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上有礼,下有忠,这是一种以心换心,投桃报李的领导艺术。
  相反,在上者如果对部下无礼,呼来唤去,部下也就很难对他的上级尽忠 了。
  礼与忠,慈与孝,这些都是儒家政治中对立而又统一的范畴。君礼臣忠, 父慈子孝,相反,就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局面了。
  在礼与忠这一队范畴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礼的一方面,也就是领导者的一方面。所以,做领导的人一定要礼待下级,以此来激发下级的忠心,使之不仅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而且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领导。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 追求到以后的快乐。 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 ,即过度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读解】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 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 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 ,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 ,都有所节制罢了。
  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 对现代人来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旧死” 的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呢?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原文】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③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④。”
  【注释】   
  ①社:土神。这里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用木头制成。哀公问用什么 做社主好。 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③夏后氏:夏代。 ④咎:追究。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做, 周代用栗木做,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读解】
  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 但周代又确实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只是从 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这里所表现的,到的确是一种既往不咎的 宽恕精神。
  所谓破镜难圆,覆水难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饭,说也无益,劝阻徒劳, 追究也于事无补,不如不说的好。
  人们常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或者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是不是都是这种宽恕精神呢?
  

  尽善尽美的追求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②也。”谓《武》》③:“尽美矣,谓尽善也。”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 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读解】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 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但他为什么会认为《武》乐内容不够好呢?这是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禅让 而得,所以孔子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乐曲“尽美”又“尽善”,而周武王的 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得来的,尽管是正义的,但却“未尽善”。
  可见,孔子评论文艺作品是以政治标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撇开对艺术的评论而运用于生活于事业中,尽善尽美的标准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表现出严肃认真而执着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说起来,依然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精神,在今天行色匆匆的现代人身上似乎不多见了。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①,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
  【译文】
  孔子说:“作领导不宽容,行礼仪不严肃认真,遭遇丧事的时候不悲哀我用什麽来观察这种人呢?”
  【读解】
  没有什麽值得观察的,当然也就是被否定的对象了。
  这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居上不宽”的问题。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复从正面说:“宽则得众。”(《阳货》、《尧曰》)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并把“宽”作为“仁”的五个方面内容之一。
  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曾写过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宽容》,把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宽容对于一般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话,那麽,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人来说,就更应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里的水一样,那时没有鱼儿能够在里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样,那是没有人愿意跟随你的。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孟尝君不杀与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宽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 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 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读解】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 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劝学》) 
  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 重要影响,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 
  问题倒是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居住条件又有多少 选择的自由呢? 
  人满为患,生存空间紧张,能有一个栖身之所(人均四平方 米)就不错了,有两室一厅已是谢天谢地,管它是在地下“红灯 区”附近还是在什么乌烟瘴气、乱七糟八’的严重污染之处,哪里 还谈得上选什么好的小区呢?即便万幸遇到有所选择,那也是首 选水、电、气三通,哪里还敢奢望选什么有仁厚风气的地方居住 呢!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里仁为美”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②仁。”得知③?”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 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读解】
  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 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雍 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 安于仁。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 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 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 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 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一言归 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 人。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 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 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 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do):喜爱。②恶(W0):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厌恶人。”
  【读解】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 
  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 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 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 路》) 
  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 
  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 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的看法。实际上是要求 我们修养以“仁”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见,正确对待 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e):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u)”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江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读解】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会是说只要一立志修养仁德就没有邪恶了,凡事总有 一个过程,这种“立竿见影”式的效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圣 人之言,不外乎是强调罢了,不可作胶柱鼓瑟的理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 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 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 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