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勇气〃衔接起来,才是他们破土而出的真正原动力,这虽比那些浪漫主义的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要粗糙和野蛮,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就是这股被温州商业文化熏陶出来的原生态力量,造就了一大批底层精英。毫无疑问,他们形成了推动温州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改革开放到了第四年,国民经济总量比开放之前增加了近一倍。全国上下一切迹象都表明这应该是振臂高呼、放手大干的一年。

  除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用一组画面展示各地过节的气氛:首都北京长安街旁所有建筑物彩灯闪耀;花城广州已有春天的气息,每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上,市民们在除夕夜走上街头,购买鲜花点缀居室;冰城哈尔滨,第三届冰灯艺术节中,冰灯的数量和规模远远多于从前。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楼以三天一层的速度搭建。到3月底,深圳特区招商引资600多项,总投资额达到22亿港元。

  人民大会堂内,正举行由胡耀邦主持的首都各界新春团拜会,每个人面前仅有清茶一杯从1981年开始,团拜会只提供清茶。在广西贵港的一个农村,年夜饭的丰盛给七岁的徐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长大后当上报社记者的徐强在《那年春节,大块吃肉》一文中回忆:〃我兴奋地发现餐桌上居然有四道肉菜。它们真实地摆在桌子上,一块一块地,向我发出诱惑的光芒。我只要一伸手,就能摸到那些热气腾腾、油水横溢的'柔韧的物质'。直到现在,我仍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当年大块吃肉的那一种畅快淋漓、奇妙无比的感觉。〃在那个时代,商品种类、数目的多少,成为经济是否繁荣的一个重要指标。餐桌上的四道肉菜,恰恰成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微观缩影。

  中国经济的开场白,仿佛足以令国人增添几分乐观的情绪。但是,政策变幻不定,让人雾里看花。当时的温州因自发的经济行为游离于当时的准则之外,而风声鹤唳。上下对比,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辩证法更能在温州凸显它的践行性。一边温州模式受到冲击,经济整顿愈演愈烈,丝毫看不到偃旗息鼓的迹象;可另一边则是创业的火焰熊熊燃烧。英雄辈出的年代,带着光荣与梦想,郑荣德这样的温州人凭借激情和对〃中国特色〃的深切把握,迅速成长。同时,虽然他们事业小有成就,但因远不如〃八大王〃们起眼,幸运地成了运动中的〃漏网之鱼〃。树大必然招风,船小却好掉头。郑荣德们从容在政策夹缝中游走,反而为以后的长足发展留得了青山。

  出生于温州一个小海岛上的郑荣德,为家中长子,上有四个姐姐,下有两弟一妹。一家十口人靠父亲打鱼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常常一锅稀粥可以照见人影。小学毕业,郑荣德不得不像祖辈们一样下海打鱼。浩渺大海的波涛骇浪中危机四伏。大风大浪中经历的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坚定了郑荣德〃人定胜天〃的意志。从此,他的命运在历史的戏剧性跌宕中苦苦挣扎、不断幻灭,却始终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

  17岁以前,郑荣德从未离开过海岛,连温州城区都没去过。海岛之外的精彩对于他而言显得陌生且遥不可及。直到有一天,一个中学同学去上海游玩,回来描述出大上海是怎样的繁华,他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同学走后,在记忆中还没有流过泪的郑荣德,独自跑到海边,面对大海大哭一场。一种对看不到希望的未来的恐惧强烈刺激着他离开这个封闭的小岛,〃如果留在这个岛上的话,就只能像父亲,一辈子当渔民。〃不甘命运摆布,〃要出去〃便成为他急切的愿望。

  零是虚无,也是一个拥有无穷可能性的起点。除了300元钱,一无所有的郑荣德第一次走出海岛,目的地柳市。在柳市,他买了150张产品照片和一本价格表,开始了没有目标的推销之路。

  郑荣德一路走到金华,在火车站随意买了一张去湖南郴州的车票。在郴州出站口,他买了一张当地地图。按照地图标示,他去一家家修理厂上门推销。35天后,当口袋里只剩下三块四毛钱时,他签订了第一份合同,赚到了1000多块钱。随后,郑荣德越走越远,甚至千里迢迢跑去东北的牡丹江。北方昼夜温差之大,让他猝不及防。早上八点,他租了一辆自行车出门推销。下午一点回旅社,气温从零下七摄氏度降到零下二十几度。自行车按钟计费,温度再低也要骑回去。一路上,郑荣德摔了两跤,围巾全部冻得粘在嘴上。

  1982年,上海经济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标志着上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的概念初步形成。《人民日报》发表《腾飞吧,金三角》一文,作者语气激动地写道:〃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后,人们对这个地区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方面来了……腾飞吧,金三角。〃处于改革开放激荡中的上海,市场经济观念突破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已是万元户的郑荣德做出里程碑式的决定:到上海推销温州电器。

  单枪匹马来到上海,与初涉商海一样,郑荣德在上海完成的第一笔买卖就是买了一张地图。有备而来的他认为:上海什么货都好卖,是因为上海货品质好。温州产品要想打开上海市场就需要走本地设厂,产品销售先农村后城市的道路。因此在南汇,郑荣德和同学合开一间小型电器配件厂。同学生产,他推销。两年间,配件厂在上海周边扎稳脚跟后,产品试图渗透进城市。

  如何扩大市场局面,达到占据更多份额的目标?经过细致思考,郑荣德果断拍板,承包国有商店的柜台最为可行。半年之后,郑荣德接受了月租6000元,一年一付,且要扣掉营业额的10%作为管理费用的苛刻条件,在上海江西中路314号上海达讯电信商店租下1?2米长的柜台。

  私人厂出产的产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营商店中,本身就是对产品品质的最好说明。柜台开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员纷纷光临这个1?2米的小柜台。

  生意火得一塌糊涂,一天能推销出四五万元的产品,利润相当诱人。借着势头,郑荣德连开好几家包柜台经营的铺子,之后干脆包店经营。国营商店受到启迪,为私营经济包租经营打开通道。竞争对手看到郑荣德如此赚钱,也学习包柜台经营。而郑荣德却退出这种经营方式,出资几十万元与上海机电一局合作创办了扬子电器厂。




  温州个体户们的命运也是冰火两重天。经济整顿目标旗帜鲜明,不幸的〃小商小贩〃,碍了当权者的眼,被〃开涮〃也就不足为怪。可仍然有幸运的个体户,瞒天过海,小心翼翼地做自己的小买卖。

  相对于郑荣德的激进与大胆,柳上淡就谨慎了许多。作为温州第一批个体户,柳上淡本人几乎见证了温州民营经济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但是,在这位不修边幅、习惯穿拖鞋的企业家记忆里,念念不忘的是1982年的尴尬。

  17岁,柳上淡当上五六十人的镇办机电厂的学徒工,月工资12元。厂业务不景气,十多元的工资也经常发不出。柳上淡的唯一收获是,学得一身精湛技艺,为日后在机械制造领域叱咤风云奠定了基础。

  从学徒到工人,一干就是十年。27岁时,柳上淡感到〃这样下去连老婆也娶不到〃。于是他与几位朋友开办地下工厂。上海、南京、西安到新疆,他走遍大江南北,拿到大批电焊机、卷扬机的业务订单。接到业务后,没有图纸,柳上淡花100多元买海蜇皮、虾干等土特产跑到上海〃等价交换〃一大捆卷扬机的图纸。那年月,温州人缺技术,上海人则想吃海产品。在朋友的配合下,一间公社化留下来的农机修配小厂里,柳上淡生产的卷扬机质量达到部委颁布的设计要求,受到各省建委技术部门的认可。

  至1982年,柳上淡已经腰缠万贯。具体到有多少钱,一则故事可以说明。他从上海回家过年准备买几支别直参。南京路外滩一家药店,因为柳上淡穿着旧大衣,营业员操一口上海腔对他说,〃侬不用看,不用看了,这种东西不是侬这种人买的。〃

  柳上淡反问:〃多少钱一支?〃

  对方说:〃120元一支,侬买不起的!〃

  〃我买,你里面还有多少支?〃

  〃还有11支。〃

  柳上淡拿出两捆人民币说:〃我全买,全都给我。〃

  就是这么有钱的柳上淡,怀揣着大把钞票却花不出去。他想投入80万元,联络十几位有技术和业务的朋友,征地三亩,合股扩大生产规模。一腔热情的他来到鳌江镇政府,请求一位副书记支持。话没能讲完,副书记一脸严肃地说:〃这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我告诉你,你搞资本主义的检举材料早已经到了书记陈桂莲手里。〃

  听到书记的话,柳上淡拔腿往家跑。他立即将已凑起来的股金重新退还,把自己的32万元深深地埋在地板之下。

  后天的努力能否改变未来的命运?

  有人说,非要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东西,到头来只是徒劳。可是本可以改变的却不努力,那就是懈怠。换句话说,既存在因后天努力而改变的命运,也确实有由命运主宰的人生。令人迷惑的是,人不可逆天而动,但人的行动都是为了逃脱宿命。那么,是虚妄的盲动还是满怀希望的拼搏,林敏芝站在了人生的路口。

  林敏芝算是一个颇有想法的温州女人。这一年,她将两个女儿留在家中,借来买机票的钱,毅然踏上赴美打工的旅程。




  在挣钱欲望的冲击下,林敏芝一天做4份工,伺候过一大家子台湾人,为有钱人照顾他们的宠物猫猫狗狗;卸车扛过猪肉,一扇肉上百斤,〃扛得男人都想哭〃……不久后,她专门到曼哈顿一家西餐馆打工,学习英语口语;同时在台湾人开的房地产公司打杂,偷偷学艺,拿到房地产经纪人执照。在正式做房地产经纪人的10个月,林敏芝挣了8万美元佣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一家名叫〃梨园〃的餐馆,以及位于布鲁克林闹市区和曼哈顿时报广场上的两家百货礼品店。

  创业的成功需要时间的沉淀。直到1997年,林敏芝才完成由〃个体户〃向〃投资家〃的转变过程,成为美国商界闻名的风云人物。那年,林敏芝得知,一个叫河头镇的地方有家旅馆正在拍卖。那是当地最破旧且已荒废的旅馆。有56个房间,里面的住客却多是毒贩和妓女,衣着破烂、臭气熏天。地上到处是烟头、酒瓶、针头,时常还有流浪的猫狗。当地居民甚至打算筑起墙,把旅馆挡在视线以外。

  当我们一再拿〃吃苦耐劳〃、〃善于钻营〃这些经商必备词标榜温州商人时,千万不要忘记温州人对商机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他们总能从〃红海〃中提炼出〃蓝海〃,继而产生〃杠杆效应〃,转动各自的经济乾坤。

  旅馆表面破旧,但林敏芝看到了背后的价值旅馆边有美丽的风景:平缓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树林、优雅的天鹅、名牌集聚的专卖店,大量有钱人到这里度假。这样的地方,需要一家环境幽雅的酒店。她买下旅馆。在警察协助下,一间一间客房地将流浪汉、毒贩和妓女〃请〃走。虽然其间,林敏芝不断遭到不愿搬出的〃房客〃的辱骂和死亡威胁。她还申请消防许可,烧光原有的家具和地毯。在花费100多万美元后,小镇上最好的〃绿景旅馆〃闪亮出现,自然门庭若市。

  如能将时间的跨度纵深至2008年,26年天壤之别的人生境遇也绝对称得上冰火两重天。当初的供销员朱诗力,现今已成为奥运会印刷服务供应商。当奥组委宣布消息时,他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

  回到1982年,这一年,19岁的朱诗力开始为家乡众多家庭工厂跑业务。出师似乎不利,28天跑遍广东花去263元。

  温州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虽然出身底层,并不显山露水,然而在他们思想深处非常渴望出人头地。因此,为达到目的,他们会迸发空前勇气,费尽心机。如同朱诗力,当偶然得知一家国企总经理办公地点时,他混进厂区,闯进办公室,请求老总答应以低于原供方20%的价格签单,13天拿出样品。

  对于朱诗力,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只有一步之遥,〃坚韧〃则帮助他顺利实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跨越。之后10天,他彻夜未眠,找人制版、出样,提前三天将样品送到对方办公室。企业老总目瞪口呆,当场签定50万元供货合同,预付10万元定金。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中间一直有这么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