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初的彷徨无措也许正在冰雪消融。而在这个珠三角民营经济刚要意气风发的时节,温州的百万营销大军早已悄然遍布全国,水银泻地般长驱直入。动地而来的中国商品大潮其实始于温州。偏远的滇南,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沿途都可以见到来云南做生意的外乡人。这些千里迢迢来云南做生意的人大多来自浙江温州。他们中做什么小生意的都有,补鞋的、卖眼镜的,甚至还有镶牙的,让当地人感到好奇。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往往有些决定终身的时刻,好似电灯在大都市的夜里突然亮起来一样,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灵魂中燃着了。只要一颗灵魂中跳出一点火星,就能把灵火带给那些期待着的灵魂。〃

  小人物的因素潜移默化着大历史的走向。那些活跃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小人物点燃了温州民营经济的熊熊大火,一样构成了中国气象万千的变革的经济主体。

  1979年,温州的春天,树枝没有发芽,天气还是南方式的湿冷,可是人心却越来越暖和起来。

  大地冰雪融化,春雷响动。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日后高速成长史中的两个关键词:〃改革〃与〃开放〃。虽然直到次年2月1日,温州才得到这个迟来的消息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主题是〃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研究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任何一个经历过这一年春天的温州人,都能体味到这片曾经死寂的土地正在复苏。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段沸腾岁月的激扬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探路开始。许许多多的小人物汇成一股潮流,一种趋势,甚至形成一种格局,左右着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章华妹、张小泉、胡玉明、汪志骅……顺应趋势,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有据可考的个体户,虽然经过接近三十年的风雨侵蚀和时代变迁,他们的工商执照档案文件已发霉、变质与损坏。

  小人物们没有权势背景,没有稍纵即逝的美妙机遇。小人物的故事也往往并不出彩,甚至因为种种外力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可他们百折不挠,有敢于与整个中国经济一同站在起跑线上的底气。

  这一年,18岁的张小泉开了一家西装店。营业执照号上写得清清楚楚经营范围:西装;注册资金:160元。当年的160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四个月的工资,换算到今天,也不过数千元的水平。其规模之小,可想而知。但意义之深远,绝非常人想象。

  和所有年纪相仿的温州青年一样,张小泉满怀理想与抱负。他曾打算进军当时服装市场日渐红火的妙果寺,只因家人阻拦而与难得的机遇失之交臂。至于家人反对的理由只有一个,〃钱挣多了会被打成走资派,危险〃。在这以后,张小泉的生意始终不瘟不火,无法突破事业的瓶颈。妙果寺走出了全国知名服装品牌邱光和的〃森马〃与周成建的〃美特斯·邦威〃,却不见张小泉的踪影。

  营业执照为00095号的胡玉明是一位南拳师傅,徒弟上百。1979年,毫无经验的〃外行〃胡玉明开始从事眼镜业。开业第一天,营业额0?5元;第二天,营业额1元;第三天,一无所获……但凭着一股习武精神,胡玉明迎难而上,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在广场路上闯出一番天地。熟悉20世纪80年代温州历史的人不会忘记,〃玉明眼镜〃在当时谓之温州个体户中的一面旗帜。50岁时,胡玉明决定退休,将事业全数交给子女。他给自己的解释是:时代不同了,观念也不同。每天,他遛遛鸟、打打太极,晚年过得有声有色。而与许多年过半百还在操持家业的温州商人相比,胡玉明的放手是一种舍得,更是一种难得。




  汪志骅在温州第一批个体户中显得颇为另类。在周围满是〃集体的〃、〃国营的〃环境下,他辞职下海,带头做起个体户。到了八九十年代民营经济兴起之时,他却返回政府机关上班……历史的伤痛让汪志骅的人生得以完成如此大跨度的转型,而男人所背负的精神压力令他无从抉择。如今,汪志骅常年订阅《钱江晚报》、《人民日报》,学习之余不忘下到街道、居委会做宣传工作。他称自己为〃共产党员〃,可是真正能够理解他种种举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更多的个体户们暗流涌动。在这群小人物中,章华妹的名头无疑最为响亮。

  温州繁华的人民西路,大多数店铺已经打烊,只有法派西服斜对面一家店铺亮着灯。没有人会想到,名牌林立的人民西路隐身着中国〃第一位个体户〃章华妹。

  纵览温商们的发展简史,皆由本能的自发自生启端,进化到自觉自然的境界。所以,沉寂了几代的经商意识在刹那间喷薄而出时,章华妹在潜意识中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环境,并努力寻找出路。

  章家七个子女,章华妹最小。哥哥们都有工作,幺妹的出路却成难题。七兄妹的父亲解放前做布匹生意,善于经营。当他感觉到暖风吹开冻层,官方的桎梏和单调在慢慢被开放和丰富代替时,便决定〃怂恿〃小女儿做生意。一方面出于生活压力,另外他似乎看到这个女儿身上有股天然的商业气质。

  父亲没有看错,章华妹的确有经商的头脑。温州大街小巷冒出许多小裁缝店,却没有钮扣配套出售。发现生意门路,章华妹去外地购进了许多漂亮的钮扣。开张大吉,生意火爆。不过,比起在国营集体单位上班的同学,章华妹觉得低人一等,〃同学看到我做买卖都觉得自己害臊〃。

  人生就是一场自信与自卑的平衡。当章华妹一个月能赚到工薪阶层10倍的报酬时,自卑感逐渐减弱。后来,她竟然有勇气和胆量跑到苏州国有知名钮扣生产厂家谈合同进货。尽管遭受了国营厂职工无数的白眼和轻视,她的决心和诚意最终还是打动了一位厂领导。进到第一批新货后,闻讯专门给新衣服配钮扣的客人蜂拥而至。

  一年后,鼓楼工商所成立,对辖区商贩进行摸底调查。工商所找到章华妹,表示〃国家对做生意放开了,可以去领一个营业执照。〃当时国家没有营业执照样本。工商所工作人员参照企业执照,用毛笔画了一个温州市个体营业执照,包括名称、地点、项目,到市新华印刷厂印发了两万本。

  〃自己家门口卖东西还要什么执照?〃章华妹回家与父亲商量。经验老到的父亲告诉她:〃执照对我们以后的生意会很有用,马上去申请一张。〃章华妹拿了申请表格,送到鼓楼工商所。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印章盖在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上工商证字第10101号。执照上清楚地写着:

  姓名:章华妹

  地址:解放北路83号

  生产经营范围:小百货




  注册资金:150元

  工商所第一批发出1844户个体营业执照。第一个拿到执照的章华妹,将开业日期修改为1979年11月30日。

  这年,章华妹21岁,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偶然间已成为中国〃个体户第一人〃。而这张用毛笔填写的营业执照,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开端: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了解冻的迹象,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民营经济将释放出完全不一样的力量。在今后的岁月磨砺中,温州那些出身寒微的先行者与后入者,虽如草根一样土生土长,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有土壤就发芽,一见阳光就灿烂,经历着喜怒哀乐中的锤炼,享受着悲欢离合中的收获。

  申请到执照,章华妹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经营得到政府承认,不用再偷偷摸摸〃。她大方地将执照挂在门店显眼处。而后,章华妹丈夫余新国去广州考察项目,发觉温州生产的衣服上的珠片在本地买不到。夫妻两人没有片刻犹豫,贷款一万,借了一万,尝试扩大生意规模卖珠片。

  珠片一卖就是五年,银行贷款还了,借债也清了,还买了一万多的房子。但是,温州城区做珠片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章华妹夫妇决定转变方向。他们投资皮鞋,几万元积攒金全部投进去,血本无归。开朗乐观的章华妹选择与丈夫重回妙果寺批零钮扣生意。夫妻俩赶上了妙果寺小商品市场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来往商客熙熙攘攘。

  余新国负责去桥头钮扣市场进货,章华妹在店里接待客人。她从早7点一直忙到晚19点,常到下午3点嗓子就几乎说不出话来。如今她的嗓子略带沙哑便是那时卖力吆喝留下的后遗症。90年代初期,章华妹去意大利考察,带回时尚样品提供给厂家参考。夫妻俩也转而代理一些中高档钮扣拉链。钮扣〃小生意〃断断续续做了三十年。现在,章华妹的公司已经完全告别当初妙果寺那种粗放型经营方式,而是通过客户网上下订单成交交易。

  2004年,温州被央视评选为中国活力城市,章华妹一夜之间成为媒体和政府间的红人。市政府有关部门找到她后,这个平淡生活了四十几年的普通温州女人,才知道当年领的营业执照上10101号的含义。她作为温州个体私营经济代表之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而节目组送给她的礼物是28年前的营业执照底册。回到温州,章华妹将底册悬挂店堂,并且在〃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的招牌下,印制了〃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的字样。

  改革开放到了第三十个年头,章华妹和丈夫依然平静地生活在一起。据说两人〃结婚20多年,没吵过一句〃。营业执照前后换了三次,户主〃章华妹〃依然未变,但她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帮丈夫打工。公司每一张名片上,章华妹的名字都是她自己手写在丈夫余新国的名字下面。即使平时商场往来的收据单上标的也是〃新国辅料收据〃。如今,章华妹和丈夫住在1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车子从桑塔纳2000换成了奥迪A4。她唯一的心愿是〃丈夫健康,儿子事业有成〃……




  与其他个体户相比,章华妹的发迹史打着更深的〃小人物〃的烙印。没有经过惊天动地的经商哗变,只是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市场松动的信号。或许,这让立志于做大事的人不屑一顾,对这些小人物来讲,则足以养家糊口或者过上富足生活,足以为当时慷慨激昂的改革进行曲奏出动听合音。

  其实,温州民营经济史,多是小人物的奋斗史,起家于〃小商小贩〃,作坊不大,多是单打独斗,没有背景,缺少资本,如履薄冰,在大浪淘沙中随经济脉搏的跳动而各自演绎风流。曲调不够高雅,曲风不够豪迈,但前呼后应,千曲万曲奏起来,把整个温州城烘托得轰轰烈烈。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初步转轨,是从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中凿光,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更需要民间力量的波涛暗涌。换个角度,倘若将章华妹、张小泉、胡玉明、汪志骅放置在一个正常社会,他们只能是一批〃乱七八糟〃的普通人,或者只是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几十年后,他们终将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永远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推进着社会的进程,从而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同时,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第二年,一切秩序混沌且含糊,他们又势必成为百万不甘于消沉的温州人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榜样。

  于是,不久以后,我们便能够看到更多的个体户像野草一样满温州蓬勃生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力。

  改革开放的一项巨大成果,便是个人财富的惊天积累。由此,二十多年之后,姗姗来迟的《物权法》诞生时,才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因为它的诞生让积累而成的财富的拥有者吃上了一颗法律的〃定心丸〃。

  温州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一代富豪〃。那是怎样特殊的一代富豪!他们大多由手工业者、城市无业者和农民组成,徘徊于社会的边缘,饱受冷落与歧视。他们曾经彷徨,曾经绝望,曾经痛苦不堪,曾经生不如死。最后,迫于生计的他们,在走上相似的道路后,担当起〃个体户〃这个共同的名姓。温州工商局曾对温州市区个体商贩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市区2855户无证商贩、农商贩、手工业户中,全家无职业或收入甚微的贫困户占据了80%。

  并非每个个体户都是如此。下海前的郑秀康还是国有工厂的副厂长,收入虽不高,可还不至于会被人轻视。

  郑秀康少年老成,16岁已显示出与常人不同之处。初中毕业,他到国有集体企业温州市通用机械厂求职。和他一起去的18个人中,他年龄最小,个子倒数第二。17年后,副厂长郑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