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停顿。12月改组为“群治学社”。 湖北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黄申芗、杨王鹏等人继日知会之后,将湖北军队同盟会改组为群治学社。设社长一人,文书二人和评议员若干人,以“研究学问,提倡自治”为名,在新军士兵中发展革命力量。他们在1909年接办了汉口的《商务报》,作为他们的机关报,宣传鼓动革命。1910年春,长沙抢米风潮发生时,黄申芗等准备武装起义,因清政府发觉,《商务报》被查封,群治学社亦被迫停止活动。不久,改名为振武学社。 振武学社于1910年9月由群治学社改组而成。吸收社员240余人,推杨王鹏为社长,李玉如为文书兼庶务,设干部会,由新军各标的革命分子派代表参加,以蛇山蕲春学社作为各标、营的联络机构,借“讲求武学”为名,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为防止泄密,各营不能互相联系,营代表只能承标代表之命。该组织被新军协统黎元洪觉查,派施化尤为队官,秘密侦查,开除杨王鹏,李玉如等人的军籍。社务遂由蒋翊武接替。 蒋翊武原名伯夔,1885年生于湖南澧县。18岁入常德师范学堂,因谋革命被开除,奔走于沅、湘之间,结纳会党,晓以民族大义。他20岁时打算去日本,但在途经上海时病倒了,病愈后便入中国公学读书。不久他遇见了同乡、同盟会员杨卓霖和刘复基,同他们一起创办《兢业旬报》,宣传革命。蒋翊武经刘复基、杨卓霖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蒋翊武随刘复基回武汉入新军,并参加群治学社。群治学社改为振武学社后,仍为社员。次年,刘复基、詹大悲、蒋翊武等人以振武学社已暴露,商讨改名为文学社。他们借新年团拜之机,由詹大悲以《大江报》名义发出请柬,邀请潜伏在新军的老同志聚首武昌黄鹤楼,正式成立文学社。
第七章 风满黄鹤楼
辛亥年(1911年)大年初一早晨,便有许多新军士兵走上黄鹤楼。黄鹤楼一带,商贩云集,游人如堵,热闹非凡。这些身着土黄色新军制服,头戴大盖帽,腰束皮带的士兵,也同游人一样,说说笑笑来到山上。在奥略楼内有三个人正在等候这些士兵们。其中一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便是《大江报》主笔詹大悲,另两位是身着军装的蒋翊武和刘复基。 刘复基,名汝夔,字尧澄,湖南常德人,19岁便参加马福益领导的洪江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归国,在长沙设中外各报代派所,运销《民报》,并与禹之谟等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鼓动学潮。因禹被捕,东赴上海,同杨卓霖、蒋翊武创办《兢业旬报》。1909年回武汉,任《商务报》会计兼发行人。因拟击杀立宪派杨度未果,被捕,旋释出,入湖北新军。参加振武学社。两年前的一天,詹大悲、刘复基、蒋翊武同在《商务报》共话国事,结为友好。 20位代表来齐,他们都是20至26岁的青年,是新军各营的代表。 詹大悲把铅印的《文学社》简章分发给大家:“今天是文学社成立大会,简章无革命字眼,只是研究文学,是为了避人耳目。我们以前的学社被敌人侦破,但我们从不放弃革命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施坦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加利亚工人阶,如今重整旗鼓,以研究文学为名,争取同志,总有一天,我们要把新军变成革命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端营主义’。以后,《大江报》便是我们文学社的机关报,欢迎大家多多投稿。” 蒋翊武接过话题:“今年说不定会有革命发生,我们方略已定,急应开展活动,一日有事,不致坐失良机。” 简章规定文学社设正、副社长各一人,下设文书、评议两部。文书部又分设文书四人,会计和庶务各一人。评议部设评议、纠察若干人。大家公推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詹大悲、刘复基为文书和评议部长。于武昌小朝街设总机关,并在汉口、汉阳等地成立分机关。遥戴孙中山为总理,以同盟会“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纲领。借“研究文学”为名,在新军士兵中开展活动,通过新军各标、营代表掌握武装。以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吸收社员达5000余人,多属新军士兵,也有少数官佐参加。 文学社能够如此发展,与胡瑛的指导有关。蒋翊武经常去狱中征求胡瑛的意见,胡瑛与同盟会会员有着广泛的联系,蒋翊武也就得到同盟会的支持和帮助。 至于共进会,前面说过,它是在东京成立的。1907年春,黄兴离开东京时,要刘揆一代理他的同盟会庶务职务。刘揆一打算从各省吸收秘密会党成员和革命者加入同盟会,他把这项任务交给同盟会云南主盟人吕志伊去办理,但吕志伊不久回国,这项工作被搁置。其后,热心这件事的同盟会会员、四川籍人张百祥,同盟会会员、湖南籍人焦达峰,同盟会会员、湖北籍人刘公,以及日知会成员孙武等人发起,于当年8月成立共进会组织,目的是谋求革命党人合作,策划长江流域起义。他们拟定法规10条,推张百祥为会长。张未就任,即改推邓文辉担任,次年刘公继任会长。共进会下设内政、外交、交通、军务、参谋等9部,各设部长一人。它的纲领同同盟会的纲领几乎一样,只是以“平均人权”代替了“平均地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会党中吸收会员,发展组织。1909年又在武昌设立共进会总部,联络长江下游各会党,统一行动。同年焦达峰在长沙建立共进会组织,邓文辉在南昌建立共进会江西分会。并在上海、岳州等地设立通讯机关。以新军会员编成七军,以会党编为三镇,推刘公为大都督。 共进会拥护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兼任共进会最高领导,谭人凤曾被列为共进会会员宣誓的监誓人。 孙中山的第十次起义失败后,谭人凤、宋教仁以及其他一些两湖革命志士,开始集中注意力于长江流域,特别是武汉地区。为了指导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需要组织一个地区性的组织。同盟会在国内本来就准备设中部支部组织,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和胡汉民情绪沮丧,与外界暂时隔绝,孙中山则像往常一样居留海外。因此,同盟会中部地区组织,便由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建立起来。 宋教仁字遁初,又作钝初,号渔父,1882年生于湖南桃源。17岁入漳江书院读书,喜政治、法律、地理诸学科。21岁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次年2月与黄兴、刘揆一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7月与吕大森、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参加长沙起义,领常德一路起义军响应,事泄,遭清政府通缉,逃日本,入法政大学,继改入早稻田大学,仍习法政。1905年同程家柽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宣传革命,并参加同盟会筹备会。同盟会成立时,任司法部检事长。同年被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员。次年,黄兴去安南,指定他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总部的工作。1911年1月初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揭露清廷腐败,反对外国侵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4月赴香港,参加筹备广州起义,任编制课长。起义失败后与谭人凤等人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地区总会,被举为总务干事,筹划在南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设立分会。 中部地区同盟会设会长一职,经过深思熟虑,公开表明“虚位待贤”。谭人凤为总务会议议长,宋教仁、陈其美等为总务干事。 中部地区同盟会成立后,由谭人凤负责组织湖北分会,焦达峰负责组织湖南分会,吴玉章负责组织四川分会。 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空前活跃。在湖北,居正和孙武热情工作,但到4月中旬,谭人凤给他们的活动经费已用光。正在经济困窘的时候,共进会会长刘公来到武汉,情况有了好转。 刘公名湘,字仲文,1881年生于湖北襄阳。21岁东渡日本留学,是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并为《民报》出版捐赠巨资。萍浏醴起义,回国谋响应,失败后复往日本。。共进会在东京创建时,他起了重要作用。1910年秋,他回到鄂西北的家乡。1911年夏天,父亲给他一笔巨款,让北上京城纳粟捐官,当他在省城露面时,同志们便劝说他留在武汉起事,又推他做湖北都督。他慨然将5000两银子捐出作为革命经费,此是后事,暂且不表。 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起来,已是势在必行的了。而在联合问题上的困难是:两个组织争夺领导权。虽然某些共进会会员也参加了文学社,但是,这两个组织的领袖有着迥然不同的经历和才能。 共进会的领袖们全部是留日学生,又是同盟会会员,同中部地区同盟会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 文学社的领袖们及其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虽说社长蒋翊武和评议部长刘复基是同盟会会员,但除刘复基外,蒋翊武和他的同志们都从来没有出过国门。蒋翊武与同盟会有些联系,但他们主要是通过胡瑛同全国革命志士取得联系的。文学社的社员,几乎全是湖北新军士兵。其中有一些人有学识,但没有一个人具备同盟会领袖们所具备的领导才能。 从实际力量来说,文学社胜过共进会,它的成员遍布湖北新军的各个单位。但是,共进会的领袖们具有更高的威望,因此,蒋翊武对于联合共进会颇有疑虑。 刘复基被推为文学社评议部部长后,便同蒋翊武商量:“现已找到小朝街85号楼上做文学社机关,我们两人早晚要有一人出来主持机关。” 刘复基遂设计退出军营。这一天却是号称“小诸葛”的刘复基在协司令部大门站岗,一个标统走过来,刘复基故不举手敬礼。那标统停步训斥: “为何不敬礼?” 刘复基道:“部下一时眼花,未看清长官。” 标统大怒:“目无长官,罚跪半小时,跪下!” 刘复基下岗遂写了退役报告,称有眼疾,久医无效,不宜在营中服役。呈递队官,队官有心爱护他,认为复基在军中颇有前途,不批出营。刘复基恳请,队官只好割爱,呈送营管带。管带说复基扯谎,却要亲验。刘复基固求,亦得批准。 刘复基急忙解装出营,去理发店剪掉辫发,提了行李来到小朝街85号坐镇机关。 5月11日那天,共进会会长孙武派杨时杰、杨玉如、李作栋,邀约刘复基等到长湖堤处所,共商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事宜,均认为合则两美,离则两伤,当此之时,极宜风雨同舟。讨论联合的具体问题时,杨玉如建议:共进会给文学社以经济援助,但需由孙武出任文学社社长。这建议即出,顿觉气氛紧张,如此遂罢。 孙武加紧同文学社进行联合,改派共进会马队代表陈孝芬去找刘复基等商谈会社联合问题,因陈孝芬同蒋翊武、刘复基均有私谊。 陈孝芬找到蒋、刘二人,陈述起义时机成熟,应有统一号令,孙武诚心合作等等。蒋翊武道:“合作当然很好,只是那些留洋的长衫人物,会叫我们上当,那孙武领袖欲特强,恐怕不好相处。我看还是殊途同归的好。” 陈孝芬道:“此时正是同归时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万一暴露,清廷决不会偏爱哪一派革命党。清廷不去区分会社,我们自己何苦去孤立自己?” 刘复基见陈孝芬说得有理,说:“慢慢来吧,文学社端午节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希望你能来陈述意见。” 端午节这天,文学社果在“同兴酒楼”开会,到会者70余人。大家都赞成文学社与共进会加强联络,推刘复基为联络员,安排蒋翊武同孙武面淡。陈孝芬建议:可约孙武来文学社见面。 既是会员又是社员的彭楚藩、蔡济民等人,更是鼓动蒋翊武去同孙武见面。蒋翊武以示主动和礼貌,便同刘复基一起往孙武处拜访。 他们见面很是礼貌,略作寒暄便谈正题。蒋翊武道:“我们文学社在军营中力量很大,合作是可以的,只是应该少数服从多数。” 孙武急忙道:“我们共进会是同盟会直接领导的,是中部地区同盟会的组织,与长江流域各省都有组织关系,在本省的力量也很大,人数超过文学社,联合后,共进会当然居于领导地位。” 二人随即争将起来,各不相让。 刘复基双手微微摆动,示意他们不必再争,道:“今日是谋合力反清,为何比较实力呢?” 蒋、孙顿时语堵。刘复基便打圆场:“以后慢慢谈吧。” 刘复基、彭楚藩、蔡济民等人商量,必得找一个妥当办法,加以联合。这身材高大的彭楚藩原名潭藩,字青云,湖北鄂城人,20岁入湖北新军,结识刘静庵,加入日知会,被推为评