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页。)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视统一战线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敌人,建立统一战线,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时候起,就已经确立和遵循的策略原则。他们指出: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争取广泛的同盟军。共产党人为了“政治上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列宁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80页。)

革命导师确立的这一原则,是革命实践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一原则也在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经分析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中间阶级日益分化,农民为着将来的利益,终将成为斗争中的无产阶级的一支“合唱”大军。如果没有这支“合唱”队的参加,无产阶级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免不了要变成“孤鸿哀鸣”。

2.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具有胜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但是,革命战争的胜利,还要依靠正确的政策。这里除了孤立和瓦解敌人的政策以外,主要的是如何团结和壮大自己的问题,也就是统一战线的问题。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已经表明,只有实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无产阶级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统一战线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更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敌人的具体状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的无产阶级尽管是一个最有觉悟、最有组织纪律性和革命性很强的阶级,但人数毕竟很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尚不到百分之一,力量比较弱;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也不多,但它毕竟掌握着全国性政权,有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因而仍然是比较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无产阶级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去打败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以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绝无可能的。

第二,中国革命是一场具有长期性、发展不平衡性的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不但有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列强和顽固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大资产阶级,这就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正因为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指出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而“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606页。)

3.中国革命具有建立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在内部,既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有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在外部,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和争夺,又造成中国统治势力的四分五裂,引发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上述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转化。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尽管此间中国社会的矛盾异常复杂,但最主要的矛盾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他们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和统一战线中的左派。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又由于这个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缺乏革命的彻底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

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对着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上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统一战线。这时,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暂时的同盟者。

 

二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 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又称之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早在1919年,各革命阶级、阶层已经在五四运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结成了松散的统一战线。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发端还是在党的二大。1922年,中共二大首次提出“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思想。此后,这一思想得到发展。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种统一战线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以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民党一大决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努力在全国工农中发展党员以改组国民党,整顿其基层组织。这就使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并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第二,以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使之成为这次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且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结合。后来由于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革命统一战线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也归于失败。

(2)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二是1931年至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营垒中发生了变化,中国大资产阶级转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革命营垒,民族资产阶级也附和了大资产阶级,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这时剩下了三个,即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所以这时候,中国革命就不得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由中国共产党单独地领导群众进行这个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2页。)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1927年退出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改变政治态度,批评并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然而,由于当时的党中央实行了一系列“左”的方针政策,错失了一度出现的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时机。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面对华北事变的严峻局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正式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之间持续十年之久的内战。后来又抓住时机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使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抗战大局为重,因势利导,不断调整自己的统一战线方针,经过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方针的演变转换,最终使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庐山谈话为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由于这次统一战线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与过去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除亲日派汉奸、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这种广泛性,尽管也增强了抗日阵营的力量,但随之而来的复杂性,又使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斗争异常艰难。

第二,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以政权斗争、武装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国民党对人民抗日力量的限制和共产党反限制的斗争成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和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由于蒋介石集团的阻挠,国共两党没有达成一个双方承认和共同遵守的纲领,更没有形成固定明确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往往是遇事协商、临时约见。这就使这一统一战线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完善性。

第四,处于一种既有利而又相当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但当时国际方面都普遍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这在一定时期内助长了蒋介石集团的对日妥协倾向。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严格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采取坚定灵活的斗争策略,为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抗战八年斗争实践表明,由于共产党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这些特点,而且相应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统一战线斗争的方针政策,终于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