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内幕-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牵矶嗥笠抵患亲×恕按虼笫谐 保疵患亲 白龃笃放啤保峁笕搿霸舸砺邸钡钠缤荆旱谝蝗Ψ绻馑溃诙馑馈�

  1999年,蒙牛名不见经传,按照常规战略,它得从犄角旮旯的小地方做起——如果真是这样做了,那它今天就一定还是小企业,因为全国坚持这种战略20年30年蒙牛仍是老样子的企业多的是——全国有,内蒙古也有。幸运的是,它没有这样做,它把目光瞄准全国最高端的市场:北京,深圳,上海,香港,广州。全国还有比这五个市场更高端的牛奶市场吗?没有。所以,这是高手下棋,有恃无恐,直奔天元。今天,在这五个市场上,蒙牛都是UHT牛奶的第一品牌。

  为什么首选这五个市场?还有一个道理,因为它们是中国最成熟的牛奶市场。跑到没有猎物的市场打猎,枪法再好,收获有限。所以,要打就得打大市场,你烧一把火,我烧一把火,众人拾柴火焰高!

  怎样去打大市场?这就用得上第二句话。

  2。三军并进,首战必捷

  打大仗得有打大仗的系统思维,陆军、海军、空军要三军并进、相得益彰;否则,孤军深入,极易受挫,一蹶不振。凡打仗之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蒙牛特别强调“首战必胜”。从资源利用角度看,每一次新市场的开拓都像挖一口水井,中途放弃,就等于前功尽弃,下次还得再挖“另一口水井”,所以,“首战必胜”也含有节约资源的意识,突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拼劲。

  蒙牛的“陆军”就是“免费品尝”。打香港市场的时候,遇到“三大难”:第一难,不信任。“大陆名牌,不要,不要”,看也不看,头都不回。第二难,费用大。运费贵,进店费贵,人工贵——导购小姐每天的工资是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第三难;对手强。香港号称“购物天堂”,是国际品牌林立的地方,雀巢、保利已经盘踞几十年。但是,“攻城不怕坚,攻奶莫畏难”。蒙牛请了103个导购员在商场里搞免费品尝,“打破了香港自有人造食品以来人员推广的最高纪录”。结果,进去才两年,蒙牛就成了香港牛奶第一品牌。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如果你能做到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那你就是NO1。

  蒙牛的“空军”就是“品牌广告”。1999年6月,产品下线第二个月,广告就登陆中央电视台。今天看,这很容易;当时看,不容易,总共集股1000万元,拿出300万元打广告,三分之一的资金做无形资产,有几个企业家敢这么做?

  蒙牛也有“海军”,它是中国乳业中迄今为止惟一走出国门的创汇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蒙古、美国塞班等地。

  3。一线插旗,二线飘红

  这是蒙牛做市场的第三句话,也是蒙牛市场战略的精髓之一。其含义是:当你在一线城市成为第一品牌的时候,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会成为第一品牌。

  开会有“意见领袖”,消费有“市场领袖”,权威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广州人、深圳人都在喝蒙牛牛奶的时候,廊坊人、宁波人、河源人、新乡人能不选择蒙牛牛奶吗?这就是品牌的“梯度推移”。

  因此,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今天,蒙牛已经完成了“一线插旗”的工作。2005年,它提出的战略是“重心下移”,即把主战场移向二线市场、三线市场。

  可以预见,这样的“梯度推移”,必有猛虎下山、势如破竹之势。

  在市场攻略上,牛根生曾经提出过“三大做”:做势,做事,做市。在谈论三者关系时,他把“做市”列为目标,而把“做势”和“做事”列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两条腿,并认为,蒙牛“做事”的本领不差,“做势”的本领尤其强。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蒙牛在市场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是“梯度推移”,这是战略性的;但它并不排斥局部市场上的“反梯度推移”,例如在一城一池中,蒙牛基本上走的是从周边到腹心、从小区到大店、从蚕食到鲸吞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这是战术性的。

  二、工厂布局

  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财情、民意,“五察”兼备,成败在己;“五察”缺一,成败由天。

  市场是前线,工厂是后方,总部是心脏。

  红军发展,背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抗战,身倚延安革命圣地。

  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要有“五察”:一察市场如何,这是天时;二察地理如何,这是地利;三察政府如何,这是人和;四察成本如何,这是财情;五察民风如何,这是民意。

  天时,地利,人和,财情,民意。“五察”兼备,成败在己;“五察”缺一,成败由天。

  1。总部的选址

  第一个工厂,蒙牛选择建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

  有人问:为什么不建在……

  的确也考虑过其他地方。但盛乐经济园区最终成为首选:一是刚立园,地价低;二是荒野一片,便于拓展;三是地处国贫县,人们渴望致富;四是官员勤政,思想解放……

  当然,从宏观方面讲,中国乳业市场的蓬勃发展是“天时”,内蒙古畜牧业的区位优势是“地利”。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无比正确。别的不说,仅一事便可足证:刚建厂时,面对所谓的“毁林”指控,县长吕慧生宁愿自己坐牢,也要把这个关系全县民生的“龙头企业”保下来……

  总部是企业的心脏。

  蒙牛把“心脏”安在了盛乐。

  从1999年到2003年,五年时间,蒙牛在盛乐经济园区兴举了“五期工程”。

  其中,2002年“三期工程”所建的“全球样板工厂”,成为中国乳业首例。

  2。创建全球样板工厂

  2001年下半年,蒙牛管理层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之行,是诞生全球样板工厂的一个导火索。

  考察团队由六人组成:蒙牛公司牛根生、卢俊、杨文俊、邓九强,和林县委书记吕慧生,利乐公司刘燕。

  在新西兰,管理层清晰地看到:是乳业支撑了这个国家。这更加坚定了2001年6月他们提出的建设“中国乳都”的决心。于是,一个新的创意产生了:把由呼和浩特通向盛乐经济园区的209国道两侧,变成一望无垠的“人工草原”。车行三四十公里,如同奔驰在草地上,尽领草原风光……

  在看到日处理3000吨牛奶的加工厂时,杨文俊慨叹:我一生从事乳业都没有尽头,我们的距离太大了!

  澳新之行后,蒙牛初步定下了建设“千吨工厂”的思路。

  这在中国乳业中是史无前例的。做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如果实施得不好,就会造成浪费。

  最初的方案非常繁杂,主调是:白奶与酸奶“一个都不能少”。

  利乐公司的刘燕力主专攻白奶,放弃酸奶。她的观点是:酸奶永远需要靠近市场,白奶永远需要靠近奶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是,有时候,工程设计者会“忘了根”。

  几经讨论,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后发国家要学先发国家,大家就决定去看看人家的实践。2002年初,选择参观了泰国第一大工厂,其为600吨规模。看完后,2月份,开了一个历史性的会。会上,牛根生非常策略地请刘燕发表意见,最后他作了评论。这样,最终方案就把所有酸奶都排除出去,定位于液体奶,同时,在“千吨工厂”思路的基础上又明确了一条:我们要建的是“全球样板工厂”。

  2月修改方案,3月份招标,5月份开工。

  7个月,如此之短,完成如此大工程,创造了全球纪录。

  2002年12月,蒙牛和林格尔生产基地“三期工程”落成投产,其建设参数和技术参数荣膺多项“第一”称号,如,拥有全球最大的液态奶单体车间,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由电脑控制完成),拥有全国乳品行业体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立体智能仓库。因此,其被全球最大的牛奶设备制造商利乐公司列为“全球样板工厂”。

  在气魄宏伟的大型智能化仓库前,牛根生自豪地告诉利乐首席执行官NickShreiber:“这个仓库有18000多个仓位,可容纳14000吨牛奶,24小时智能化操控,不用人工。像这样的仓库,中国目前有五个,前四个都是放导弹的!”客人们闻言大笑。

  2003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全球样板工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代表了中国乳业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水平。

  关于企业家的素质,有所谓“三识三性”之说:胆识,学识,见识;理性,韧性,悟性。全球样板工厂的建设,无疑是一个起于“见识”、兴于“胆识”、成于“学识”的成功范例。

  3。液态奶工厂的“三次布线”

  蒙牛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乳制品的专业制造商”,旗下产品共有“三大系列”:一是液态奶系列,二是冰淇淋系列,三是奶品系列,分别涉足牛奶的常温、低温、高温三种状态。

  液态奶是蒙牛的主打产品。根据市场战略的变迁,蒙牛液态奶共进行过三次大的布线。

  第一次布线:内蒙古境内东西沿线

  在发展初期,蒙牛有一个战略:“纯牛奶不走出内蒙古,冰淇淋走出内蒙古”。即牛奶工厂建在内蒙古,奶源采自内蒙古及周边草原带;而对奶源无严格要求的冰淇淋,则分散到全国。

  在这一战略下,工厂与奶源建设除了总部的一至五期工程,还向西延伸到包头、巴颜淖尔市等地区,向东延伸到通辽、乌兰浩特等地区。

  这个依托内蒙古大草原的阶段性战略,对凸显蒙牛牛奶“纯天然,无污染”的差异化卖点起到过积极作用。

  市场布局的全国性,与工厂布局、奶源布局的区域性,决定了蒙牛这个时期的主打产品为UHT常温奶。

  第二次布线:黄河沿线

  在发展中期,蒙牛大力发展酸奶等低温产品,以及乳饮料等对奶源不敏感的混合产品,于是,就近向省外延伸,在黄河沿线发展了河北、山西、北京、山东等加工厂与奶源基地。

  第三次布线:长江沿线

  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是酸奶等低温产品“产地贴近销地”的问题,同时,也不排除蒙牛下步生产巴氏杀菌奶的可能性。

  在中国乳业三强的工厂与奶源布局中,蒙牛的布局最为分散,目前已在14个省级行政区拥有20多个生产基地。这是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变可以换”的一个应变型布局,反映了蒙牛决策者的战略思维。

  三、奶源布局

  2004年12月2日,一个将载入中国乳业史册的日子:中国第一位挤奶机器人走进蒙牛!中国奶牛养殖业第一次全方位植入“动物福利”思想。

  1。中国乳业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

  6年来,蒙牛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80多万头,奶业链条辐射约200万奶农。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蒙牛是同业中第一个建立养牛园区的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近千个牧场园区,数量居同业之首。目前,正逐步由“奶站+农户”的基地型饲养模式向规模化、工厂化饲养模式过渡。

  在与养牛户的合作中,蒙牛撬动社会资源建有两三千个奶站,“只收牛,不收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挤奶。牛奶在“奶牛——奶站——奶罐车——工厂”这一运行序列中,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低温,二是全封闭。这就是“纯天然,无污染”。

  蒙牛是中国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2005年,日收奶量在中国乳业中首家突破6000吨大关!

  2。国际示范牧场

  2004年12月2日,一个将载入中国乳业史册的日子:中国第一位挤奶机器人走进蒙牛!

  从手工到机器,从机器到机器人,挤奶方式的革命,生动地勾勒出了中国奶业的“螺旋式上升图”。

  这台机器人被安置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单体牧场——蒙牛澳亚国际示范牧场。

  这一牧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占地面积8848亩,饲养规模为万头奶牛,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效益的示范牧场。

  这个牧场最大的特点是它像一个“牧场联合国”,共分3个示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