右为孝端、孝靖两皇后灵柩。墓中出土文物达3000余件,其中万历帝戴的金冠,其皇后戴的凤冠,技艺精绝,珠光动人,为绝世珍品。
十三陵中除长陵永乐帝和定陵万历帝外,只有献陵的洪熙帝、茂陵的成化帝和永陵的嘉靖帝死时年过40岁,其余8帝均未满40岁而死去。这是明祚衰微的一个表征。十三陵中最后的思陵墓主崇祯帝,是由清朝给发丧埋葬的。崇祯帝灵柩的入葬,既是明朝的结束,也是清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