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815年6 月18日的滑铁卢会战中, 拿破仑于傍晚时投入最后一支预备队,但未能扭转败局。普军攻击法军右侧和背后,法军被迫向后退却。这时,普军标洛、格乃泽瑙立即进行猛烈追击,因而法军的退却变成了毫无秩序的溃退。
85、格尔申会战即柳岑会战。1813年5 月2 日,联军趁拿破仑向来比锡进军时,在大雾中渡过埃耳斯特尔河突然袭击法军的行军纵队。 拿破仑急令前纵队和后纵队展开,夹击联军。联军向包岑退却,法军由于骑兵较少而未进行追击。
86、包岑会战。 1813年5 月18日,拿破仑从德累斯顿向包岑进军。5 月20日,拿破仑命乌迪诺攻击联军左翼阵地,奈伊攻击联军右翼阵地,自率主力从正面攻击。21日联军大败,法军因骑兵不足而未进行追击。
87、 1813 年8 月23日,乌迪诺率一部法军于格罗斯贝伦被伯纳陀特击败。拿破仑复命奈伊北征,9 月6 日,于登纳维次也被伯纳陀特击败。在两次会战后,伯纳陀特都没有进行追击。有人认为,伯纳陀特所以没有进行追击,是因为他过于谨慎,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他别有用心,不愿意得罪拿破仑。
88、 1813 年10月,来比锡会战后,拿破仑在退却途中于哈瑙遭到巴伐利亚军的拦阻。 10月30日,拿破仑率剩下的三万五千余军队击败巴伐利亚军,保证了退路的安全。
89 、1809年4 月,拿破仑率法军进攻南德意志。达乌攻勒根斯堡,马森纳攻奥格斯堡,拿破仑率主力居中策应。卡尔大公企图各个击破法军,命西勒率一部军队向兰次胡特迎击马森纳所率法军,自率主力向勒根斯堡挺进。4 月21日西勒所率奥军于兰次胡特被法军击败。4 月22日, 拿破仑率主力从兰次胡特向勒根斯堡方向卡尔大公的背后迂回,与达乌夹击奥军。卡尔大公大败,渡过多瑙河向维也纳退却。
90、 1814 年1 月29日,拿破仑于布里昂击败布留赫尔。此时,施瓦尔岑堡率联军主力逼近布里昂,2 月1 日,于布里昂附近的拉罗提埃与拿破仑会战,法军寡不敌众,退向特鲁瓦。联军不但没有猛烈追击,反而分兵两路前进。许多评论家认为,如果联军集中兵力挺进巴黎,那么,拿破仑就无法挽回败局。
第五篇 军队
第一章 引言
我们将从下列四个方面来研究军队:
(1) 军队的兵力和编成;
(2) 军队在战斗外的状态;
(3) 军队的给养;
(4) 军队同地形的一般关系。
因此,本篇将要研究的军队的几个方面,只是战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战斗本身。它们同战斗有不同程度的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在谈到战斗的运用时还要常常提到它们。但是,在谈到它们的本质和特点时,我们必须把每一个方面都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第二章 战区、军团和战局
要对这三个表示战争中的空间、数量和时间的不同事物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必须努力使这些在大多数场合惯用的术语比较明确一些,以免有时引起完全错误的理解。
一 战区
所谓战区,实际上是指四面都有掩护因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整个战争空间的一部分。这种掩护,可以是周围有要塞或大的地形障碍,也可以是这个部分同战争空间的其余部分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样一个部分不仅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整体,因而其他部分发生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部分不致发生直接的影响,而只发生间接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要在这里找出一个明确的标志,那么,这个标志只能是:在这一部分空间里军队在前进,而在另一部分空间里军队却可能在后退;在这一部分空间里军队在防御,而在另一部分空间里军队却可能在进攻。但是,并不是到处都可以运用这种严格的区分的,在这里我们只不过是指出问题的实质而已。
二 军团
借助战区这个概念,我们就很容易说明什么是军团了:所谓军团,就是指同一战区内所有的军队。显然,这还没有说明军团这个惯用术语的全部涵义。1815年,布留赫尔和威灵顿虽然在同一个战区,但是他们统率的却是两个军团。因此,司令官是军团这个概念的另一个标志。而且这个标志同上述标志的关系很密切,因为在安排恰当的情况下,一个战区内只应该有一个司令官,而且一个独立战区的司令官决不能没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仅仅军队的绝对数量并不象初看起来那样可以决定军团这个名称。有时,几个军团在同一个战区内和在同一个司令官指挥下行动,它们所以还保持军团这个名称,并不是因为它们兵力大,而是因为它们保留了过去的名称( 如1813年的西里西亚军团,北方军团等) 。此外,用在一个战区内的大量军队,只应分为几个军,决不能分为几个军团,否则,至少是不符合军团这个看来是切合实际的惯用术语的涵义的。另一方面,如果把每一个在遥远地区单独活动的分遣部队都叫做军团,固然是书呆子式的作法,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当人们把法国革命战争时期万第人的军队称为军团时,却没有任何人感到奇怪,虽然这部分军队的人数并不很多。
因此,军团和战区这两个概念,通常是互有联系,互为补充的。
三 战局
人们往往把一年中所有战区内发生的军事活动叫做战局,但是更普遍和更确切的说法是指一个战区内发生的军事活动。如果简单地以一年作为界限来确定这个概念,那就更不妥当了,因为战争已经不再可能由固定的和长时间的冬营而自然地分成若干个以一年为限的战局了。每当较重大的军事行动的直接影响已经消失和新的冲突正在酝酿,一个战区内的军事活动就自然地分为较大的阶段。所以,必须考虑这些自然形成的阶段,以便把属于某一年( 战局) 的全部军事活动都划归这个年度。任何人都不会认为1812年战局是在默麦尔河畔结束的,因为1813年1 月1 日俄、法两军还在那里,也不会把法军在这以后直到渡过易北河的退却划归1813年战局,因为这一退却显然是从莫斯科开始的整个退却的一部分。这几个概念即使确定得还不十分精确,也不致带来什么害处,因为它们不象哲学定义那样,可以作为其他定义的,某种依据。确定这些概念,只是为了使我们的用语更加清楚和明确一些。
第三章 兵力对比
在第三篇第八章中,我们已经说明了数量上的优势在战斗中具有多大的价值,从而也说明了一般的优势在战略上具有多大的价值,由此人们已经可以看出兵力对比的重要性了。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还必须再进行一些研究。
如果我们不抱偏见地研究现代战史,那就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比过去更高的地位。
军队的勇气和士气在过去各个时期都曾使军队的物质力量成倍地增强,今后仍会这样。但是,在历史上也有过一个时期,军队在组织和装备上的巨大优势造成了精神上显著的优势。在另一个时期,军队机动性方面的巨大优势造成了精神上显著的优势。有时,新的战术体系造成了精神上显著的优势。有时,军事艺术又极力主张根据概括一切的大原则巧妙地利用地形”,有的统帅在这方面还常常能够从对方得到很大的好处,但是这种作法现在已经过时,不得不让位给自然而简单的作战方法了。如果我们毫无偏见地考察最近几次战争的经验,那就必须承认,无论是在整个战局中还是在决定性的战斗中,特别是在主力会战中,这些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前一篇的第二章。
在今天,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方面都很接近,以致最好的军队和最差的军队在这方面已经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别了。当然,科学水平可能还有显著的差别,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别只表现为一些国家先发明和运用军事上较好的成就,而另一些国家模仿它们并很快地赶上它们。甚至象军长和师长这样一级的指挥官,在军事活动中也都抱着彼此大致相同的见解和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以致除了最高统帅的才能以外( 统帅的才能很难说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军队的教育程度有什么固定的关系,它的产生完全是偶然的) ,只有军队的战争锻炼还能造成显著的优势。因此,交战双方在上述各方面越是处于均势,兵力的对比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会战的特点就是由上述均势造成的。让我们用公正的态度读一读博罗迪诺会战史吧! 在这次会战中,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法国军队同组织装备以及部队的训练等方面都远远落后的俄国军队进行较量。在整个会战中没有表现出任何高超的技巧和智谋。这是双方力量的一次单纯的较量,由于双方力量几乎相等,结果,优势只能象天平一样渐渐倾向指挥官毅力较大和军队战争锻炼较多的一方。我们所以举这次会战为例,是因为在这次会战中双方兵力处于均势状态,而在其他会战中很少有这种情况。
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会战都是这样,但是,大多数会战基本上是这样的。
在一次会战中,如果双方缓慢而有步骤地进行较量,那么兵力多的一方获得胜利的把握一定要大得多。事实上,要想在现代战史中找到过去常见的那种战胜兵力多一倍的敌人的会战,那是徒劳的。拿破仑这位现代最伟大的统帅,除了1813年的德累斯顿会战以外,在历次胜利的主力会战中,总是巧妙地集中了优势兵力,或者至少集中的兵力不比敌人少很多。每当他做不到这一点时,如在来比锡、布里昂、郎城和滑铁卢会战中,他就失败了。
不过,兵力的绝对数量在战略上大多是一个既定数,它是统帅无法改变的。我们研究的结果并不是要说明在兵力比敌人显著少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进行战争了。政治对战争的决定并不每次都是出于自愿的,特别在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时更是这样。因此,在战争中任何兵力对比都是可能的,一种战争理论如果在最需要它起作用的时候却不能起作用,那恐怕只能是一种令人奇怪的战争理论。
因此,尽管理论十分希望双方兵力对比相当,但决不能说兵力对比很不相当时理论就用不上了,在这个问题上是定不出界限来的。
兵力越小,目的就应该越小。此外,兵力越小,战争的’持续时间也应该越短。因此,兵力较小的一方在这两方面就有回旋的余地( 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 。在作战时兵力的大小到底会引起哪些变化,我们只能在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逐步说明。在这里只要说明总的观点就够了。但是,为了使这个总的观点更为完整,我们还想作如下的一点补充。
被卷入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中的一方,越是缺乏兵力,就越应该在危险的压力下提高精神上的紧张和努力程度。
如果情况相反,不是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是丧失了勇气,那么,任何军事艺术当然都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能把确定目的时的明智和节制同军队的这种努力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出现既有谨慎和节制又有辉煌的打击的行动,这就是腓特烈大帝在几次战争中令人钦佩的地方。
但是,节制和谨慎所能起的作用越小,紧张和努力就必然越重要。如果兵力的对比相差极为悬殊,以致无论怎样限制自己的目的也不能保证免于毁灭,或者危险可能持续的时间很长,以致最节省地使用兵力也不能达到目的,那么,就应该把力量尽量集中到一次殊死的战斗中去。一个陷入绝境的人,当他几乎不可能获得任何援助时,就会把他全部的和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精神力量的优势上,因为精神力量的优势可以使每个勇敢的人奋不顾身。于是他就把无比的大胆看作是最高的智慧,在必要时,还会求助于冒险的诡诈。最后,即使这些努力都不能奏效,在光荣的毁灭中,也还能获得将来复兴的权利。
第四章 各兵种的比例
我们只谈三个主要兵种:步兵、骑兵和炮兵。
我们在下面所作的分析基本上属于战术范围,这要请大家原谅,因为要使我们的思想更加明确,这种分析是必要的。
战斗是由两个根本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火力战和白刃战( 或单个战斗) 。后者可能是进攻也可能是防御( 进攻和防御在这里作为两个要素提出来,应该理解为完全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