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就是损失。如果那些拥有老厂房、老设备的制造商想继续使用过时装备,已经超
过了利润最大化的正常期间(假定他们有预算来添置新厂房和新设备),那么厂房、
设备此时被摧毁,将带来比较优势,或者讲得确切一点,可以减低他们的比较损
失。
我们从中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厂房毁于战火绝没有什么好处,除非在那些厂房
因为折旧和过时,价值接近于破铜烂铁,正处在弃旧迎新的当口。
弃旧并不意味着就能迎新。上述讨论还忽略了一个核心的事实。即,无论是个
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厂房和设
备的更新换代。然而,战争却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
战争也许会带来一些补偿性的因素。比方说,战争期间的科技进步,可以在某
个局部提高个人或国家的生产力,也可能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
战后的社会需求形态绝对不会和战前完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错综复杂
的情形而忽视最基本的真理:大肆破坏具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会造成净损失、不
幸和灾难。个别特殊情况下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补偿性利益,但从总体上看,战争的
破坏对社会绝不是恩赐或福音。
第4章 公共工程来自缴税
当今世上,没有哪种信仰能比民众对政府支出抱有的信仰更持久、更具影响
力。各国民众都在仰仗政府支出这剂灵丹妙药,坚信它能包治所有的经济弊病。
民间产业不景气吗?我们就靠政府支出去拉动产业经济。出现失业问题了吗?这
显然也是“私人购买力不足”造成的。开出的药方明摆着还是政府支出。总之,唯一
的解决之道就是政府花掉足够多的钱去补齐“不足”。
无数的文献基于这一谬论,与其他荒唐的说法相互支撑,并使之成为盘根错
节的谬论网的一部分。我们还无法在本章解析整个谬论网,不过,我们能在这里
剖析孕育其他许多无稽之谈的谬论之母,也就是该谬论网的主干。谬论网的分支
留在后面的章节去解析。
除了大自然有限的免费恩赐之外,我们取得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
个世界上所谓的经济学家有的是,这些人个个都有享用“免费午餐”的种种办法。他
们说,政府根本不用收税都能有花不完的钱;政府可以无限累积债务,根本不用
偿还,因为“钱是我们欠自己的”。后面我们还会再来剖析这类奇谈怪论,但这里必
须无情地指出,过去做的这种美梦总是以国家财政破产或者通货膨胀飙升而告
终。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
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对于政府推行长期借款和通货膨胀政策这类谬论网,让我们稍后再讨论。这
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那就是:“政府即将或者最终要支出的每一
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补偿”。一旦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问题,所谓政府支出造
就的“丰功伟绩”,就不再那么风光了。
一定数额的公共开支对执行基本的政府职能是必要的。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
建设,如街道、桥梁、隧道、军营、海军基地、议会大厦、警察局和消防队,是
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所必需的。社会对这些公共建设本身有需要,需要就是其存
在的理由。我要讨论的不是这方面的实际建设,而是将公共建设当做一种手段,
用以“提供就业”,或者创造出民间无法创造的新财富这类公共工程。
假设要建一座桥,如果它能满足民众的实际需要,缓解难以克服的交通或运输
问题,民众不会闹意见。换句话说,如果对纳税人觉得把钱投在这里,比不收税而
让他们自己消费更有价值,那么兴建这样的桥梁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为了
“提高就业机会”而建桥,那就成另外一回事了。当提供就业机会成了目的之后,有
无兴建桥梁的实际需要就会成为次要问题。这时,政府必须无中生有,发明各种
“公共建设计划”。他们不再只考虑哪里必须建桥,而是开始自问自答:桥可以建在
哪里。政府能够找到诸多借口来自圆其说,说为什么需要再建一座桥,把浦东和
浦西连接起来。并且,工程很快就会上马,那些对建桥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的人,则
会被认为是碍手碍脚和不识时务。
关于建桥,一般有两个论调。其一主要发生在造桥之前,另一个主要流传于
完工之后。第一个论调指出,造桥能够提供就业机会,比如说,一年可以提供
500个工作机会。这其中的暗示是,不建这座桥,就不会有这些工作机会。
这仅是眼前的结果而已。如果我们学会进一步去看背后的结果,也就是说,
不只是关注那些政府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还要同时考虑那些间接受到影响的人,
我们的认识就会迥然不同。没错,造桥工人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然而造桥
的钱却必须从税收中支出,造桥每花一块钱,就得向纳税人征一块钱的税。要是
建造这座桥得花1 000万美元,纳税人就得贡献出1 000万美元。他们本来可以用
这笔钱去购买他们各自急需的东西。
不难发现,造桥工程不过是使就业机会发生了转移而已。造桥工程每制造一
个用于公共建设上的工作机会,就必定会破坏掉一个用于私人领域的工作机会。
我们看得见桥梁工地上建设者们夜以继日,于是,政府支出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论
调变得活灵活现,令大多数人深信不疑。但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为了建桥
它们就无法产生。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是从纳税人的口袋拿走1 000万美元之后
而破坏掉的工作机会,一方面造桥工人在增加,另一方面汽车工人、电视机工人、
制衣工人、农民在越少。
桥终于建好了,不妨假定那是一座漂亮的大桥。第二个论调会说,这都得归
功于政府支出的神奇魔法。要是当初那些反对者得遂所愿,还会有这座跨江大桥
吗?若少了这座桥,这个城市当然不如现在发达。
主张政府支出的人靠这样的障眼法,轻而易举地说服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
人。这两类人的眼睛里都只有那座桥。如果他们能学会既看直接的结果又看间接
的影响的话,那些原本可能产生而没有产生的东西便会呈现在他们的想象之中。
他们将看到没能盖起来的房子、没能生产出来的汽车和洗衣机、没能做出来的礼
服和外套、没能种出来和卖出去的粮食。要看到这些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得
靠某种想象力,可惜这正是许多人所缺乏的。我们也许意识到过这些不存在的东
西,但当我们每天上下班路过的桥梁时,我们的意识里便只有了桥梁。政府支出
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2
这种推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形式的公共建设。例如,动用公共资金兴
建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廉租房。这么做,只不过是用征税的方式让收入较高的家
庭把钱拿出来(也可能有一小部分是其他低收入较低家庭的钱),强迫他们补贴那
些政府选定的低收入家庭,让后者以相同或更低的租金,住上比原来更好的房
屋。
我不打算在这里探讨兴建廉租房的种种利弊,只想指出,赞成兴建廉租房的
最常见的两个论调都存在谬误。其一是它能“创造就业”,其二是它所能创造的财富
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这两个论调都站不住脚,因为它们忽视了赋税造成的损
失。用于兴建廉租房的税赋所毁掉的其他行业的工作机会,跟它在住房建设行业
创造的工作机会一样多。这也导致有些私人住房无法盖起来,有些洗衣机和电冰
箱无法生产出来,使其他不计其数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减少。
这种得失不可能有别的答案,虽然有人说兴建廉租房不需要一次拨一大笔钱,
靠每年的租金补贴就能盖好。但这种技术上的处理并未改变问题的本质,那只是把
纳税人的负担分摊到许多年,而不是集中在一年。
兴建廉租房能带来不少心理满足。建设时能看到繁忙的工地,完工后能看到崭
新的建筑,开盘后能看到乔迁新居的人喜气洋洋地带领亲朋好友参观房间。相
反,因赋税而损失的工作是看不见的,那些无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无法提供的服
务也是看不见的。每次看到那些房子,看到那些住在里面的幸福快乐的人,我们
都需要重新集中精力,才能想象出那些没有被创造出来的财富。主张兴建廉租房
的人指着矗立在眼前的楼房反驳说,你说的那些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存在的事
物,是纯理论的东西。他们的言行令人惊讶吗?就像萧伯纳的剧作《圣女贞德》中
的那个家伙,当被告知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说地球是圆的、而且绕着太阳转时,他
驳斥道: “十足的白痴!他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吗?”
对于像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这样的宏伟工程,我们仍需进行同样的推理。
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其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你看,这是一座巨大的
拦水坝,这是一座令人震撼的弧形钢筋混凝土建筑。它“比私人资本能够建造的任
何东西都伟大”,它是摄影师的圣殿,也是最常被引述的公共建设、公共所有权、
公共设施运营奇迹的象征。这里有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和电站厂房。单靠这项工程
就带动了更多的新工厂和新产业,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得以提高。拥护者对此推
崇备至,说这里创造了没有负面效应的经济净收益。
对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或者类似的公共建设的功绩,我们不必在这里讨
论。然而,我们必须看一看这本账的负债部分,这需要加倍努力去运用想象力,
因此似乎很少人能够做到。如果政府把从个人和企业那里征收来的钱集中花在某
个地方,使当地变得相对富裕,那有什么好令人惊叹的?凭什么应该视之为奇
迹?请不要忘了,其他地方会因此变得相对贫穷。所谓“私人资本建造不出来”的伟
大建设,实际上正是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即利用从民间征来的税来筹集建造工程
的资本(如果是发行国债借钱的话,最后也要靠征税去偿还)。我们必须再次借助
想象力,才看得到那些不存在的民间发电厂、民宅、打字机和电视机。这些事物
得不到建设或生产,是因为全国各地人民身上的钱都被拿去建设了特别上镜的诺
里斯大坝。
3
我特意选了几个形象工程做例子,这些公共支出计划都是主张政府支出的人
推崇备至的,也是公众最认可的。这类不讲求效用的投资计划不胜枚举。政府推行
这类计划的主要目的无一例外都是“提供工作机会”和“让人们有工作可做”。至于计
划本身的效用如何,反而成了次要问题。况且,工程越是铺张浪费,耗用的人力
成本越高,就越能达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僚构
思的公共建设计划,每花一块钱所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净增幅,都极有可能不如
纳税人自行花掉这笔钱更值。
第5章 税负抑制生产
政府支出必定需要首先从某甲那里拿走征收来一笔钱,然后才有资源给某乙,
整个过程势必会挫伤某甲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支出所创造的财富也就不可能
完全补偿其征税所破坏的财富。人们常常这样比喻政府支出:把国家的钱从右边的
口袋掏出来,再放进左边的口袋。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例如,主张扩大政府支出
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国民所得一年是1。5万亿美元,联邦税收是3 600亿美元,那么
就只有24%的国民所得从私人用途转到公共用途。这种说法就好像把整个国家当成
资源汇聚在一处的大公司,资源转移只是账面上的调整而已。他们或许十分清楚这
件事给某甲带来的伤害,却避而不谈。他们只谈这个过程给某乙带来的利益,以及
由此给他带来的其他美好前景,说什么如果没有把钱转移给他,这些美好前景就不
会发生。某乙作为政府支出的政绩被频频曝光,而为政府支出所牺牲掉的某甲则注
定被遗忘。
所得税负的重担往往会落在部分人身上。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
所承受的所得税比例不尽相同。为了弥补公共开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