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宏基的世纪变革-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人出去更方便。    
    马来西亚厂为明基培养了很多制造方面的人才,例如陈炫彬。陈炫彬出身飞利浦,制造方面的训练很严谨,到宏碁之后,曾经是宏碁电脑制造部门的第二号人物,明基设立马来西亚厂时,他外派担任第一任厂长,此后一直留在明基体系。后来陈炫彬回到台湾,目前担任友达光电总经理。    
    制造就是要一连串地扩充下去,马来西亚厂成立后不断扩大规模,扩大到某一个程度之后就减缓下来,把较低阶的产品移往后来设立的苏州厂生产,马来西亚厂则生产高阶的产品。早期我几乎每年都要到槟城去看一下,苏州厂成立初期我也会去看一下,现在都不再管了。明基一直拓展到海外好几个地方,现在友达、达方也到大陆设厂。明基在台湾最早的厂是在桃园龟山,当时买了一座旧的纺织厂改建。那座厂很小,必须不断扩充,每次扩厂都是买两、三甲土地,一点一点地扩张。但是到槟城去的时候,因为土地实在很便宜,一买就是几十甲,到了苏州之后,又是槟城好几倍的规模,所以后来明基整个制造规模的思考模式跟当年在台湾的时候很不一样。    
    明基每次对外投资时都会产生一个效应,就是带着卫星厂商一起出去。明基的产品都需要很多零组件,例如很多塑料件、电线、连接器等,所以供货商也要跟着明基到海外设厂,以便就近供应。宏碁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不一样,高单价的零组件都是外商供应,能带着一群台商对外投资的效应不如明基那么明显。
第四部分 国际化开花结果第23节 宏碁的制造国际化经验
    宏碁制造国际化的脚步比明基慢,因为宏碁的产品单价比较高。宏碁选择到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设厂,整个决策过程很简单,创下从决定投资到实际开始生产只花了五十八天的纪录。我是菲律宾的亚洲管理学院的董事,每隔一、两年就要到马尼拉参加他们的董事会,以前我去开会的时候,感觉当地人对他们自己的投资环境没有信心。因此,之前经济部和中华开发公司到苏比克湾开发工业区时,曾经找我们过去,但是我没有兴趣。后来罗慕斯执政,开始改善投资环境,我到菲律宾开会时发现当地人的投资意愿提高了,这时我才有兴趣去苏比克湾看看。这当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当时我跟我太太从马尼拉坐直升机过去,到了苏比克湾上空,我们看到下面有一群人,我就说有很多人来观光,结果下了直升机之后,我才发现那些人都是管理局动员来欢迎我们的。那次我跟苏比克湾开发局的主任高登(Gordon)见了面,双方谈过之后,很快就作成投资的决定。    
    当初去苏比克湾投资的是宏碁电脑,二造分家后,苏比克湾的工厂分到纬创旗下,直到今天,在苏比克湾的台商规模最大的还是只有纬创,我觉得很可惜。宏碁对外投资的思考与明基不同,宏碁生产的是电脑,我们的材料、零件的价值比明基的产品高很多,对于制造人力的需求不像明基那么高,所以不像明基那么迫切需要到大陆设厂。早期大陆生产电脑的量也没有大到像明基一样必须带着供货商一起过去,由于经济规模还不够,在大陆建立零件供应体系(infrastructure)的时机就没有那么快,后来条件逐渐成熟,到现在电脑的零件供应体系也已成形。    
    在苏比克湾设厂也一样,当时考虑的就是可以借重台湾的零件供应体系,而且苏比克湾的管理没有问题,成本并不太高,甚至从菲律宾进出口比大陆更好,因为苏比克湾是自由港。不过,罗慕斯下台以后,管理局的主任换人,问题开始出现,例如,水费等费用随便调涨,而且当地一直有一个阴影,就是酝酿要成立工会。此外,由于当地无法供应零组件,一切都要从台湾支持,因此成本会提高。    
    宏碁在制造方面的国际化,在亚洲应该可以借重台商,但是到了欧美就不是很理想。当年宏碁会到欧美设厂,主要是为了就近供应产品。在美国和欧洲的制造据点规模都不大,但是管理费用很高,竞争力不足。我们当年开始国际化的时候,东欧的投资环境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们考虑去英国,明基在英国的南威尔士选好地点,厂都盖了,后来还是没有在当地生产。到欧洲投资有很多补贴,比台湾的条件还好,但是补贴愈多,台商的包袱就愈重,例如雇用员工和裁员的成本都很高,所以明基做了不久就撤退了。直到近年东欧的投资条件慢慢成熟了,华硕和鸿海都选择到东欧投资。    
    宏碁和明基在墨西哥都有设厂,宏碁在华雷斯,明基在墨西卡利(Mexicali)。墨西哥厂的规模一直大不起来,如果想要靠墨西哥厂扩张规模来获利,提高竞争优势,恐怕很难。所以在墨西哥设厂比较是象征性的意味,表示我们国际化的布局扩及美洲。    
    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从制造的角度来看,劳力密集的产业如果不国际化,台湾产业就没有今天的竞争力。台商制造国际化的初期是到东南亚,后期完全靠大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台商牢牢掌握了大陆的制造,因此制造方面从事ODM和代工的纯大陆公司的竞争者并没有出现,在大陆做代工或大量生产的除了台商之外都是跨国企业,例如专业电子制造服务业的伟创力(Flextronics)、美商旭电(Solectron),另外像是希捷(Seagate)、IBM也在大陆设工厂,大陆本地公司的制造国际化程度很低,大概只有做玩具和低价电子产品的代工,只是规模不大,做ODM的则还没有。在台湾以外的地区也是同样的情况,台商在制造方面几乎都没有当地的竞争者,包括东南亚和大陆的当地公司纯做制造和代工的很少,马来西亚有一家金狮集团,但是不太成气候,新加坡原本也有一家,后来被美商旭电收购。    
    未来大陆有可能出现当地企业的竞争者,那时台湾就要靠设计,不能只靠制造。例如半导体产业,由于官方迟迟不开放半导体产业到大陆投资,台积电无法早一点过去布局,当地的竞争者可能有机会窜起。(注一)其实严格说来,大陆本身并没有条件和环境发展半导体的代工,之前日商NEC曾经和上海市政府合作,无锡也有很多半导体厂,都做不起来,现在半导体产业的大陆竞争者并不是大陆自己发展出来的,而是靠台湾的资金跟台湾的技术迂回转进大陆培养起来的。    
    从制造能力的角度来看,台湾早期有一群人默默努力,建立自己的产业技术,而现在的大陆并没有这样的人,无法像台商一样建立制造的国际化能力。台湾当年有一群人,像我在环宇、荣泰的时候,还有三爱电子出来的那一批人,被称为”三爱帮”的林百里(现任广达电脑董事长)、叶国一(现任英业达集团董事长)、温世仁(已故的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江英村(致福电子创办人)等人,那时候我们的规模根本比不上外商如台湾飞歌(Philco)、美国无线电公司,但是我们就有那种虽然小但是志气不小的心情,白手起家创业,慢慢建立自己的产业技术。    
    大陆现在没有像我们当年那样的一群人,即使有心创业,也是做大陆市场的销售,制造并不是重点。台湾市场很小,所以不得不做外销,大陆市场很大,所以大陆企业都先攻国内市场,没有办法国际化,也无法做ODM。现在联想和海尔在大陆市场稳固之后,都开始思考国际化的方向。他们想用自己的品牌进行国际化,但是竞争力尚不够,其中海尔比较有希望成功,因为海尔的产品比较没有竞争者,尤其白家电(如冰箱、冷气机、微波炉等)的市场上,奇异(GE)、惠而浦(Wirlpool),还有一些欧洲的公司竞争力都不高,所以海尔由白家电着手比较有希望。但是如果谈电视机,还有海尔现在开始跨足的电脑和手机,国际营销的问题都很大,即使不谈国际市场,在大陆跨行都不是那么简单。
第四部分 国际化开花结果第24节 台商的创业精神
    台商和亚洲其他地区的企业还有一个地方不太一样,那就是创业精神。台湾出现了宏碁等很多新一代的公司,规模都远超过老牌的家电业者。美国跟台湾一样,信息领域的新产品都是新公司在开拓;日本、韩国和欧洲则完全不同,还是原来做家电的那些老公司在做新产品,继续成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社会的文化,台湾和美国的创业精神比较盛。台湾纯做ODM的公司在大陆跟东南亚很少有当地企业的竞争者,都是台商跟跨国企业竞争,这代表这些地方的创业精神不足。    
    美商在台湾训练了很多本地的创业者,日商则比较少。美商到台湾设厂,利用本地的廉价劳工,成本上扬之后他们就移出去,这是比较利益的考虑。美商不会一直留在台湾跟台商抗衡,外移之后,他们在台湾打下的基础就放给本地的企业接手,因此训练了很多创业者,例如德州仪器在台湾就训练了不少创业者,宏碁也训练了很多创业者。反观日商在台湾训练出来的创业者就比较少,台商在大陆的情况跟日商比较像,台商到大陆投资之后一直没有放手,持续掌控优势,在大陆生根,使大陆厂商长期没发挥空间。    
    大陆因为国内市场太大,而且比较闭塞,所以还没有思考到国际化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国内市场大就不是以制造为优势,所以目前大陆从事代工的大概只有成衣、玩具和低阶的电子产品,但是他们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来生产,自行开发的产品非常有限,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现在大陆比较有国际化概念的恐怕只有温州的一批皮件商,他们派人到欧洲去住,希望了解欧洲的市场。    
    台商在大陆一直掌控ODM和代工,大陆企业一时还无法出头,但是台商毕竟不能长期如此,还是要慢慢升级。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像中芯国际一样,台商在大陆生根,变成大陆的公司,不回台湾。有些机缘实在很难讲,当初如果不是台积电合并了世大集成电路公司,世大的总经理张汝京也不会到大陆筹设中芯。再往前推,也可以说没有德棋就没有中芯,因为当年德州仪器派张汝京到德棋,他有了德棋的经验之后,出去设立世大,而且世大的人才大部分是从德棋挖角。当初没有人想到日后会产生这些关联,就像当年如果没有三爱电子,就不会有”三爱帮”那一群人出来创业,各拥一片天,这些都是因缘。    
    宏碁近三十年的国际化努力,曾经走过平顺坦途,也曾跌宕起伏。国际化虽然不易,但这是台湾企业必须走的路,国际化有助于强化企业永续发展的实力,也是国力的延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