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的统治者。而日本和德国的殖民主义者就比较多事,企图对当地做比较多的改变,因此他们的殖民地和占领区的反抗比较激烈,也比较持久。
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同盟体系,瓦解对手的同盟体系。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进攻势头衰减下来,对手同盟的向心力自然减弱,所以适当地停顿,可以为巩固战果提供条件。
最后还要建立新的竞争控制模式。西方列强在大战之后,战胜国总是喜欢搞些〃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之类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要把胜利成果稳稳当当地慢慢享用。
战略经典研究:这样的盟友不可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意大利是德国的最糟糕的战略盟友,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逢打必败。如果不是意大利参战,发动北非战役,德国可以把隆美尔和非洲军团的实力用在进攻苏联方面,打败苏联的机会就大一些。
意大利人在古代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民族,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不仅武功强大,而且文化繁荣。进入中世纪以后,两者在罗马人身上都消失了,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的蛮族国家,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乱哄哄过了几百年,教会的统治应运而生。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大利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再次令世界瞩目。不过意大利这次的兴起已经与古代罗马不同,这次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重文轻武。非但如此,意大利整个民族的特点都因此变得文艺化和〃非军事化〃,一般老百姓用商鞅使用过的语言来说,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牧师、政客、文化人、黑手党、游侠、剑客横行,平日里自相残杀,个个好汉,真正国家有难,大家都各自散走。在国家政治生活当中,虽然不乏加里波第和最近被黑手党谋杀的司法、执法界的要人那样的谋国者,但是奈何谋私者众,奸诈狡猾者得势,正气不彰,加上政治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因此社会总是动荡不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本来属于德奥阵营,但是战争一开,就两头卖乖,投机取巧。当时意大利对巴尔干半岛特别感兴趣,一方面土地接壤,另一方面意大利侨民多,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多数民族并没有组织自己的国家,而且各民族互相之间有着许多历史恩怨,不容易团结对敌,给异族统治以可趁之机。再说,意大利人总忘不了地中海曾经是罗马帝国的内海这一历史的骄傲,作为伟大罗马帝国的正宗传人,有个亚德里亚海作为内海,也算不辱没祖宗。但是当时的奥匈帝国也就那一点点海岸线,让给意大利后自己不是变成了内陆国家了吗?所以万难答应。英法两国慷敌人之慨,何乐而不为?因此答应了意大利战后可以在巴尔干半岛获得所希望的〃特殊利益〃,意大利很快就上钩,同意加入协约国阵线参战了。
意大利人的祖先凯撒曾经形容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意气用事,听到风就是雨,办大事欠考虑,好冲动。当年的罗马人自己是否也如此很难说,但是今天的意大利人确实就是如此,行为办事比较情绪化。当时,意大利人奉行的投机战略与美国人奉行的类似,但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就沉着,稳重得多,耐心等到战争的最后一年才参战。意大利就等不及,匆匆忙忙参战,结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军队的战争准备根本适应不了政客们的勃勃野心。参战的时机也选得很糟糕∶西线陷入僵局,东线俄国战线刚刚失利,狼狈退出奥匈帝国的加里西亚地区,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已经招架不住,保加利亚加入了德奥阵营。在奥匈帝国已经稳住阵脚,德国有余勇可贾,而俄、英、法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意大利参战的形势相当严峻。很快,依崇佐河战役,意大利军队以2-3倍兵力猛攻奥匈阵地,损失惨重,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后来奥匈军队从阿尔卑斯山上的提罗尔呼啸着猛冲下来,切断意大利军队后路,意大利军队几乎全线崩溃,靠俄国发动进攻牵制,才使奥匈军队停止推进。由于意大利想占领奥匈的领土没有成功,自己的领土倒被奥匈占去了不少,结果全国舆论大哗,主张参加协约国的萨兰德拉内阁倒台。可是新上台的博利泽内阁还要麻烦,德国感觉到意大利人不屈不挠的斗志确实牵制了奥匈帝国不少兵力,于是决定改变不介入意大利战事的初衷,调兵遣将,配合奥匈帝国军队大举反攻,在卡波莱托大破意大利军队,前锋逼近威尼斯。于是博利泽内阁下台,奥兰多出任首相,并且军队首脑卡多尔纳也被撤换,由阿芒多?迪亚斯将军接任。英法军队还进入意大利,帮助稳定军事形势,如此勉强支撑到战争结束。
本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到了墨索里尼执政的时候,本应该吸取教训,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方面多〃察〃一点,但是不然,墨索里尼的荒唐要远远超过决定参加协约国的前政府首脑。当时,法西斯阵营里除了德国、意大利之外,还有日本、西班牙。最狡猾的是西班牙的佛朗哥,虽然他夺取全国政权时利用了德国、意大利的援助,但是德国、意大利有难时,他却装聋作哑,搪塞过去了事。甚至在德国击败法国,法西斯事业如日中天,最为辉煌的时候,即使希特勒亲自出马,也没能说服佛朗哥参战。其次是日本,开始进攻中国,向苏联挑衅,吃亏之后,自觉不敌苏联,赶紧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躲到一边看热闹。德国进攻苏联,歼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日本依然沉得住气,没有对苏联动手。等到日本参战的时候,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自己最具备优势的海军领域里参战的,而且在德国响应日本对美国宣战后,日本依然没有对苏联宣战,也没有采取任何有助于德国改善苏德战场形势的重大军事行动。只有墨索里尼,战争准备比谁都差,但是投入战争比谁都冒失,当然所得的战果比谁都小,而吃的亏比谁都大。
意大利的军队的装备基本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遗物,算得上现代化的很少,军队的训练,素质都很差,只能对付非洲的土著军队。意大利的将军们怯于〃公战〃,完全不想打仗。宣战几个月后,除了对法国趁火打劫小打小闹在边界上搞了一些实效不大的小动作之外,对英国基本上无所作为。墨索里尼对将军们说,完全用不着打仗,英国很快会投降的。等到确认英国是决心战斗到底之后,墨索里尼才开始赶他的将军们向英国在东非和北非的殖民地进攻。当时,英国在埃及和肯尼亚等地驻军5万人,由韦维尔将军统帅,意大利在非洲却有50万大军。这50万大军分别驻扎在利比亚(北非)和阿比西尼亚、索马里(东非)等两处,无所作为。在墨索里尼一再催逼下,统帅两支大军的格拉齐亚尼元帅和奥斯塔公爵不得不在边界上采取了一些细小的军事行动,占领了一些哨所、居民点,然后就算交差了。他们万万想不到,对方的〃老虎屁股摸不得〃,英国人就连这点小小的不恭敬也不能容忍,一个反扑,整个意大利非洲殖民帝国立刻土崩瓦解。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9月13日,意大利军队越过利比亚埃及边界,推进不远,到西迪巴拉尼就安营扎寨不动了。12月7日晚,英军开始反攻,以3万人,275辆坦克进攻意大利军队的8万人,120辆坦克。12月11日,意大利军队全线崩溃,被俘虏近4万官兵(比全部英国进攻者还多1万人!),400门大炮。由于英国统帅部想不到意大利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遂下令按原计划撤出一半部队回防埃及,增援苏丹前线。战场上一度出现意大利人往西跑,英国人往东跑的荒唐局面。过了3个星期,英国统帅部发现意大利人真是垮了(没有比俘虏人数更准确说明战斗结果的了),才从巴勒斯坦派兵过来支援向利比亚进攻的英军。1941年1月3日,得到增援的北非英军越过边界进入利比亚,进攻意大利的巴尔迪亚边界防御地带,3天的战斗之后,英国人又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俘虏意大利官兵四万五千余,大炮462门,坦克129辆。1月21日,英军推进到东利比亚主要的港口要塞托卜鲁克,第二天冲进去,抓了3万意大利军人,缴获大炮236门,坦克87辆。但是狂热地关注巴尔干半岛局势的邱吉尔完全忽视了迅速全歼意大利驻北非的东非全部军队,并且夺取其全部殖民地的机会,下令不得增援在利比亚的英军,所有机动兵力都集中在希腊登陆,企图重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希腊战线的旧梦。但是尽管如此,剩下的弱小的英军又一次痛歼庞大的意大利军队。1941年2月3日,英国侦察机发现意大利人有逃出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迹象,原本准备等到12日援军到后发动进攻的英军提前行动,直趋意大利军队逃跑的路线。英军出动兵力三千人不到,2月6日夜在班加西以南的贝达富姆地区全歼意大利军队,俘虏两万人(平均每一个英国兵俘虏8~9个意大利兵),216门大炮,120辆坦克。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得意洋洋地引用邱吉尔的名言来形容这次歼灭战∶〃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向这么少的人献出这么多的贡品。〃
在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由总司令奥斯塔公爵统帅的驻在索马里的意大利军队有30万人,而在战争爆发前,英军在相临的苏丹有9,000人,肯尼亚有8,500人。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军队按兵不动,1个月后,进入苏丹,占领了几个边界哨所之后,又没有动静了。8月份认真一点,占领了英属索马里。到了11月,10万多英军开始从苏丹,肯尼亚分头反攻,在阿比西尼亚北部的厄利特里亚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遇到了意大利军队自开战以来最顽强的抵抗,但是在索马里,英军轻易就攻克了主要城市基斯马尤和摩加迪沙,然后转而与北路英军夹攻阿比西尼亚。5月19日,意大利〃名将〃(据说是以骁勇善战出名?!)奥斯塔公爵率领23万多意大利官兵投降。意大利的东非殖民帝国就此宣告灭亡。
意大利在非洲之所以没有被全部扫地出门,是因为邱吉尔犯了与希特勒在敦刻尔克附近犯的同样的叫停的毛病。他命令英军在攻克班加西之后,将主力调去希腊登陆,其余部队在意大利军队的阿盖拉防线附近监视并且休整,没有乘胜直取的黎波里,把意大利人彻底赶出非洲。这一下可好,隆美尔带领德国装甲师来到了非洲,一个反攻,大败英军,连领导反攻利比亚的英军名将奥康纳也俘虏了,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继任人,英国第八集团军新任总司令尼姆将军。丢盔弃甲的英军一路沿着当初追击意大利军队的路线向相反方向逃跑。以后,直到阿拉曼战役以前,基本上轮到英国军队向隆美尔指挥下的德国意大利联军〃这么多的人向这么少的人献出这么多的贡品〃了。后来英国军队倾全国之力来攻打隆美尔统帅的一支〃偏师〃,几乎每次战役都在兵力兵器上享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结果几乎都一样∶〃沙漠之鼠〃给〃沙漠之狐〃追得满沙漠乱窜。当时在隆美尔指挥下的意大利军队,尽管武器装备被隆美尔称之为〃破铜烂铁〃,但是作战还是不乏英雄事迹。可见意大利军队主要的问题的指挥领导的问题,其次是士气问题,再次是装备问题,另外训练不足也是失败的原因。
意大利的海军也是败多胜少。本来意大利海军实力不算弱,国土在地中海的正中的位置,可以切断东西两头英国的殖民地的海上联系。但是意大利人在军事学术方面的成就,反而耽误了其军事实践,真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意大利的朱里奥?杜黑首先提出〃空中优势〃〃制空权〃和〃战略轰炸〃等现在空军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概念,对于世界空军的学术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方面也因为杜黑的理论,空军受到重视,飞机发展到3,200架(虽然性能比较落后,多数也比较陈旧),并且其在军事方面的利用,基本上可以自作主张,受到政界和其他军兵种的干预比较少。可是由于意大利本身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没有能力发展大量的重型轰炸机,实现杜黑战略轰炸的梦想。
杜黑主张限制陆海军的发展,集中经济资源发展空军战略轰炸机群。战争一爆发,仅仅由空军进攻,陆海军防御。由于空军逐个夷平敌人的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和军事基地,敌人必然因为继续进行战争的代价太大而屈服。这个理论后来被英美接受,意大利和德国、日本一道成了受害者,给敌人的战略轰炸机炸得稀烂,这是杜黑始料不及的。
在意大利,陆军是第一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