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爆发经济革命的时代,必然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美好的与最丑陋的,最善良的和最卑鄙的,最伟大的和最平凡的,最富有生机和最僵化垂死的,最具价值的与最悖论的……以及介入是与非、左与右两极间的中间状态,都在沸腾的温州尽览无遗。历史在剑走偏锋的道标前徘徊。苦难的磨砺与生存的压力下,人的爆发力总是相当惊人。短短三十年,温州以独辟蹊径的行走模式,凸显中国经济的创造性与原创性。

  三

  经济学家这样诠释宏观环境,〃宏观就是这样,永远有人在悲观时更悲观,有人在狂热时更狂热,也有人冷眼看世界,更多人是墙头草两边倒〃。

  这就是宏观的不可抗拒,任何波澜壮阔的序曲,都离不开大开大合的时代撞击。温州经济的风生水起,只是中国经济滚滚洪流中的一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样的宏观背景,任何以区域名义起誓的经济理想只能胎死腹中。

  1978年前若干年或者数十年的厚积薄发,给了历史新的命题。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不再悬挂于计划体制中,壅塞在意识形态里的水泥开始破裂,朝向世界的窗口徐徐打开。中国,开始向世界主流的轨道靠拢,直至今天以大国的身份崛起。个人权利得到自由的伸张,市场化让平凡人有了空前的影响力。




  市场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自由的水流渗透了进来,一切变得不可逆转:计划经济的裂缝萌生了温州私营经济最原始的市场主体他们在时代的感召下,以懵懂的姿态,茫然或有意识地走上个体工商户的道路,积攒原始资本,为今后的从商之路埋下伏笔。一批别无所有的温州人,南存辉、王振滔、尤小平、邱光和、周成建、叶文贵、钱金波……因为无意间抓住了计划经济的软肋,随后快马扬鞭,一路奔跑。

  后现代思想大师德里达说:〃没有事件就没有历史和未来。〃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总是事件的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本身。财富的迅速积累,让在角落里独自发力的温州人无端地卷入一场致命的风波。改革开放的第四年,乍暖还寒。国务院两次发文:〃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都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允许有丝毫例外,更不允许任何人袒护、说情、包庇。如有违反,一律要追究责任。〃处于风口浪尖的温州个体户,逃的逃,被捕的被捕,七零八落。温州从此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

  历史又总是在短暂性的撤退与超越中前进。时隔两年,大气候开始解冻,开放、蓬勃、昂扬向上成为主格调。1984年,因〃投机倒把〃长期关押而近乎绝望的郑元忠,得到人生的一次大赦无罪释放。激动的他在出狱后径直去了镇工商所,细细研读解救他性命的一号文件。这份文件为他东山再起奠定了坚实的信心。也正是在这一年,日后统领中国电气行业的南存辉与胡成中在一间破屋子里建起了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开始了艰难跋涉。

  又两年,史无前例的金融大灾难,令温州陷入了危机的漩涡。本意良好的民间融资,由理智演变成疯狂的〃抬会风波〃,在政府谨慎的治理下逐渐平息。却未料,数年后,曾经风云一时的苏方中误入歧途,走上了非法融资的老路。千夫所指中,苏方中身陷囹圄十八年。

  作为一个典型性个案,温州发展的跌宕起伏,戏剧性地展现或者扩大了国家政策在历史的反复中对私营经济的鼓励与打压。尽管经历了〃八大王事件〃和〃抬会风波〃,温州的个体户和金融改革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可调查组还是三下温州,对其私营经济的争议与存疑进行研究论证。

  幸而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伸张,细化到温州是平等而融洽的从商环境的培育,这很大部分得益于温州官方的〃异端〃行为。袁烈芳、董朝才与刘锡荣等人的魄力在于,敢于同温州的小商小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接受来自政治、经济等的屡屡拷问。即便如此,曾在1989年后跌入谷底的民营经济,在全面复苏之中,却碰上了柳市这样一个例外温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围剿让柳市经历了一场切肤之痛。处于低潮期的柳市如何完成经济复兴的历史使命,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故事。

  四

  〃眼睛远了,心走得很近很近;眼睛近了,心却走得很远很远……〃历史不重复自身,却充满了平行线式的相似。在对其纵深的认识上,我们懂得了历史记忆,可缺乏一种向后展望的勇气与睿智。我们需要对历史的出入与穿透,温州民营经济的创业史则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案例。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草民史,虽然其间不乏草莽〃打擦边球〃甚至沦于原罪,但在这个民生力量与改革勇气喷涌的地方,创造出的最终是中国的经济奇迹。直到现在,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间还在延伸它的生命力,这正是温州经济史的价值所在。而幸运的我们,因为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会,才得以经历、见证、研究、记录温州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周德文吴比




  00

  1978:曙光乍现

  就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开始应用当时尚不知道或认为行不通的实践去使他们的生活呈现出过去的历史没有出现过的壮观。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历史总是在欲扬先抑中前行,尤其是新事物以试探的姿态挤进旧传统的生存空间中时,总要有阵痛,甚至中途搁浅。这是时代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温州就被一种神经质的质疑与争论压抑着。整个经济局势在争议中于积极和消极中飘摇不定。局势不明朗,各方都在沉默中博弈、抗衡。几乎每个私营经营者都小心翼翼,谨慎地防止自己财富外露,成为众矢之的。

  宁静只是短暂的,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那是1982年一个焦躁难安的夏天,紧张的氛围笼罩着整个温州,所有先知先觉的人不约而同地嗅到了空气中的变化,只是没有人料到变化来得那么突然和迅猛。尤其是个体私营者,站在经济改革最前沿,往往具备更敏感的触觉,能感知局势冷暖。从年初开始,温州柳市的〃八大王〃们就隐隐约约预感到将要大祸临头。

  没有一项伟大的社会试验可以在暮气沉沉中完成,更没有一项改革能够在四平八稳中成功。温州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进程史上,温州人以年轻而不无鲁莽、激越而不无尖锐、感性却不乏理智的创业基因,充当着开拓者的角色。〃八大王〃即是其中的典型。〃文革〃期间,温州〃顶风作案〃,柳市负责人石锦宽为解决支边青年就业,以居委会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32个独立经营的门市部组成电器厂,经营各种业务,门市部每月只需向厂里缴纳30元管理费。

  电器厂成立后,一批除了勇气别无所有的农民,开始渗透进商贸领域,做起五金配件、原材料、机电、贸易合同、目录等生意。

  〃八大王〃们在起步时,因为无意间抓住了中国计划经济的软肋供求渠道不畅通,随后快马扬鞭,一路奔跑。到1978年,通用电器厂产值已经达到一个亿。事实上,〃大王〃们的〃出格〃只是被诠释为生存使然,在他们创业之初注定不显山不露水,少为人知。同年,日后苏南模式的代表江阴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总计实现产值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理直气壮地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为改革宣传的范本,风光无出其右。

  〃八大王〃其实有10人。电器厂每年都会表彰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市部,其10位负责人则按从事的行当冠以〃大王〃称号:〃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和〃电器大王〃郑元忠。




  凭着激进的性格和冒险的精神,这10人掸掉身上的尘土,洗尽满脸的污垢,迅速积累起个人财富。

  33岁的刘大源装上柳市第一部电话,区长办公室的电话都不及他家的好用。刘大源心情好坏,甚至可以直接决定这天区长能不能拨通长途电话。他还购买了柳市第一辆摩托车。多年以后,回想起当时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骑着摩托车呼啸穿过柳市大街,警察都傻眼了,以为是大人物的子弟。〃李方平造价七万多元的房子,被人斥为〃将军也没有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而胡金林的生意大到〃要电器,找金林〃成为一时的流行语。

  所谓巅峰,就是当人一个转身,无论走哪个方向,都是下坡路。过去几年,当生意鼎盛时,〃大王〃们是整个城市最忙碌的活跃分子。突然,好时光不再,一场变故骤然降临。

  改革刚绽萌芽,远未如火如荼,匮乏的市场处处冒着商机,只要敢扛起经济大旗,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从经济学角度,〃八大王〃财富积累显得易如反掌。不过,对领跑者造成致命冲击,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不是市场规律,却是阴晴不定的政策。〃大王〃们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一场风波之中,遭遇严重挫折。

  1981年1月11日和4月13日,国务院两次下发文件:〃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属于哪个单位,不论他的职务高低,都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允许有丝毫例外,更不允许任何人袒护、说情、包庇。如有违反,一律要追究责任。〃风声鹤唳,在这场全国性的斗争中,因私营经济而备受争议的温州成为重灾区。

  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副省长袁芳烈出任温州市委书记,受命到温州治〃乱〃。袁芳烈雷厉风行,决心割掉温州的〃资本主义尾巴〃。他认定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最严重的是柳市。很快联合工作组进驻柳市,一场轰轰烈烈全方位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行动正式展开。〃大王〃们这样的出头鸟自然首当其冲,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时称〃八大王事件〃。

  这些温州〃名人〃,经营企业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应付这场来势汹汹、举措严厉的打击〃经济犯罪〃的行动更无经验可谈。他们慌了手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结局大都暗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诘难,胡金林第一个做出了反应。他扛上一袋六万元现钞,主动找到工作组,补缴了17个月的税款。他以为这样可以给工作组一个交代。可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胡金林的想象。大街上挂着〃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行为〃的横幅,有三四年没有响过的大喇叭整个白天不停息地用强硬口吻宣传政府的大政方针。看到苗头不对,胡金林干脆关了门市部的卷闸门,带上新婚妻子去全国旅游散心。

  两周后胡金林回到柳市,发现税务部门在他的门市部水泥柱上贴了一张白纸红章的文件,通知营业税从0?35%连补带罚上调到6%。再过了一个月,工作组告知他,〃从现在不得外出,必须随叫随到,等候处理〃。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都直接或间接表明,胡金林将是下一个整治对象。此时,其他的〃大王〃们已经陆续被叫到工作组,且进去就没有再出来。



  日子变得动荡不安,胡金林每天托关系打听上面的动静。某日黄昏,一要好的干部骑着自行车路过胡金林家门口,停下来小声对胡说:〃不行,要下大雨啦!〃然后迅速骑开。胡金林转身奔回屋子,从抽屉里拿出准备好的500斤粮票、2000元现金和各种证件,连妻子也来不及告别就仓皇出逃,开始了两年〃没有目的地的旅游〃。当夜凌晨,警车浩浩荡荡地停在他家门口,胡金林早已逃出柳市。两个月后,公安部全国通缉胡金林,罪名是〃投机倒把〃、〃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胡金林从上海、北京〃流窜〃到东北,甚至在土匪猖獗过的、小说《林海雪原》中座山雕的老巢夹皮沟躲了一段时间。两年后,他结束流亡生活悄悄溜回柳市,结果当夜被逮捕。警察告诉他说:〃通缉令还在,必须抓你。〃第二天,乐清广播站报道:〃全国经济要犯、'八大王'之首胡金林抓获归案。〃在监狱中,胡金林被关在重刑犯单间,他彻底绝望了,做好判重刑乃至死刑的准备。谁知道66天后,他先被取保候审,然后案件撤销。

  潜逃的还有郑祥青、李方平、王迈仟与郑元忠。出逃前,柳市工商所多次〃传讯〃郑元忠,要求他写如何投机倒把发家的检查材料。写到第29天,实在愤懑难当,郑元忠抓起墨水瓶扔到隔离审查室的墙上。之后抓住上厕所的机会,他潜回家中,拿了8000元现金,跳上村后小河的一条小船,开始长达20个月历经几十个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