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间,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扩编,由原来的四个师,分别扩编为第4、第9、第30军和第31军,王树声任第31军军长。不久,又升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迎接转战北上的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的长征。6月14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王树声被总司令部任命为岷江支队司令。7月下旬,党中央到达毛儿盖。8月5日,中央政治局作出红一、红四方面军迅速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据此,军委确定两军混合编队,组成左、右两路军,分途北上。王树声受命率部到达毛儿盖,被编入右路军。在这里,王树声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亲切接见。接着,他们在党中央的直接率领下,以高昂的斗志,跨过被称为“人间绝境”的大草地,到达班佑地区。
  正当右路军取得歼敌一个师的胜利的时候,张国焘采取分裂主义的立场,电令右路军之四方面军部队不再北上,重新南下。王树声和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广大干部和战士,不得不与会师不久、并肩战斗过的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的战友们分手。
  在南下途中,红四方面军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损失惨重。1936年7月,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红2、红6军团,渡过金沙江,跨过大雪山,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这时虽别有打算,但因朱德、任弼时、贺龙等人的坚持和包括王树声在内的广大红四方面军干部战士们的强烈要求,还是决定北上与中央会合。然而,王树声却因对张国焘的不满而受到张国焘的打击,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降职为第31军军长,然后又降职为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
  1936年10月,在经历了南下失败的挫折和两过草地的痛苦之后,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会同二方面军的战友,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足迹到达了陕甘苏区,三大主力红军终于会合在一处。不久,王树声和他的战友们又开始了极为悲壮的征战,这就是西渡黄河,先北进,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拼杀,继而西征,为“打通国际路线”而血战。王树声受命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孤雁悲鸣。西路军西渡黄河以来,连日与马家军骑兵部队血战,几遭败绩,竟致全军几乎覆灭。在茫茫祁连山中,王树声欲喊不能,欲哭无泪,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延安去,一定要找到党!他一路乞食,历经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最后在一位好心而又理解红军的老大爷的帮助下,终于回到延安。听说王树声归来了,毛泽东马上给他打电话,亲切地对他说:“你回来就是胜利。”并请他吃饭,为他洗尘。这是王树声没想到、也是最为感动的。
  王树声是抱着负荆请罪,甘愿接受党纪、军纪处分的想法去见毛泽东的。当他以极为沉痛的心情,一五一十汇报了西路军的作战失败经过,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应负的责任之后,毛泽东不仅丝毫没有责备他,反而表扬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的自我批评精神,并鼓励他不要背思想包袱,要继续前进。听说王树声渴望学习,毛泽东十分高兴,亲笔写信,介绍王树声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临别,毛泽东慈祥地对他说:“你回来就是胜利。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这是党的领袖的结论,听着这宽容的结论,王树声心头一阵阵温暖。
  谁都知道王树声是张国焘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曾受到张国焘的“器重”,但党中央、毛泽东并不因此在批判张国焘的错误时株连他,王树声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实事求是的作风所感动。在抗大学习期间,王树声对张国焘所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所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了认真的比较,更加感到毛泽东的英明伟大。他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一番清理,弄清了不少是非问题,带头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的旗帜下。
  1938年冬,王树声被党中央派遣到华北抗日前线,初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继而任代理司令员,随后,晋冀豫军区与129师合并,又任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42年,王树声奉调回延安,参加毛泽东亲自倡导和主持的著名的延安整风,经受了一次难忘的思想洗礼。
  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频频向日军发动攻势,收复许多县城,扩大解放区,并于下半年开始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在此形势下,王树声受命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一支劲旅由延安出征,跨太岳、绕太行、渡黄河,向豫西敌后进军。当时豫西情况异常复杂,“土围子”星罗棋布,明碉暗堡林立。老百姓连年受害于水、旱、蝗、汤(恩伯)的“三灾一害”和日、伪的烧杀掠抢,苦不堪言,同时,受反动宣传影响,不明了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的真相。所以,为了保家活命,他们不与外界接近。针对这种情况,王树声教育干部和战士,要体贴人民,爱护人民,约法三章:不进围子,不走小路,不踏青苗,并深入群众,关心百姓生活。人民子弟兵的模范行动,清除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和戒备,他们把八路军看作“自家人”,争相打开寨门,欢迎八路军往来和进驻。
  王树声率部挺进嵩山,与先期在那儿活动的皮定钧、徐子荣的部队会师。然后兵分数路,在嵩山山地跟敌人周旋,把敌主力吸引在山里,接着,出其不意,派奇兵直捣登封。同时,王树声还分兵在嵩山周围的临汝、伊川等地广泛开展攻势,拔除许多日、伪据点,占领一些枢纽要津,使豫西大片国土得以收复。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王树声遵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指挥部队逐鹿中原,从日、伪手
中接收了不少城池要地和武器、物资,严惩胆敢反抗者。与此同时,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迹象日益暴露。为作好迎战准备,王树声根据党中央指示,率领豫西的部队南下,与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桐柏山区会师,成立新的中原军区。不久,中原军区将主力整编为两个纵队,王树声任第1纵队司令员。在该山区活动一个时期后,王树声奉中央电令,率部开往豫皖苏边界,途中遭国民党重兵围困。王树声指挥部队击退敌人的多次进犯,并争得时间练兵、学习。
  1946年初夏,我受困的中原部队遵循党中央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电示,全线出击,分途突围。王树声率领的第1纵队作为南路突围主力,先后闯过敌重兵防守的平汉铁路和汉江,打垮敌人的前堵后截,于8月初到达崇山峻岭的鄂西北。党中央命令王树声率部在鄂西北创建根据地,并任命他为根据地的全面负责人——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创建鄂西北根据地工作受挫。后由于健康原因,王树声离开鄂西北去山西晋城休养。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对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病未痊愈的王树声执意要求随刘邓大军南征。党中央批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鄂豫军区司令员。从1947年10月至次年3月,王树声指挥所部配合刘邓主力,先后粉碎敌30万之众的“重点清剿”,支持与筹建各级政权和地方武装,保护土地改革,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1948年春,由于全国战局的需要,刘邓野战军主力转移到淮河以北另觅战机。敌人再次派重兵侵入大别山区,发动疯狂“扫荡”。王树声只好避其锋芒,率部暂时分散于深山峻岭,与敌抗争。王树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受到人民群众的由衷拥护,战斗取得节节胜利,逐步从极端困境中摆脱出来。
  1948年底,震动中外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清剿”大别山的敌正规军大批撤走,只留下小股军队。王树声抓紧时机,分兵出击,积极配合淮海大战,先后解放商城、固始、新县、黄安等多座县城,使大别山根据地基本建成。此后,王树声率领鄂豫军区的部队,乘胜消灭残存境内的反动地方武装,为南下大军扫清渡江障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筹粮备款,修桥开路,支援前方,为解放全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4月,随着我大军南进之后,流窜四处的鄂豫皖边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分子,勾结当地土匪企图反扑。面对这种形势,王树声义不容辞地率部杀向剿匪战场,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歼灭和生擒土匪15000多人,出色地完成剿匪任务,大大巩固了鄂豫皖大别山区,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各路南下大军。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通知王树声赴京观礼。王树声以剿匪任务尚未彻底完成,毅然放弃参加开国大典这个难逢的机会,继续奋战在大别山区。
  新中国建立初期,王树声先后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和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他尽心竭力领导全区地方武装的建设,成绩卓著。
  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和“八一”、“独立自由”、“解放”等三枚一级勋章。同年,王树声由湖北奉调进京,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9年调离军械部改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委和党委第二书记。王树声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1974年1月7日,就在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看望了病重的王树声,并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的五天之后,这位为创建新中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与世长辞了,享年69岁。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他戎马一生,军功卓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他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他始终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王树声善于自我批评。当他认清了张国焘的南下错误后,主动向毛泽东、党中央承认错误,并积极地、主动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深刻反省自己跟随张国焘所犯的过失,痛改
前非,最终从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站到了毛泽东的路线旗帜下。
  不论地位如何变化,王树声都始终保持着革命传统。他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可起草文件、报告,决不单纯依赖秘书,而常是以口授的方式先要秘书记下,他再字酌句斟,反复推敲。他不善交游,工作之余,就是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精神疲劳了,或练书法,或漫步走走,同相遇的街坊老大爷、老大娘、清扫马路的工人拉家常、聊天,他那普通一兵的打扮和亲切的言谈举止,深为大家所称颂。
  王树声对自己的子女很疼爱,但管教却异常严格。他为孩子们订出“家规”:不许在同学中夸耀自己的父母;不许打扮怪异,与众不同;不许用小汽车接送;不许保姆和勤务员为其代劳。
  王树声的生活作风艰苦朴素。调京之初,组织上决定给他修建一幢住房。按他的级别待遇规定,房子的建筑标准和用具配备,完全可以考究些。但王树声谢绝了,只要求盖成一般的平房,并且不要单门独院,也不要警卫森严;室内的陈设,力戒阔绰,只要一些日常办公、生活所必需的家具用品。60年代初,因全国“备战”,为王树声修建室内防空洞被列入有关部门的计划,正准备动工,也被王树声谢绝了,他说:“我们的国家这么困难,我的防空洞就免了吧。能给人民省一个钱也是好的嘛。”从入京之日起,王树声就住在这所外墙简陋、内部狭窄的寓所里,直到他长辞人世。
  王树声是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模范的人民公仆。
  一、秀丽文昌县 勤奋少年时
  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的文昌县三面临海,风光旖旎,被称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将军之乡。无数优秀的文昌儿女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的洪流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张云逸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1892年8月10日,张云逸出生于文昌县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幼时取名运镒,乳名益友,稍后用过张胜之的名字,参加革命后,改名张云逸。父亲张琚是个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的农民。母亲邢氏勤劳俭朴、心地善良。由于他们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一心要供儿子多读点书。张云逸7岁时便被他们送进了本村长发小学学习。苦难的家史,贫困的生活,使他很早就懂得为大人分忧。他一面读书,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在学校里,他学习认真刻苦,深受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