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Unit,策略性事业单位,掌管研发、制造)跟RBU(RegionalBusinessUnit,地区性事业单位,掌管地区营销)之间互相怪罪,责任很难厘清。1998年准二造时,我们把SBU和RBU整合为GBU(GlobalBusinessUnit,全球事业单位),试图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虽然略有成效,但是自有品牌和代工并存的根本问题仍未解决,内部复杂的冲突造成企业竞争力衰退。
此外,自有品牌和代工的性质不同,使得管理的复杂度增加。如果从事代工,经营绩效的出入不会像自有品牌那么大,差别只是在于产品是否领先,产品领先就卖得好,产品没有竞争力就不好卖,如此而已。所以成长很快时就多赚一点钱,做得不好就少赚一点,并不会亏太多。就像纬创现在专心做代工,外界说纬创到目前为止做得还不够好,是指纬创本业尚可小赚,但2004年第三季因菲律宾苏比克湾厂房菲币多年来贬值,一次认赔而产生亏损。
经营自有品牌则是属于大风大浪的情况,做得好就大赚,做得不好就大亏,像IBM以前就曾大亏过,戴尔(Dell)则是大赚。
自有品牌之所以亏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产品竞争力,一个是营销当地的管理,尤其后者的影响很大,因为库存管理失控及管销费用太高。其实宏碁推行一造跟二造几乎都是为了处理品牌亏损的问题。
宏碁推行二造时,等于是陷入两面作战。由于前述的内外部因素,宏碁一方面因为本业亏损,所以自有品牌的未来受到外界质疑,造成宏碁的股价不振;另一方面,代工的规模被其他专业代工厂商赶过,竞争力削弱。
两面作战都不知道胜算何在,加上1998年准二造时划分五个次集团的做法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结果宏碁的成长几乎停滞,获利不理想,必须靠出售过去转投资成功的公司股票度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之下开始进行二造的。
第一部分 二造宏碁第6节 三大原则下的三大策略
宏碁进行二造时,根据简化、专注、前瞻三大原则,推动三个层面的改造,采取三大策略,包括:
(1)组织的改造,将集团内公司的版图重组,让品牌和代工分家;
(2)营运模式的改造,实行”三一三多”策略;
(3)流程的改造,实行”新经销营运模式”(newchannelbusinessmodel)。
简化、专注、前瞻这三大原则很重要,尤其是简化与专注。分心是常态,经营事业一不小心就会分心不专注,想要多做这个,多做那个。分心就会复杂化,多做一个就多复杂,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变成两个人来做也会复杂化,人性就是如此。所以必须把简化、专注变成一个很主轴的讯息,作为未来所有思考、策略执行的最高指导原则。
根据简化、专注的原则,二造时整个集团的组织架构作了很大幅度的调整。当时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品牌和代工并存的冲突,否则以宏碁的研发能力和人才来看,素质并不输给其他公司,甚至优于同业,因此自有品牌和代工势必要分家。
另外,1998年准二造时,顺应当时集团既有的发展方向划分为五个次集团,包括宏电集团、明碁集团(2002年5月明碁电通改名为明基电通)、宏科集团、宏碁半导体集团、宏网集团。后来我们发现这种自然分割的方式不太理想,造成次集团的版图分配不平衡,集团组织必须重新调整。
五个次集团当中,必须放弃半导体和网络这两个次集团。半导体集团的旗鉴公司德碁半导体由于技术无法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在产业环境丕变的情况下造成巨额亏损,后来改由台积电接手,半导体也不再属于核心事业(请参阅第二章”淡出半导体”)。至于网络集团,准二造时网络公司主宰了整个市场,被视为未来的主流,我们根据外界的主流想法发展网络,结果网络泡沫破灭,我们也不成功,二造时就把宏网转为非核心事业(请参阅第三章”网络事业转型”)。
其余三个次集团(宏电、明碁、宏科)虽然保留,但是宏电和宏科必须重组,使得各自拥有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能够相符。
各次集团所面对的管理课题
准二造分成五个次集团,等于是我针对每个集团的经营团队各出了一个管理题目,我也出了一个题目给自己作答,那就是我负责的半导体集团。要出题目,首先应该选择台湾产业必须找到好答案的题目,也是可以创造价值、有意义、有挑战的题目。其次,这个题目必须是有可能考及格的,我们的成绩必须达到七十分以上。
要选一个能够让各集团考及格的题目,就牵涉到自我评估,也就是要合理地评估自己能力的多寡。可是后来我发现,我交给他们的题目、我自己挑战的题目都必须调整,因为有的题目太难,有的却又太简单,与每个人的能力不相配。当时王振堂只管宏科,但是他的能力超过他只管宏科的责任,这就是题目太简单。林宪铭的题目则是太难了,RBU和SBU合并成为GBU之后,都由林宪铭负责,责任太重,必须调整。虽然花了一点时间沟通才形成共识,不过林宪铭自己也很了解这一点,因为形势就是如此,大家也都有共识。
至于李焜耀负责的明基,从成立之初就采取与宏碁不同的发展模式,明基以代工起家,靠制造能力奠定发展基础,不同于宏碁强调自有品牌的做法。明基早已独立发展多时,多年来累积的能力、资源能够和业务目标相配,所以一直都发展得不错。
准二造划分五个次集团之后,王振堂经营的宏科赚钱,李焜耀领军的明基也赚钱,但是我负责的半导体和林宪铭负责的宏电亏损或不很赚钱。表现不佳的症结出在准二造时选错考题,因为各次集团的版图分割、资源分配都不理想,无法奠定未来发展的正确基础,所以二造就要改考题。
我并不是随便改考题,而是根据微笑曲线来看哪里有价值,选择一个有价值、有挑战性、能够获得大家赞赏的题目。如果选错题目,努力考及格了,别人却不认同,结果就是白费工夫。像宏碁在二造之后专注自有品牌,不再兼顾代工业务,题目变单纯了,现在宏碁的品牌在国际扬威,营收和获利大幅成长,我在自有品牌这个考题上就算及格了。
如果要改考题,首先自有品牌和代工必须分家,也就是说,宏碁和宏科必须重组。
自有品牌是以经营品牌的基础最稳定、人力相对掌握度最高的宏碁科技作为主体,因为我从1981年开始就通过宏科在台湾经营自有品牌,无论在经销网、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宏科再并入宏碁电脑经营自有品牌的品牌营运事业,成为新的宏碁公司,由宏科总经理王振堂担任新宏碁的总经理。新宏碁的核心事业有三大块,第一块是信息产品,第二块是信息服务,第三块是渠道。把制造全部外包的新宏碁,将转型为营销服务的公司(表1…2)。
我在1976年创立宏碁的时候,就是只做贸易、研发和自有品牌的营销,将绝大部分的制造外包。1981年推出小教授一号电脑学习机就是初期的代表作,当时小教授一号绝大多数委由台达生产,台达制造得非常好,我们不必烦恼质量的问题,可以专心开拓市场。以微笑曲线来看,早期宏碁的左边(研展)很强,右边的营销在台湾也算是很强,1981年在新竹科学园区设厂,才开始有微笑曲线中间的制造。照这样看来,新宏碁调整了半天,等于是走回1980年代的老路。
有趣的历史巧合
回顾历史,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巧合。当年我们的研展实力很强,小教授一号其实并不是我们最早的作品,我们设计的第一个大量外销产品的客户是诚洲电子。林百里(现任广达电脑董事长)也委托宏碁设计家用电脑,时间大约是在1980年,当时林百里还在金宝电子任职。林百里的技术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只靠他一个人不够,而当时全台湾能够设计电脑的人只有我们这个团队,所以他就委托我们设计。1990年代初期宏碁要做笔记本电脑,一开始就是找广达替我们代工设计、生产一款膝上型电脑,后来这个产品并不成功,不过对照之前宏碁替广达设计家用电脑,多年之后角色互换,这样的变化实在很有趣。2000年宏碁二造改采多供货商策略,除了纬创之外,第一波向外寻求的供货商就是广达和仁宝,历史似乎一直在重复。
第一部分 二造宏碁第7节 集团重划分,资源重分配
宏电的品牌营运部门独立并入宏科之后,宏电原先属于制造的研制服务事业(DMS)也独立出来,并入为了配合分割而已先成立的纬创资通,成为专业的设计代工公司,由宏电总经理林宪铭担任纬创董事长,纬创集团旗下的转投资公司还包括建碁、启碁、连碁等。
第三个集团是以明基电通为主体,总经理仍是李焜耀,我担任董事长,到了2002年我才交棒给李焜耀,由他接任明基董事长。明基已经独立运作多时,所以自成一个集团,旗下还包括友达、达信、达方等公司。
在这三大集团之外,还有一个属于总部的经营暨管理事业(HoldingandInvestmentBusiness,简称HIB),掌管集团的转投资事业,独立出来之后就是中华智融集团,也是我从宏碁退休之后要专心经营的事业。
二造将集团重新划分之后,资源重新分配,而且把每一个人的题目变简单,符合简化、专注的原则。以宏碁来说,目前的短期营运项目由王振堂专注去做,我只抓大方向和重点,并且花较多心思思考公司未来发展。为了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得不多元一点点,不能都是硬件,也要有一些软件和服务,但是软件和服务都是未来式,如果要跟现在的业务混合在一起做,就会造成经营没有效率,所以属于未来的营运项目王振堂不能分心去做,这都是简化、专注,主要是为了执行力能够贯穿。
共享品牌的冲突
新的组织划分解决了代工和自有品牌的冲突之后,又面临宏碁跟明基共享品牌的冲突。明基在2001年年底改用BenQ品牌之前,产品用的是Acer品牌,公司名称则是AcerCM(municationandMultimedia,通信和多媒体)。以前宏碁的规模比较大,所以是以宏碁为主,明基为辅,明基借重宏碁的力量来销售。但是随着宏碁和明基的规模都越来越大,甚至明基的制造实力和规模都已经成长到比宏碁还要大的时候,明基就发现他们处处受制于宏碁的销售单位。因为宏碁往往不是把明基的产品当作独立的产品来销售,而是卖宏碁的产品顺便卖明基的产品,例如卖电脑顺便卖监视器。此外,明基的产品线很多,但是销售单位总是比较习惯卖熟悉的产品,因此难以照顾到明基的每一项产品,无法满足明基的需求。
从宏碁的角度来看,也不满意跟别人共享品牌。Acer这一个品牌要分给很多家公司的产品来用,打仗时大家都宣称自己是Acer,好的产品也叫Acer,弱的产品也叫Acer,Acer就没有很精确的定位。而且一个品牌很难照顾到每家公司的每种产品,所以明基总是不满意。因此,王振堂很早就对李焜耀说,既然明基认为宏科做不好,那就干脆放手给明基自己管营销。宏碁早在二造之前就已经陆续放手了,最先实施的就是中国台湾和大陆,宏科在这两个地区并不是明基的独家代理,但是其他地区依规定只能通过各地区的RBU来卖(台湾地区就是宏科)。
不过,同一个品牌由不同的公司来管,一定会有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宏碁分割、宏碁自有品牌与宏科合并的事宜敲定之后,接下来我们所有的精神都放在如何利用Acer一个品牌同时卖宏碁跟明基的产品。这件事协调了很久,主要参与协调的人就是我和王文璨(原宏碁品牌管理副总经理,现为明基全球营销总部总经理),王振堂跟李焜耀也不断地开会,规划一些准则。但是这些准则都无法落实,我们很快就发现,与其共享一个品牌造成冲突,还不如另创品牌。
2000年年底我们正式宣布进行企业再造,2001年的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协调宏碁和明基如何共享品牌,在第二季我们就决定明基要另创品牌。2001年12月明基正式对外宣布自创品牌BenQ,公司的英文名称也由AcerCM变更为BENQCorporation。来年5月,公司的中文名称由”明碁电通”改为”明基电通”。
组织分割与品牌分立的执行问题
宏碁跟纬创的分割,以及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