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几年,逸安看到市面上的国产编剧教程都千篇一律、大而不当,很想自己也写篇编剧教学的东西;后来接触到一些编剧高手,才发现自己从前有多么粗鄙无知,真是“无知者无畏”。有个编剧朋友的msn名字叫作“井底小蛙”,不错,是有自知之明的。而更多的那些侃侃而谈吐沫横飞的所谓编剧,他们恐怕连井口的那一小片天也不愿意去看吧。
因此,这篇帖子不敢叫作编剧课程,只能叫作学习心得,诚心诚意毕恭毕敬地向好编剧、好作品学习。
肯定没什么系统性,随便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1。 戏眼
戏有戏眼,就是一部戏最精彩、最好看的地方。一个好编剧,应该有对戏眼的敏感性,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或人物关系中找到最能发挥、做戏,而且恰当不做作。
这两天手头的一个剧本交给台湾方面和国内方面有经验的编剧看,得到的反馈惊人一致:很多好的人物关系设计浪费了,而过场戏、交待戏却写得很丰富,甚至很好玩儿。问题在哪儿呢?仔细想,应该就是原编剧对“戏眼”没有敏感性。原编剧是业余作者,有很深的生活功底,所以有些片断能写得精彩,但整体的结构就差,也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使力气。
本来我还是比较喜欢原剧本的,现在反思,我也被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蒙蔽了。这些东西只能看个新鲜,却不能维持一部戏吸引力的长久。
那么,“戏眼”该如何定义呢?谁能说清楚?
2.戏的效率
从戏眼的问题上联想,写戏也是要有效率的,就像干其他工作一样。费了好大力气写一堆可有可无,删了也不影响剧情发展的戏,是否有必要?或者同样要达到一个目的,比如交待一组人物关系,你是用四五场戏还是一场戏解决?
昨夜看湖南卫视播的《创世纪》,对其中一段戏很有感触:
霍景良的太太招呼女儿去商场购物,看中一件黄色裙子,却被店员告知被另一女人订下了。这时另一个女子不怀好意地出现,正是她订了那件黄裙子。此女子冷嘲热讽霍太太,而霍太太神态自若应答谦和。可是镜头一转,霍太太取了另一件裙子进试衣间,马上沉稳地打电话给银行,说丈夫的信用卡遗失,要求对方立刻暂停使用信用卡及附属卡。再下一个镜头,已经是霍太太和女儿在商场门口,丈夫霍景良匆匆赶到给那女子解围。
好了,让我们分析这一段戏,片中大概就3分钟,可却交待了众多内容:
首先,这短短一段戏,是霍太太出现的第二场戏(第一场是过场,接女儿去商场);霍景良出现的第一场(没记错的话);霍景良情人的第一场。
其次,人物关系的交待:霍太太和霍景良的关系――没有离婚,表面平和但基本名存实亡。有第三者,而且已经公开化。第三者在挥霍霍景良的钱,而霍太太也心知肚明。霍太太和第三者的关系:谁攻谁守?
再次,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霍太太的沉稳老辣;霍景良的无奈与冷酷;第三者的飞扬跋扈。尤其是霍太太,先谦和退让,随即直取要害,其心机和城府让人叹服!
再多分析,此段落毫无浪费之处。按照一般想法,霍太太进试衣间打电话停了丈夫信用卡后,接着应该写情人怎么刷卡结账时发现卡被冻结,然后出丑,然后大吵大闹,给霍景良打电话让他来解围等等,可是没有,这一大段全省略了。但是,没有那一大段,情节却一样看得清楚明白。
这就是戏的效率!《创世纪》的编剧,自然也深知戏眼的所在!
作者:吴大德 回复日期:2006…9…20 12:39:00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我对戏眼的感觉。
提纲携领的情节是编剧必需要掌握的。
说句题外话吧,编剧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注重整体的反映与人事关系,后者重于自身的感觉。所以说,在具体的用法上,编剧能识别那里的水面最平,最深,所激起的水花也就最大。而没有编剧经验的朋友则不知道这个,往往把石头投进了瀑布或浪花中。
逸安,我个人认为‘逢场作戏’只是一种素质,但场与场间张力与联系才是编剧能力的体现。剧本不同于小说,是多个人与多种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借《文心雕龙》刘勰的“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来解释我上句话的意思。两个对立的面若不能形成统一,则完不成‘肝胆’之内容。电影剧本有点像系统论的东西,只偏一头是不行的,如何做到‘平衡’与‘统一’,即是编剧高明之所在。
写剧本谁都可以上手,但难就难在这‘合则肝胆’上,如果合不上则系统便产生不了效力。难怪有些作者抱怨:洋洋大篇就这样被废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这里。投资人需要的是能发生效力的文字。
逸安:你举的例子很好,眨眼之间,关注的焦点与人物的状态全出现了。赞一个!!!
浮生:又是谬赞了。
回完逸安的帖子,事后,还是觉得有些东西没讲清楚。我还得再补充一下。怕是事后,逸安与你两位有一天突然想起什么……
(大德的脸要红)
上述的创作,只是剧本写作其中的一种。与之对立的还有一个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问题也同样重要。所以思维决定了剧本的优劣。
怎么辨别或者怎么运用“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不知道方法。但从这两个方面上看,就能解释为什么需要编剧头脑清晰的道理。如何审时度势,怎样下刀。这也就是我认为的:写剧本更有点进入数学和几何的感觉。也可以说剧本写作是立体的。
怕逸安与浮生有一天见笑,特此补充。
吴兄学问大,引经据典!具体戏眼怎么定义,我也没想好,也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有一点很同意--“写剧本更有点进入数学和几何的感觉。也可以说剧本写作是立体的。”就是说,一定要有理性的意识,决不能被兴趣和冲动带着到处走。
再写一段:
3.偶像剧男女之间的障碍设置
看到另外一个帖子续《东爱》,记起多年前研究爱情偶像剧时的一点想法。当时连续三天,分别看了三部爱情偶像剧。
第一天:《流星花园》
第二天:《悠长假期》
第三天:《东京爱情故事》
当时体会,三部戏就像上台阶,后面的比前面的高。高在哪里呢?刨除制作和表演不考虑……
爱情偶像剧,故事无非讲一男一女怎样相识相爱。当然,为了好看,总要制造各种矛盾,就好比赛车游戏,终点就在那里,但绝对不让你轻易到达,总有不知哪儿跑出来的行人啊,故意捣乱的慢车之类制造麻烦。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故事的正推力,那些障碍就是逆向的阻力,正推力太大或者逆阻力太大,故事都没办法进行下去;只有两者旗鼓相当各胜擅场,这戏才好看――此道理不难理解。
回过头说这三部戏,分析他们的逆阻力是什么。
《流星花园》:故事开始阶段,是阶层的差异――富家公子道明寺与野草杉菜。之后,是各种各样的误会,和第三者的出现。
《悠长假期》:年龄问题――叶山南比秀赖大很多,所以两人之间总觉得别扭。年龄差距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的差距。(当然,其实还有很多别的矛盾)
《东京爱情故事》:丸子犹豫的性格和可怜的善良,导致他的摇摆伤害了莉香。
看出什么了?
流星花园,它的障碍是刻意的、偶发的、外部的
悠长假期,它的障碍是自身的,但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东爱,它的障碍是基于人物性格、内心的
从编剧的角度,孰优孰劣,孰难孰易,一望可知。
作者:萧韩萧韩 回复日期:2006…9…21 15:33:00
逸安兄说的这种优劣,自然不难看出,可我想知道的是:哪一种更讨影视公司喜欢?更容易让他们操作?
一些非常弱智的连续剧,比如还珠格格之类的,影视公司肯定赚了大钱,可那些东西应该都属于你说的流星花园类。真正能刻画深刻人物性格的,未必能赚钱,或许未必能有人去拍吧?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关于隋唐英雄的连续剧,具体剧名忘了,那剧也没拍完,好象后来制作方面起纠纷了,第一部之后没再拍,感觉那剧编的不错,尤其人物性格,像杨广、秦琼、罗成等人都刻画的非常好,可好象并不怎么火。
可那《隋唐英雄传》,好象去年演的吧,我看了几集,尤其到最后李世民带人去打那个少数民族的军队(记不太清了,好象是吧),一开始败的一塌糊涂,结果秦琼一个人出现后,骑着马舞着锏,就一举扭转了乾坤,多少万的敌兵让他一个人就退了,看到那场面,我差点没吐血,这剧从头到尾简直都惨不忍睹,可也拍出来了,好象也不会赔钱吧?
所以弄不明白,现在到底什么样的能拍?你说要质量吧,可质量好的未必赚钱?你说不讲质量吧,可没质量的东西,又怕根本没人看。
我现在只觉得一头雾水,弄不明白。
作者:吴大德 回复日期:2006…9…21 16:50:00
萧韩萧韩:
你一下子把话题转移到了收益上了。
作为编剧来说,你所言的东西的确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种问题就更明显。譬如主旋律的作品。
《东京爱情故事》这部电视剧的意义在于日视剧创观念上,可以说这是一部‘革命’之作。而在东剧前,日本的电视剧一般都在20集以上。从东剧后,90年,日剧就改变了他以往的作风,不再是长剧连篇了。这说明了什么?(不过现在又大有时光倒流的倾向,长剧又开始流行了)
东剧是一部经典之作,她影响了日剧的创作观念。她经典在哪里,逸安已经讲了。
作为编剧来说,不深入骨髓,就难让一个生命复活。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作者:刀决梦浮生 回复日期:2006…9…21 19:46:00
当东爱第一次播出时,其总负责人荻原流行(看名字就旺啊)领着富士台的强人们开了两个小时的会,最后定下“月九”这个黄金时段,到现在都仍然是一面招牌。
毕竟在电视剧上,日本甚至台湾跟我们播出模式不同,所以借鉴其创作手法就好了,谈多了都是眼泪。。。。
感觉哪类影视公司喜欢,纯粹是运气问题了。不同的公司口味真的是大不相同的。
两部隋唐也都看过,其剧情都有不合逻辑的地方,细节也都有拙劣的感觉,都不大喜欢。从整体看来,第一部应该是强于新作的。
但是还有个群众基础的问题。两部的描写,尤其是战争方法上哪部更接近普通百姓的印象呢?
我们最初对隋唐的印象很多都是来自于评书的,评书里别说力敌千军了,赵王的双锤在四明山压倒了多少万人,我没算过。而托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艺》里,一个人能打退二十万人马的角色更是比比皆是。
我不想说电视剧拍的多好,起码我是不喜欢这种情节的。但是,电视剧的制作方很可能是基于评书而做的判断。至于秦琼在之前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武力,而后来却如此强横,那才是剧本质量低劣之处。因为编剧起码没交代他什么时候增长的这几百甲子的功力。
在此胡说几句,无非是在凄凉里寻个动静,聊解寂寞罢了。。。
作者:刀决梦浮生 回复日期:2006…9…21 19:49:00
晕,好几个错字。。。
作者:萧韩萧韩 回复日期:2006…9…21 20:14:00
吴兄,如果说句真心话,我介入剧本,从来没想过要成为剧作家,写出具有高艺术性能得大奖的剧本来,像《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之类,甚至连《三峡好人》这样的我都不敢想,更不要提什么创造出新的风格流派,这些都是我根本不敢想的,我觉得自己没那才能,即使是有那才能,我也没那机遇;就算有那机遇,我也等待不起。
我写剧本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商业写作,目前这似乎也是大趋势,所以我对剧本本身并不太注重,我更注重剧本所能引起的效果,他到底能不能有人拍,播出之后有没有人喜欢看?即使再烂,只要他们愿意拍,只要有人愿意看,我就可以去写;就算再好,没人要,我也不敢写。因为我得生活。如果为了追求艺术,我会去写小说,那会让我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