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添油加醋的地方,要是稍稍有失真的地方,就会让听到的人更加愤怒。记住:只有
人言与战乱是同样让人害怕的。
对下面的指示交待要清楚
当差的人与乡下老百姓,都是见识浅薄的人。凡是叫他们去办点什么事情,或
者叫他们办理案件,如果不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交待清楚,让他们清楚明白,
那就会使他们不知该怎么办。当差的就会因此误事,老百姓就会糊里糊涂对当局不
信任。以上的情况对于治理好一个地方都没好处。
感化老百姓的两大秘诀
教育感化老百姓的两大秘诀,不外乎是做官的勤于政事,同时惩治奸民两方
面。比如,在每月初一、十五点上香,宣讲皇上的旨意,劝老百姓务农,考查读书
人,同老百姓一起喝酒,设宴招待客人,遵守礼仪,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在各
地表彰节烈的女人和孝子,这一类事情都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最明显的。近些年
来,大家都把它当作一种纸上写的东西,没有真正干起来。我在宁远刚刚上任之
时,那时正是初夏,我派手下贴出告示,鼓励老百姓栽桑种田,同事们都觉得非常
惊讶。我多次到乡下去同老百姓喝酒,主持的司仪官居然不知道席间的礼节。于
是,我也就顾不得别人说我迂腐,所有的礼节,我都一一做给他们看。三四年之
后,所看到的情况,真是耳目一新。刁民们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读书人也奋发
读书,追求科举功名,女人也知道节烈,知道要做有节操的女人。我所用的力气不
大,但收到的效果却是很大的,意想不到的。那种交通发达的大都市,官员们还可
以说公务繁忙,还顾不上这些事情的话。作为一个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公务繁忙得
顾不上抓礼仪这类的事呢?我希望要想搞好一个地方治理的官员,就从这里做起
吧!
严惩刁民
那种矫健凶悍的人,往往惹事生非危害老百姓,这种人就是刁民。如果官吏不
管他就算了,要管他的话,就应该让他懂得法律是可怕的。这样可以使他不敢再胆
大妄为,从而灭掉他的气焰。如果对刁民不严加惩处,那还不如不管他。因为不去
管他,他还担心总有人会收拾他。如果管与不管等同起来,他就认为官法是可以随
便玩弄的,他的气焰会更盛,不达到危害老百姓被判死刑,他是不会自行检点行为
的,从而使道德性格上的毛病变成了法律上的违法乱纪。历史上的韩非子之所以同
老子同在一个本传中,一个主张法治,一个主张无为:崔蔡偷盗,孔子却赞叹子产
有爱心,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更留意可备急用的人才
在矫健与凶悍的人中,有那种勇猛干练的人才,一时间走错了路子,也应该随
时查访,暗中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这种人要么可以让他们充当练保,或者把他们
编入乡丁之中。只要当官的以威势让他感到害怕,用高尚的品德使他感化,使他知
道礼节道义,从而被我控制。假设碰上急事,未尝不可收服他们,使他们为我所
用。这就是使奸诈、使黑心肠用在正当的地方。如果不是具有洞察人的能力的官
吏,对这种方法不能采用。否则,一旦出了差错,就等于关着门养了一只猛虎。
官阶升迁要碰运气
一饮一啄,都是早就注定之事,何况作为治理老百姓的官,被老百姓当作休戚
相关的人呢?没有前世注定的缘份,怎么能成为他们的父母官呢?一旦前世所注定
的缘份已尽,那就应当离开,这决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有能力的人有升官的势
头,但却因为冒得太快而被压抑不用。平庸无才之人,看来没有升官的希望,但却
因他的诚实而被任用。再说,还有那种非常得上司宠爱,但最终却一生不能升迁
的;极不受上司重视,但却被提升的。算来算去得到升官,不算他也升了官;算计
越深,越加没有升官的希望。这里面有注定了的命运,既知这是命运,那就只有勤
勤恳恳忠于职守,那么,什么得失都可以不计较。即使十分不幸因为公事上的过失
而得不到升迁,那也可以说上对得起天地祖宗,下可以对得起同事朋友姻亲家人,
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非分之事不可为
趋吉避凶,这是一条天经地义的规律。为了公家而忘掉自己,就不应当存在什
么趋吉避凶的想法。至于那种贪婪残酷,置老百姓之生死于不顾的官吏,因自己的
小事而该职,以及那种使好计耍阴谋而被法办的人,都是咎由自取。除以上各种情
况外,其他的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是祸福之事,上天自然有明显的奖惩法则来约
束,极少有不受天道赏罚约束的。那种暴尸恣行,作威作福的人,有幸保全一个好
的名声,百人之中没有两三人。不败露则已,一旦败露,那就不是仅仅罢官的问题
了。善于分清吉和凶的人,就知道哪些是我自己分内该干的事,也就不会干自己所
不该干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符合了趋吉避害的法则。趋吉避凶的规律,也就是
如上所说罢了。
不可图虚名而标新立异
在一个地方治理百姓,如非万不得已,只能够按照旧有的典章制度办事,让老
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不要说罪恶之事不可为,即使是造福于老百姓之事也不要贸然
地干。就拿建社仓、创书院这类事来说吧,这难道不是地方上的盛事吗,但我却要
说不必创建社仓、书院这些东西。难道这是人之常情吗?建社仓的种种弊病,我在
前面已经谈到。书院这个想法从一出来,再经过劝老百姓捐资修建,总的说来并不
是不花费精神的。等到书院一旦建成,规模已定,那就会有依靠要人的情面而出任
书院主讲。这类人中能够尽心尽力劝学生学习,十个之中没有三、四个。老师的名
分仅仅是个空名,那学生怎会有真才实学。用一般的乡村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水平,
充作大官应酬和情面的用途,已经让人感到非常惭愧了。但是,这还不算,更有甚
者,办书院的时候,如果费用不足,那么,当官的还得把自己私人款项拿出来作为
补充,当官的也就会归罪到想创建书院的人。这样做是干什么呢?书院这种事尚且
有遗留下的麻烦,何况其他的事呢?所以,会治理的人,切忌喜欢虚名而多事的想
法,不要去贸然创建某事。
怎样应付突发事件
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怕官的老百姓。如果说当官的表现出并不可怕的神情,那
么老百姓对官也就有狎戏之情,甚至会造成官府畏惧老百姓的局面,而那种粗犷凶
悍的刁民就会肆无忌惮,与官府对抗,在公堂上与官府斗法。虽说犯此罪的是老百
姓,但让他们敢于犯法的却是官府本身。事情来得突然,来得意想不到,当然可以
用实干来平定风波,但更可贵的是以静制动。在公堂上就不要退堂,在座位上就不
要离开座位。用端庄严肃的神态出现在他们面前,用诚心劝告他们使他们明白事
理。看见的人也就会肃然起敬,听到的人自然会感到官府不可抗拒。粗犷凶悍的人
就不敢放肆。如果遇上突发事件,做官的惊慌失措,那就必然产生大的事端。治理
老百姓一定会遇上突发事件,遇上突发事件不可不告诉老百姓,使他们明白道理。
而告诉他们的道理,完全要在平时有同老百姓亲近的功夫,老百姓相信他。这样的
话,即便做官的有小小的错误,一旦遇上麻烦之事,也断断不会有与官府为难的
人。
进退去留宜早下决心
做了官,就想做更大的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如果没有达到目的,不
久就想退出仕途,这是人们在做官路上的权变。如果你的志向在努力做大官,那就
只有尽心尽力克尽职守,以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便是碰上吹毛求疵的事,这也是你
分中该有的,你也不能不接受。如果你不想在官路上前进了,那就应该知道什么时
候停止而洁身自好。这样一来,即便有破格提拔这样非常幸运之事,你也不能留恋
于眼前好处。所以,已经知道何去何从,那就应当选择一条路,让自己决定。如果
游移不定,下不了决心,那就必然会造成犹豫不决的形势,从而使得做不做官都没
有依靠。
官场难进亦难出
做官的人都知道爬上高位是很难的,这不是说做大官是难办到的。凭着人力向
上爬,这肯定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这样讲,往往是上天决定了的,根本不可以人力
战胜,弄得不好就只有使自己伤。已而已。这里面的原因是很难讲清楚的。那么,
就是谈到不做官,这也是困难之事。这一点是那种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的人能够知道
的。要是上司不同意,那就绝对退不出官场。要是遇上上司宽厚仁爱,体恤下属,
那就能够从官场中抽身出来,得以引退。这些人中,有的幸而被上司看重他的品
德,想借他来作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因上司爱惜他的才能,想让他作为助手
参谋,并且用为国家服务的道义来责备他,告诫他不能松懈,不能偷安;用为公的
名义来督促他,告诫他不能够躲避公事。要是他生病了,便会怀疑他是假装的;上
了年纪,也会讨厌他假装衰老。那种感恩的下属,上司便用施恩惠的方法留住他。
惧怕权威的下属,上司便用权威来恐吓他。如果不是平常就没有什么牵挂的地方,
那就会在面临这些事的时候,产生许多顾虑。总之一条,一定要把做官看得轻,自
己立身处事稳重,这样才能够毅然地离官而去。嗟呼!这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
的!
治贵实心尤贵清心
统治老百姓是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拿来做当官的行为作事的准则的。如果一个做
官的,把他那爱护百姓的一颗真实的心,发展成为爱护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措施。
那么,就应该让该活的人活,这叫做“仁慈”;杀该杀的人,这也该叫做“仁
慈”。不然的话,姑息迁就那就必然养下奸恶之徒;自高自大的人必定胡作非为;
一心想得到名誉的人,必定徇私情;而躲避嫌疑的人,便只知道他自己。这几种情
况都是没有诚意,对于治理好老百姓有什么帮助?假如说做官的心地就没有光明正
大,那治理老百姓的种种方式方法也就只是装点门面罢了。这种官吏,借着爱惜人
民之名义,而行危害老百姓的实,他哪里是在做老百姓的父母官?所以,做官以有
爱护老百姓的实心为首要,尤其以清心作为根本。
中国官场学
'佐治药言'
尽心
士人不得以身出治,而佐人为治,势非得已。然岁修所入,实分官俸,亦在官
之禄也。食而谋之不忠,天岂有以福之。且官与幕客非尽乡里之威、非有乡故之
欢,厚禀而宾礼之,什伯于乡里亲故谓职守之所击倚为左右手也。而视其主人之休
戚,漠然无所与于其心,纵无天谴,其免人涌乎?故佐治以尽心为本。
心尽于事必竭所知所能,权宜重轻,顾此虑彼,挽救
其巳著,消弭于未然,如后之检更、省事、息讼、求生、体
察俗情、随几杜弊诸条皆是也。首揭尽心二字,乃此书之
大纲,吾道之实济。
尽言
尽心云者,非构主人之意而左右之也。凡居官者,其至亲骨肉未必尽明事理,
而从仆胥吏类皆颐指气使,无论利害所关,若辈不能进言,即有效忠者,或能言
之,而人微言轻,必不能劝其倾听。甚且逢彼之怒,谴责随之,惟幕友居宾师之
分,其事之委折既了然于心、复礼与相抗,可以剀切陈词,能辨论明确,自有导源
回澜之力。放必尽心之,欲言而后为能尽其心。
报德莫如尽言,如遇地方有利,当兴有弊当革,刑罚
不平、催征苛急,与夫弭盗、救荒、劝学、除暴皆须通盘
熟筹,忠告善适,傅见诸施行为,一方作福。此之谓能尽
言。谚云公门中好修行。言其一政之善,所施广大,故也。
然则一政之不善,亦为恶于无穷吴。幕客虽无其权实预其
事果思利物利人,而随时随事尽心尽言。于民有济,乃修
行之大者。
不合则去
嗟乎!尽言二字,益难言之。公事公言,其可以理争者,言犹易尽,彼方欲济
其私,而吾持之以公,鲜有不龃龉者,故委蛇从事之人劝曰:匠作主人模或且从而
利导之;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曙乎!是何言哉!颠而不持,焉用彼相,利虽
足以惑人,非甚尽暗,岂尽迷于局中。果能据理斟情,反复于事之当然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